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始蕨亞綱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綱:真蕨綱
- 亞綱:原始蕨亞綱
植物形態,生物發展,涵蓋範圍,
植物形態
真蕨類以孢子繁殖而又具有扁平大型羽狀、掌狀或單葉,不同於具小型葉的石松、楔葉、松葉蕨等其他蕨類植物。草本、灌木或呈喬木狀。除少數具喬木狀的直立莖外,大都具橫走的根狀莖。多生於濕潤而溫暖的環境中,少數生於乾旱的山坡或石縫中。化石中保存的多為其葉。葉的中脈羽狀或掌狀,側脈二歧分叉或二歧合軸分叉1次至數次,也有不分叉的,開放或結成網狀。孢子囊散生或聚成孢子囊群或聚合囊,生於葉背,原始的單生於軸的頂端,也可保存為化石。孢子囊壁由1層或多層細胞形成,有環帶或無。環帶為一列或一撮孢壁增厚的組織。孢子囊成熟時,因失水、收縮而將孢子囊撕裂以使孢子易於散發,其形態特徵是分類的主要依據之一,因此對古植物學研究有特殊意義。
生物發展
真蕨類最早出現於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距今2.25~3.45億年)時開始繁盛,至中生代時最繁盛。石炭二疊紀時,在數量上,僅次於石松綱、楔葉綱和種子蕨亞綱,中生代時雖次於裸子植物,但仍不失為當時最繁盛的類群之一。
涵蓋範圍
真蕨類作為蕨類植物門中的一個綱,可分為4個亞綱:①原始蕨亞綱,枝系和葉的區別不很顯著。出現於早泥盆世,在石炭紀比較繁盛,延續到二疊紀。內含原始蕨目;枝木蕨目;對葉蕨目。②厚囊蕨亞綱,孢子囊壁由數層細胞組成。內含:瓶爾小草目,化石少見,且多有疑問;觀音座蓮目,出現於石炭紀,延續至今。③薄囊蕨亞綱,孢子囊壁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內含:紫箕目,又稱薇目,出現於石炭紀,延續至今;真蕨目,出現於石炭紀,至現代仍有。④前裸子植物亞綱,具有次生木質部。出現於中泥盆世,延續到早石炭世。但本類植物的歸屬尚有不同意見(見前裸子植物)。作為真蕨植物綱前裸子植物亞綱,內含:戟枝木目,出現於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原始髓木目,出現於早石炭世;古羊齒目,出現於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中石炭世偶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