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腰機

原始腰機,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家、英國倫敦皇家學會會員李約瑟博士(Joseph Needham)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人賦予織造工具一個極佳的名稱:機。從此,機成了機智、巧妙、機動敏捷的同義詞。”織機可能是最美妙、最精巧的一項,因為絲織水平與織機的類型和構造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先進的織機技術是絲織物品種、花樣不斷完善的基礎。

基本介紹

誕生背景,簡單介紹,

誕生背景

在古代,世界各國均有織機的發明,但唯獨中國的織機是最完善和最先進的,這也是中國在漫長歲月中始終保持著絲綢大國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說來,織造過程須完成開口、引緯、打緯、卷取、送經五大運動,織機上的部件就是根據這些運動設定而加以不斷的完善的。
古代的編織技術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平鋪式編織”,即先把線繩水平鋪開,一端固定,使用骨針,在呈橫向的經線中一根根地穿織。另一種則是“吊掛式編織”,把準備好的紗線垂吊在轉動的圓木上,紗線下端一律系以石制或陶製的重錘,使紗線繃緊。織作時,甩動相鄰或有固定間隔的重錘,使紗線相互糾纏形成絞結,逐根編織。使用這種方法,可以編織出許多不同紋路的帶狀織物。人們發現,如此編織速度太慢,而且織品的密度不夠均勻。經過長期的摸索實踐,原始腰機誕生了。

簡單介紹

原始腰機的主要工具有:前後兩根橫木,相當於現代織機上的卷布軸和經軸。它們之間沒有固定距離的支架,而是以人來代替支架,用腰帶縛在織造者的腰上;另有一把刀、一個杼子、一根較粗的分經棍與一根較細的綜桿。織造時,織工席地而坐,依靠兩腳的位置及腰脊來控制經絲的張力。通過分經棍把經絲分成上下兩層,形成一個自然的梭口,再用竹製的綜桿從上層經絲上面用線垂直穿過上層經紗,把下層經紗一根根牽吊起來,這樣用手將棍提起便可使上下層位置對調,形成新的織口,眾多上下層經紗均牽繫於一綜,“綜合”一詞便由此。當緯紗穿過織口後,還要用木製砍刀(即打緯刀)打緯。杼子可能是一根細木桿,也可能是骨針,上面繞有緯絲。
原始腰機已經有了上下開啟織口、左右穿引緯紗、前後打緊緯紗三項主要運動,具備了最基本的紡織織造功能,展示了構成織物的基本原理,與編織技術比較,是一大飛躍。原始腰機實現了經緯紗縱橫交織,織成了布帛,從而使人類告別了草衣木食的蒙昧時代,進入了服用紡織品的文明時代。
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出現。浙江河姆渡遺址、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如:打緯刀、分經棍、綜桿等。在雲南石寨山遺址出土的漢代銅製貯貝器的蓋子上有一組紡織鑄像,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人們使用腰機織布的場景。
原始腰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