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長篇小說叢書:掩面

原創中國長篇小說叢書:掩面

小說以文革中一位約十六歲的小姑娘尋找父親為脈絡,通過數位不同的敘事者講述了一位學西方哲學的留學生從抗戰到文革的命運,不動聲色間把一部充滿荒誕意味又不無真切的中國革命史寫得波瀾壯闊,仿佛是個玩笑,卻沉重如山,讓人無力承受。

基本介紹

  • 書名:原創中國長篇小說叢書:掩面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16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呂新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6946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為一位先鋒作家,呂新在《掩面》中延續了其在藝術上的特立獨行。小說通過講述一個少女尋親的故事,借一位投身革命又為革命拋棄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悲劇勾勒出一部荒誕的中國革命史,呈現出獨特的結構與多視角、多層次的敘述,加之貫穿文本始終的反諷精神,從而表現出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於當代小說形式實驗作了成功的嘗試。
二十世紀已逐漸遠去,她苦難的身影卻將永遠無言矗立在歷史長河中,令一代又一代人靜默。這種苦難於中國人民有著特別的意義,而每個具體的人所承受的實實在在的苦難又往往為時間與其他種種因素抹去了痕跡。“革命”,可說是二十世紀中國的主題詞,這兩個字將一切席捲而去。小說主人公最後不知所終,但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麼。與其說做情報工作沒有好下場,不如說時代對於旁觀者從來都是無情的。

作者簡介

呂新(1963~),山西雁北人。一級作家。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為中國當代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呂新與格非、余華、蘇童、孫甘露等一起開了一代文學風氣,被譽為“先鋒五虎將”之一。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黑手高懸》、《撫摸》、《梅雨》、《草青》、《成為往事》、《阮郎歸》,中篇小說《中國屏風》、《米黃色的朱紅》、《綢緞似的村莊》、《瓦藍》、《黃花》、《啞嗓子》等。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縝密。呂新的《掩面》寫得真好,猶如星塵燦爛,它把對中國革命的敘述提升到一個詩意的境界。對李洱的《花腔》,我曾經各種場合各種讚美;現在我要說,《掩面》與《花腔》,堪稱雙子星座,都在一個世界性的高度上為中國當代文學加分。
--摘於二○一四一月二十三日《南方周末》黃孝陽文《二○一三:一個人的長篇小說印象》
對於中國現代歷史進行的藝術反思,是呂新長篇小說《掩面》的根本特質所在。藉助於這些主人公的敘述話語,作家意欲實現的是對於歷史本身的藝術勘探與追問。這些敘述者均屬於立場特別堅定者,他們的敘事話語充滿著對於事業的忠誠,洋溢出的是一種自豪感。但在這些敘事話語中,往往會在無意間留下很多自相矛盾自我解構的話語縫隙。呂新的值得肯定處,就在於他極敏銳地洞察並抓住了這些敘事話語中出現的縫隙,利用這些縫隙不動聲色地實現了對於現實的一種解構式理性沉思。這些自相矛盾的話語縫隙,與主人公的立場之間,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鮮明的悖反效應。兩相對照,呂新小說自然也就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藝術反諷意味。這正可以被看作是呂新《掩面》藝術原創性的一個重要層面。
--摘於二○一四一月十九日《深圳特區報》王春林文《二○一三年長篇小說:寫作現實的洞察與歷史的沉思》

名人推薦

關於《掩面》
聶斌
讀完《掩面》,久不能言,坐在桌前一動也不敢動,憋著一口氣在身體各個部分遊蕩,努力吞咽了咀嚼了,想留住那一方盪氣迴腸的震撼感,然而心中自知這只是徒勞,眼看著種種思緒、感悟離我而去,焦躁地翻著書頁,試圖重溫初讀時的萬千感慨,卻無能為力,惟能就著尚盤在心頭的些許殘思碎念作一番掙扎,鋪展如下。
想來是個人閱讀口味的緣故,獨鐘情於那一類作者“置身事外”的小說,便是福樓拜所說的“客觀而無動於衷”的敘述,在不動聲色的情節延展中傳遞了一切,沒有多餘的價值評判,無聲而勝有聲,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抓著卡佛、耶茨等人不放。同樣出於個人興趣的原因,我也不喜歡有關政治、民族、道德等極為宏大的命題,只願意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看平靜的表面之下涌動的暗流與觸手可及的悲劇。如此持續了一段時間,我覺察出了危險,在單調的絕望氛圍中我逐漸固守著一處角落,對著迎面而來的風景閉上了眼睛。待讀到這部《掩面》,之前的閱讀體驗迅疾被顛覆,其於形式、于思想所呈現出的樸素而完美的特質使我重又獲得了一部佳作帶來的震顫。
作為一位先鋒作家,呂新在《掩面》中依舊延續了其在藝術上的特立獨行,一眼望去,其獨特的結構與多視角、多層次的敘述即奪人眼球。小說以一位約16歲的少女尋親為主線,通過四個不同的敘述者將主人公孫渡模糊的一生歪歪扭扭地拼接起來,再通過少女所作的詩歌和最後一位敘述者將她的迷茫與最終的命運也一併展現出來。從結構上說,故事如同一個圓,少女輾轉各地尋找父親無果,最終回到生活的原點,順從了上山下鄉當知青的時代號召,重複著父親為革命洪流淹沒的命運。小說在多處細節上體現了這一結構的精巧之處,例如結尾處女孩參演《兄妹開荒》和《夫妻識字》,這正是她父親當年在根據地求演而不得的兩齣戲,這一細節的前後呼應即在不動聲色間將兩代人的不同命運置於同一層面進行對比,時空變換,卻依舊無人倖免。作品的敘述策略則是極耐人尋味的,整部小說呈現了六位敘述者和三重敘述層次,表現出濃厚的現代主義色彩。小說的主人公孫渡自始至終未能以正面示人,我們甚至無從得知他的真實姓名,然而他一直作為潛在敘述者隱含在文本最深處,我們分明看到一副模糊、扭曲,不斷幻化但真實存在的面孔,聽到他張大嘴,用盡全身力氣努力喊出的短促、斷裂,逐漸淹沒但一度擲地有聲的關於命運的句子……
除了在結構上獨具匠心,小說給予我們最為明顯的觸感無疑來自於貫穿其始終的反諷精神,而這種反諷精神最直接的表現則來自於五位表層敘述者。他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強烈的自信,他們立場堅定,話語中充滿了對於革命事業的忠誠,但在回憶往事、給小女孩講道理時又往往無意之間在態度上自相矛盾,從而消解了他們在主觀上認定的觀念,在語言表征與真實意圖之間製造了一道貌似完好的裂痕,一步步將自己所構建的推倒,如此營造了一種諷刺而荒誕的氛圍,餘韻悠長。
於佳作而言,其形式與內容無疑相得益彰,《掩面》以絕佳的藝術手法示人,其所承載的思想內容同樣深沉厚重,發人深省。
小說通過講述一個少女尋親的故事,借一位投身革命又為革命拋棄的知識分子的命運悲劇勾勒出一部荒誕的中國革命史。主人公孫渡留學期間恰逢抗日戰爭爆發,他回響號召歸國參戰,投身情報工作。作為一位曾經的西方哲學專業學生,孫渡喜歡讀書、思考,與那些由粗暴的口號驅使的狂熱者決然不同,他具有一種旁觀者的“非主流”氣質,正是這種天生的疏離使他從未得到真正的信任,使他從未因盡心盡力的工作與赤誠的報國之心得到褒獎,使他在懷疑、孤立、隔離中度過一生,使他在殘酷的迫害與惡意的羞辱中走向生命的終結。與其說做情報工作沒有好下場,不如說時代對於旁觀者從來都是無情的。然而,一句“革命的洪流泥沙俱下”就可以卸去一切責任?就可以置個體的生命與尊嚴於不顧?就可以放任殘暴與罪惡在革命的旗幟下滿足私慾與野心?以怨恨為道德建構的主義一定是真理嗎?為什麼一切歷史必然就是階級鬥爭的歷史?連上帝是否存在都有疑問,那誰又有資格、有把握引導歷史走向一個道德烏托邦?以歷史規律與歷史理性自居蔑視個性尊嚴與價值怎么可能是正義之舉?
然而,對於置身於這一段歷史的人們而言,否定革命顯然比肯定革命更為困難、更為痛苦,我無意揣測這些詰問是否也符合作者的本意,因為他並未簡單而倉促地就既定事實下結論,他所做的只是是對中國革命歷史的叩問、審視、反思,但我們自知這種不盡一言的方式所試圖覆蓋的範圍很難找到邊界。說到底,作者在《掩面》中所做的是一場精神審判。說是精神審判,乃是因為對既定歷史下任何結論都顯得草率,顯得毫無意義。社會主義是一種政治主義,也是一場社會變革,從更廣範圍來看,它也是人類精神歷史的一樁事件。因此,後世的人只能借人本身這最終的落腳點完成這一審判:人性的自由、人格的純粹、人道的尊嚴、完美的精神世界等等,人道主義在此作為標尺散發著經久不衰的光芒,而且似乎是惟一的突破口。
如此,少女尋親這一線索便大有深意。革命歷來敵視人的自然感情,它要求麾下的男男女女只能對它保持忠誠,從而締結一種冷酷、堅固的同盟,以階級友愛替代人性,消滅多餘的情緒。這樣一支革命之師當然無往不勝,這也是人類生活在極權恐懼中的原因所在。孫渡在書店參與地下工作期間與日本軍人福山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友誼”,因為閱讀休謨、康德相互理解,這卻成為他日後遭受懷疑的原因之一;他與另一位地下黨,偽裝成裁縫的葉小林產生愛情,卻被以革命的名義拆散,而事實上只是這段感情遭到了上級老趙的嫉妒;小女孩來到母親的戰友—一位國有企業的黨委書記處詢問父母下落,卻被禁止用“阿姨”這一稱呼,因為她的階級定位還存在疑問,依戀父母是一種“小資產階級情緒”,只有等到她“頭髮上落著麥秸,腿上沾滿牛糞”時才能喊“阿姨”。在這樣一種個體存在意義被抹滅的語境中,人的生命尚不足以得到尊重,遑論普遍的人道主義。因此,在“文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時,一位少女尋找被革命懷疑的父親,她的天性尚未被革命泯滅,這一行為本身便是對時代的背離,對革命這一主導話語的叛逆,因而也是對人性的追尋。血緣關係本是最基本、最為動物性的聯繫,在這裡卻承載著人性復歸的希望,少女尋找的是父親,作者尋找的該是政治不再操縱的人性。
然而,女孩沒有找到父親,她認了命,下鄉當了一名知青,她在詩中表達自己的恐懼—落入瑣碎而卑微的生活被日漸麻木的心拋棄。對於她,我們無須擔心,作為一個有主見,懂得思考的人,一旦外部環境鬆動,她定能掙脫枷鎖,向更高更遠的地方飛去,尋找每一絲命運的可能性。但這部小說事實上的主人公—孫渡,卻複雜得多,他承受了更多的苦難與掙扎,卻沒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個人物給我的直接印象是哈姆萊特和日瓦戈醫生的結合體,他閱讀、思考,懷有赤誠的愛國之心,但又脆弱、敏感,對巨觀話語抱有疑慮;思想成為他行動的阻礙,他始終無法融入主流;在他模糊的影像里也始終是以受害者的面目示人,他痛苦、無言,內心千瘡百孔,只能在不斷被擠壓的生存空間裡轉過臉去,內心泣一聲“休提往事”。這樣一個人,與環境發生衝突是必然的,被生活遺棄、淪落為邊緣人也是必然的,問題在於,他是否值得同情,他的悲劇有多大程度的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如何變成了哲學與現實的雙重棄兒。在特定的時代與體制下,時刻把持著思想與精神的尺度的確有強人所難的意味,但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究竟需要做什麼才會使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處立足?孫渡的命運悲劇除去外部因素,是否還有他個人選擇的成分?他的知識、思想在他的生活中到底扮演著何種角色?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是否必然以人的毀滅為最終代價?
然而,“除了此刻在我心中涌動的一切,我還能說些什麼呢?”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噓
第二章 向陽農場
第三章 新華書店的晏叔叔
第四章 呆若木雞
第五篇 黑色筆記本
第六章 烈日下的晦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