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金局,又叫“厘捐”,或“厘金稅”,是清政府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徵收的一種捐稅。相當於現在的稅務局。各省設立厘金局卡以鹹豐末年和同治初年最多,估計總數當在三千處左右,光宣之際,全國局卡總數至少仍有二千二百三十六處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厘金局
- 別稱:厘捐
- 年代:清
- 總數:當在三千處
厘捐一般指本詞條
厘金局,又叫“厘捐”,或“厘金稅”,是清政府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徵收的一種捐稅。相當於現在的稅務局。各省設立厘金局卡以鹹豐末年和同治初年最多,估計總數當在三千處左右,光宣之際,全國局卡總數至少仍有二千二百三十六處左右。
河南厘捐,清代鹽稅之一。此款包括四項:一、厘金,往流集和蔣家集每包各抽錢八十文,烏龍集每包抽錢一百八十文;二、南汝光道簿捐,每包抽錢六十六文;三、息縣城工捐,每包抽錢二十四文;四、光州州判驗票費,每包抽錢...
1、晚清起實行的一種商業稅。分坐厘、行厘兩種,前者征貨物交易稅,後者征貨物通過稅。因稅率按貨值抽若干厘,故名厘稅。又叫厘捐、厘金。鹹豐三年(1853年)起征,至1931年裁撤。 [1] 2、指厘捐及海關稅。出處 編輯 ...
抽捐,讀音chōu juān,漢語詞語,意思為原指抽厘捐;後亦泛指抽稅。解釋 原指抽厘捐。後亦泛指抽稅。出處 《清會典事例·戶部·直省厘局》:“ 鹹豐六年奏準, 盛京兵餉支絀,現令店商於買貨之家,照所買價值,每東錢百千,...
中國自清代至中華民國初年徵收的一種商業稅﹐因其初定稅率為1厘(1%)﹐故名厘金。又稱厘捐﹑厘金稅。 厘金創行於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實即一種值百抽一的商業稅,百分之一為一厘故稱厘金。在全國通行後,不僅課稅對象廣,稅率也...
厘金,漢語辭彙。拼音:lí jīn 釋義:1、即厘稅。2、即厘捐。3、指以人們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稅金。釋義 1、即厘稅。2、即厘捐。3、指以人們所得收益的若干部分所充的稅金。出處 清 薛福成 《應詔陳言疏》例句 1、...
厘金制度,舊中國一種商業稅。亦稱“厘捐”或“厘金稅”。 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為通過稅,征於轉運中的貨物,抽之於行商;後者為交易稅,在產地或銷地徵收,抽之於坐商。行厘一般是貨物在起運地...
厘金局,又叫“厘捐”,或“厘金稅”,是清政府對通過國內水陸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徵收的一種捐稅。相當於現在的稅務局。各省設立厘金局卡以鹹豐末年和同治初年最多,估計總數當在三千處左右,光宣之際,全國局卡總數至少仍有二千二...
清畦 清畦,清理湖鹽鹽畦中的污泥、雜物 餉困難,創辦厘捐。庚子賠款後,更對鹽斤、鹽引、行鹽等,巧立名目,不斷加收,鹽政益亂,難以廓清。
民國三年,營口船戶無端尋釁,欲不納厘捐。6月6日,翰於南路觀察使任上,致電奉天巡按使張錫鑾,呈請壓服營口船戶抗捐風潮,飭責商會無事生非為船戶請免厘捐。電稱:“各船戶厘捐抽收多半省部核准,豈能無故免捐。前由商會...
捐稅名目各地自行設立,諸如指捐、借捐、畝捐、房捐、鋪捐、船捐、鹽捐、米捐、餉捐、卡捐、炮船捐、堤工捐、板厘捐、活厘捐、草捐、蘆盪捐、落地捐,不一而足。徵收厘金,名義上是效法林則徐。林則徐在新疆時為墾田,採取“一...
清政府也曾嘗試裁厘統捐,但幾無實效。同時,江蘇資產階級興起的裁厘認捐活動因地方政府的阻撓亦告失敗。直至清政府被辛亥革命推翻,厘金問題仍未解決。“裁厘加稅”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1931年方才告竣,對民族工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積極...
三、官府、華商與洋商在“抽厘加捐”問題上的協作與衝突 四、鹹豐、同治之交的上海厘金制度 小結 第四章 戰後江蘇厘金制度的短暫過渡期 第一節 江蘇厘金制度的戰後新發展 一、江北、淮北地區 二、江南地區 三、上海 第二節 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