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氏鳳尾蘚

厄氏鳳尾蘚

植物體細小,淡綠至綠色,通常有能育莖和不育莖的分化。不育莖連葉高1.4-2. lmm,寬0. 7-0. 9mm,有葉5-9對。生於陰蔽處濕石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厄氏鳳尾蘚
  • 拉丁學名:Fissidens esquirolii
  • :植物界
  • :鳳尾蘚科 
  • :鳳尾蘚屬
  • :厄氏鳳尾蘚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能育莖高1. 8-2. 4mm,寬0. 8-1. lmm,約有葉3對。莖單一,中軸不分化;無腋生透明結節。不育莖的葉長圓狀舌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0. 14-0. 6mm,寬0. 07-0. lmm,先端急尖至鈍。能育莖的葉披針形,0.6-0. 7mm,寬約0. 2mm,先端鈍至急尖;背翅基部楔形(能育莖的葉亦如是);鞘部為葉全長的1/2一3/5;葉邊具鋸齒,分化邊緣極微弱,通常僅見於雌苞葉和雄苞葉的鞘部;中肋終止於葉尖下數個細胞;前翅及背翅細胞四方形至六邊形,長7-14μm,薄壁,平滑,鞘部細胞與前翅及背翅細胞相似,但越近基部,細胞則較大較長。基生同株。雄器苞芽狀,生於雌莖基部,罕為生於側生短枝的頂部。雌苞葉和雄苞葉遠長於莖葉。頸卵器長142-185μm。蒴柄頂生,長2.5-3. lmm。孢蒴直立,對稱,蒴壺部長0. 4-0. 5mm;蒴壁細胞四方形至短的長方形,薄壁。蒴齒長約0. lmm,基部寬約35pm o蒴蓋長圓錐形,長0. 2-0. 3mm。孢子直徑11一14μm。
Iwatsuki and Sazuki (1982)將本種作為小鳳尾蘚(F. bryoides Hedw.)的一個變種F. bryoides var. esquirolii。著者曾檢視藏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隱花植物標本館中的模式標本,發現本種的植物體為基生同株,雌苞葉明顯分化,莖葉先端鈍,中肋於葉尖下消失,分化邊緣極微弱,通常僅見於雌苞葉和雄苞葉的鞘部。因此,著者認為把它恢復到種的水平為宜。

生長環境

生境 生於陰蔽處濕石上。

分布範圍

產地 台灣:台北縣,貴州:雲南:徐文宣綜考6324 (HYUB,SYS )。
分布 中國,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