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預報

危機預報是指在危機監測與評價後,危機管理部門就要做出是否要發出警報的決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危機預報
  • 外文名:Crisis Prediction
  • 釋義:在危機監測後做出是否發出警報
  • 詞性:名詞
  • 重要性:減少損失
危機預報的形式,危機預報的程式,危機預報的重要性,危機預報案例,

危機預報的形式

危機預報有兩種形式,即常規預報和危機警報,前者與非緊急狀態相對應,是一種經常發布的危機預測報告,而後者與緊急狀態相對應,只有在確信危機即將發生時發布。

危機預報的程式

危機一旦爆發,來勢迅猛,所以,危機預報不但要準確,更要及時。影響危機的因素眾多,關係錯綜複雜,使危機預報難以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因此,危機預報往往要經過此決策。危機報警的程式:
①確定臨界點。臨界點是判斷是否進入緊急狀態的分界點。危機指數超過此點,企業就應進入緊急狀態。危機預報的第一次決策是確定臨界點,它是在正常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用雙因素法進行危機評價,臨界點就是危險指數的臨界值。
②比較。即把危機的預測值與臨界點進行比較。
③決策。根據比較結果,綜合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對是否發出危機警報作出決策。這是危機預報的第二次決策。二次決策使臨界點的決策提前進行,可以減輕第二次決策的分量,有利於迅速而準確地作出危機預報。
④發出預報。危機預報有兩種形式。與非緊急狀態對應的是常規預報,這是一種經常發布的危機預測報告,而與緊急狀態對應的是危機警報。

危機預報的重要性

危機預報在危機評價的基礎上,企業的領導者要做出一個重要的決策:是否要發出危機警報?企業是否要進入緊急狀態?
若決定發出危機警報,則企業正常工作秩序要被打亂,並且要立即緊急動員,抽調人力、物力、財力,迅速投入反危機鬥爭。但如果危機最終沒有發生,那么,為此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成為這一決策的代價。
若決定不發出危機警報,企業則根據發布的危機預報,調整和修訂危機預控計畫,以常態管理方式繼續進行危機預控。但是,如果危機卻偏偏爆發了,那么,企業將陷入災難。

危機預報案例

1983年7月31日,陝西省安康地區遭受特大洪水災害。安康人永遠記著那天晚上,8點半以後,安康城東堤、北堤等三處相繼缺口,暴怒的漢江,推著一丈多高的水頭,湧向城內。房屋轉眼倒塌,人群瞬間被洪流吞噬,車輛被掀個四輪朝天隨波漂蕩。在短暫的呼叫、哭喊後,整個城區除了三層以上的樓房露出水面外,其他都交給了漢江。
洪水退去後,留下的是一座座廢墟,到處是人的屍體和家畜家禽的屍體。數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在歷史的紀年表上,記載了這次洪水的損失:市政建設毀於一旦,受災7萬餘人,死亡若干人,損失若干億元。
這場自然災害造成的嚴重後果,除了自然界的淫威之外,人為的原因主要是什麼呢?
特大洪水到來之前,7月27日起,漢江上游地區連降暴雨。7月30日汛情急聚變化,迅猛發展。安康段漢江流量的預報不斷增大。7月31日凌晨,預報為1.8~2萬秒立方米,中午接連預報為2.2—2.3萬秒立方米和2.4—2.5萬秒立方米,沒過多時,又得到預報:第二天凌晨,漢江流量將高達3萬秒立方米。“3萬”意味著什麼?安康地委、縣委的幹部都十分清楚。安康城危在旦夕,滅頂之災已不可倖免。
7月31日上午10點半,中共安康縣委、縣政府召開抗洪緊急會議。縣上的會議還沒有結束,地委來了通知,要縣長張子美12點鐘參加抗洪緊急會議。地委的會議上,地區水電局長匯報汛情,副專員傳達省里精神,副書記講了6條要求,安康縣長講了第二套方案的具體落實等,專員兼地區防汛指揮部總指揮講了4點意見,終於結束了會議。
會議開得夠認真,也夠累人的了。但是,作為一級黨組織的安康地委,在緊急防汛會議的要害性議題上,已得知當晚漢江洪水將達到3萬秒立方米以上的訊息,議來議去,卻未能做出“全城民眾撤離”的關鍵性決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