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史
斑鼷鹿屬(
Moschiola)在2005年進行了修訂,導致傳統上公認的單一
物種“
Moschiola meminna”被分成三個獨立的物種。印度斑鼷鹿是斑鼷鹿屬中研究最多的成員。然而,2005年之前發表的關於印度斑鼷鹿的大部分科學文獻都使用了學名“
M. meminna”。此學名已經成為一個單獨的物種,中文標準名稱是“斑鼷鹿”,分布僅限於斯里蘭卡的乾旱地區。而印度斑鼷鹿則是該屬分布在印度的物種。
形態特徵
印度斑鼷鹿頭體長48-60厘米,肩高25-33厘米,尾長3-6厘米;平均體重為3千克,但據報導最大體重可達5.45千克。是斑鼷鹿屬體型最大的成員。該物種前肢較短,後肢較長,有四趾足。背部呈拱形。外貌似
鹿而非鹿,無角,吻尖而窄,有大眼睛。鼻孔似裂縫,無
顏面腺和
足腺,腳長而細,每足具4趾。反芻,胃分3室,第3室退化。
毛皮顏色為背部中等至深褐色,下體蒼白。體側有4-5條淺縱條紋或鬆散排列的白色斑點。3條白色斷裂帶紋穿過臀部。單獨的斑點圖案(偶爾會合併在一起形成短的縱向條紋)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被用於識別遠程攝像機圖像中的動物。喉下側有兩對橫紋,由一條連續的白紋連線,從下頦一直延伸到淡色的腹部。頭頂,包括前額和兩眼之間的楔形呈深褐色。
所有的斑鼷鹿屬物種都具有相對筆直的頭骨軸、封閉的眶後桿和沒有角或鹿角的頭骨特徵。上門牙缺失,
前臼齒高冠具銳利切跡。雄性的上
犬齒發達,被擴大並不斷增長,伸於唇外,並不斷增長,用於種內爭鬥。齒式是0/3 1/1 3/3 3/3 = 34。
棲息環境
棲息在印度和尼泊爾南部的各種森林棲息地,海拔高達1,850米。最常見於熱帶落葉林,但也見於乾燥的荊棘林、半常綠林和潮濕的常綠林。首選靠近水的棲息地,較少的落葉和有竹叢存在的地方。
生活習性
印度斑鼷鹿是一種性格靦腆和神秘的物種,像其他森林中
反芻動物一樣,除了求偶時,成體通常獨居,有時成對出現。該物種主要是黃昏和夜間活動。經常穿過茂密灌木叢的狹窄小徑。白天它們會躲在樹洞、灌木叢和岩石縫隙中尋求庇護。據報導,它們還能夠爬上傾斜的樹幹,偶爾,也可能會在森林地面的落葉層中休息。只要保持不動,它們斑駁的毛皮就可以起到有效的偽裝作用。在感覺到危險時,通常會佇立在原地,只有當危險靠近它們時,才會突然衝進森林灌木叢或一個精心挑選的藏身點。從森林地面上尋找草本植物和灌木以及掉落的果實。以落下的果實為食,也吃植物葉子和嫩芽。
天敵是老虎、豹和小型貓科動物、野狗、貂、鷹、貓頭鷹、蟒蛇和鱷魚。
分布範圍
印度斑鼷鹿生活在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從最南端的
泰米爾納德邦和
喀拉拉邦,向北到至少北緯24°,即曼德拉、霍尚加巴德、帕拉毛和烏代浦爾(
拉賈斯坦邦)附近,北緯24°04'。尼泊爾存在不確定性。
繁殖方式
印度斑鼷鹿全年都可繁殖,但在9月至翌年2月(季風季節之後的時期)出生率較高。交配時雌性躺下進行。雌性每個發情周期只會交配一次。妊娠期是154天。每窩產仔數是一個,偶有雙胞胎。幼仔出生時平均體重為470克。像其他同屬的斑鼷鹿一樣,雌性會在分娩後4-6小時內恢復發情。雌性性成熟時間是5-5.5個月。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估計在佩里亞爾老虎保護區(Periyar Tiger Reserve)的物種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1.4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