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由印度援華委員會組織並派往中國的國際醫療援助組織。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印度國民代表大會第52次會議正式通過決議成立援華委員會。1938年8月,援華醫療隊組成,共五名成員:隊長馬登•莫漢拉爾•愛德,醫學...
印度援華醫療隊由五位大夫組成,即愛德、卓克、柯棣尼斯(柯棣華)、巴蘇和木克吉。他們受印度國大黨的派遣,來華幫助抗日戰爭。 1939年2月12日,醫療隊到達延安。2月14日,毛澤東出席為印度援華醫療隊到達延安舉行的歡迎晚會。2月15日,毛澤東在楊家嶺住處會見印度援華醫療隊全體成員。毛澤東首先代表中國人民感謝印度...
《中印友誼史上的豐碑:紀念印度援華醫療隊》是2008年11月1日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講述了印度援華醫療隊在抗日戰爭期間的故事。作者簡介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稱中國對外友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它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
尼赫魯物色了一位有經驗、有膽識的愛德大夫做醫療隊的隊長,印度援華醫療隊宣告成立。他們在1938年9月1日從孟買乘“拉吉普塔納”號海輪來華,攜帶藥品54箱,輕便X光透視機1架、防彈救護車及卡車各1輛。醫療隊在1938年9月17日到達廣州。受到保衛中國同盟主席宋慶齡,還有何香凝以及各界代表的歡迎。愛德大夫率領的...
柯棣華(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男,印度人,出生於英屬印度,畢業於英國皇家醫學院,印度著名醫生、國際主義戰士、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位院長。1938年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1942年12月9日凌晨,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白求恩...
近代以來,中印兩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中彼此同情、相互支持,共同推動了亞洲的覺醒。印度為中國反對鴉片鬥爭呼號,中國為印度獨立運動鼓勁。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期間,印度援華醫療隊的事跡感人至深。他們的傑出代表柯棣華大夫長眠於中華大地,中國人民對他的高尚品德永記在心。1950年中印建交,掀開了兩國...
6月:印度外交部副部長阿尼爾·錢達率印度文化代表團訪華。1956年 1月至3月:吳晗教授率中印友協文化代表團訪印。1957年 8月:拉·尼赫魯夫人(亞洲團結委員會主席、印度總理尼赫魯的堂嫂)率印度亞洲團結委員會代表團訪華。周恩來總理會見。9月: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及親屬一行6人訪華,朱德副主席會見。1962年 停止...
周剛: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對踐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推動中印友好關係發展的貢獻 潘正秀:超越過去,面向未來 李兆乾: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森德拉爾和他的弟子們 巴斯卡倫:我和印中友協的故事 塗莉麗:回顧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對印民間友好交流 記憶篇 袁南生:和柯棣華弟妹交朋友 陳永成:印度援華醫療隊 鄭瑞祥:二進...
白求恩紀念館始建於1970年,歷時2年建成,坐北朝南,占地1280平方米。紀念館由中廳、白求恩事跡陳列、印度援華醫療隊事跡陳列的三個廳組成。歷史沿革 白求恩紀念館建於1975年,1997年被中宣部列為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建築布局 跨進紀念館的大門,一尊潔白的白求恩半身雕像迎門佇立,他高昂頭顱,目光深邃, 栩栩...
《我與柯棣華》是2005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郭慶蘭。作者簡介 郭慶蘭,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大夫的夫人。1915年生於山西省汾陽市。1939年5月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軍隊和地方的醫療衛生工作。1941年11月25日與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喜結連理,1942年8月23日喜得一子,...
次年夏天,印度援華醫療隊的著名外科大夫柯棣華也來到了白求恩衛生學校工作,擔任了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兩位青年在前線搶救傷員時,相互關懷,密切協作,增進了友愛,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給這對青年做了媒人,1941年10月25日兩人結成了伴侶。1942年7月7日是紀念抗日戰爭5周年,這天她與柯棣華一起站在了...
柯棣華(1910-1942)印度人,1938年8月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熱情為中國抗日軍民服務。後因積勞成疾,於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葛公村病逝。柯棣華原名德瓦卡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於印度孟買省紹拉普爾鎮。1936年,在格蘭特醫學院畢業,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印度人民的...
為“印度援華醫療隊”隊員取中國名字 抗日戰爭初期,印度派出一個五人“印度援華醫療隊”支援中國,醫療隊的組成為隊長愛德爾、副隊長卓克,隊員莫克、巴蘇和柯棣尼斯,其中隊長愛德爾為尼赫魯的小舅子。愛德爾為了表達與中國休戚相關的決心,他們都想有一個中國名字,希望譚雲山為他們每人取一個中國名字。譚雲山考慮了...
董均倫 (1917~2004),山東威海人。中共黨員。1938年畢業於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歷任八路軍印度援華醫療隊翻譯,留守兵團英文教師,部隊文藝社、陝甘寧邊區文協專業創作員,膠東文協和山東省文協、省文聯、省作協及中國曲協、上海作協專業作家。山東省民協主席、政協委員、作協名譽主席,中國民協常務理事。1940年開始發表作品...
印度援華醫療隊成員也參加了典禮。11月12日,偉大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不幸在華北前線以身殉職。為了紀念白求恩,12月13日,八路軍軍醫院正式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建造歷史 1940年初,和平醫院遷駐柳樹店(今屬寶塔區橋溝鎮),醫院院長魯之俊,政委劉新權。1943年3月20日,和平醫院由柳樹店遷至劉萬家溝(今...
柯棣華是印度人,心地非常善良, 他同情中國人民飽受戰爭苦難,他是受印度國大黨的派遣隨“印度援華醫療隊” 一行5人 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先後在 “國統區”、解放區轉戰,為八路軍傷病員和 老百姓治病。他的事跡很感人,最後犧牲在中國。我曾在晉察冀老區採風,河北唐縣的葛公村是柯棣華長住的地方...
並為八路軍培養了大批醫務人員。後因在醫治傷員時感染中毒,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1月12日在唐縣黃石口村逝世。柯棣華(1910-1942年),印度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8月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後因積勞成疾,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2月9日在唐縣葛公村病逝。
進入上世紀初期,印度和中國都在努力擺脫外國控制並恢復其在世界秩序中的應有位置,兩國人民相互汲取力量和相互激勵。印度人民深情懷念中國領導人對印度自由運動給予的堅定支持。同樣,印度醫生柯棣華帶領的援華醫療隊是兩國人民真摯友誼的見證。印度在1950年4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之後兩國關係變得更加廣泛和多樣化。印度...
1938年1月,由加拿大和美國人組成援華的白求恩醫療隊隊長諾爾曼·白求恩帶著大量醫療器材奔赴 中國 ,來到醫院,幫助創建了八路軍“模範醫院”和“特種外科醫院”;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不幸以身殉職;1940年1月,為紀念白求恩這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醫院命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印度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擔任醫院...
中國高僧法顯和玄奘曾到印度求經,印度高僧達摩曾來華傳教並創立禪宗。抗日戰爭時期,印度國大黨派出援華醫療隊,柯棣華大夫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 1950年4月1日兩國建交。印度是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6年周恩來總理再次訪印...
1910年出生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的紹拉普邇村。1936年畢業於印度著名的醫學院——格蘭特醫學院。1938年8月隨同印度援華醫療隊到中國協助抗日。1939年1月到延安。先後在延安和華北抗日根據地服務,任八路軍醫院外科主治醫生。194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諾爾曼·白求恩大夫逝世後,柯棣華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第一任院長...
此外,1939年11月21日,印度援華醫療隊,國際著名醫生巴蘇、柯棣華等3名大夫,從延安赴太行前線,途徑澠池,在八路軍兵站停留兩天,由兵站派人護送,從南村渡口過黃河北上。1940年6月,兵站撤離後,所有房屋、窯洞仍舊歸民眾居住。1960年,劉少奇到洛陽視察時,談起1938年他赴竹溝任中原局書記途徑澠池時,在澠池居住...
印度援華醫療隊在延安(1939年2月12日—11月4日)中央衛生處和中央醫院成立(1938年—1939年)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12月—1940年3月)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創辦(1939年5月—1943年11月)進步青年奔赴延安(1937年—1939年)延安各界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1939年5月4日)中國女子大學在延安...
中國政府對老友的關心和幫助遠不止於噓寒問暖,甚至還包括邀請友人來北京治病。1938年,印度醫生巴蘇曾隨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國,轉戰華北,救死扶傷近五年。近半個世紀後,中國人以相同的方式予以報答——對外友好協會邀請巴蘇來北京治病並訪問。對於中國人民的友情,不少友人深受感染。薩馬蘭奇就曾說,他的一生榮獲...
1939年——柯棣華隨印度援華醫療隊抵達延安。1945年——雅爾達會議結束後,公開發布了《英美蘇三國克里米亞(雅爾達)會議公報》。1951年——教育部接管燕京大學。1954年——第一支外國球隊訪問中國。1958年——中央號召全國“除四害”。1974年——蘇聯持不同政見者索爾仁尼琴被捕,被剝奪國籍、驅逐出境 。1980年——香港...
2014年9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德里會見印度友好人士、友好團體代表,並頒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表彰他們長期致力於中印友好事業。這些友好人士、友好團體是:印度援華醫療隊醫生、國際主義戰士柯棣華的家族代表,柯棣華大夫紀念委員會,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印度-中國友好協會,印度中國之友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