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密教

印度密教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在印度經歷了早期佛教階段之後,依次相繼經歷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密教三個階段,到13世紀初便在印度本土衰落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度密教
背景,密教,

背景

密教開始於公元7世紀,到公元8世紀以後日益與婆羅門教----印度教接近,並在佛教中取得了主導地位,直至13世紀初被消滅。
早在6世紀,笈多王朝已經崩潰,戒日王(590--648)征服了中印,東印,北印及西印一部分地區,一時的統一局面可與笈多王朝相比。當時玄奘正在印度留學,所睹印度統一盛況,一如法顯所遇的笈多王朝的統一局勢。戒日王信奉印度教,但也重視佛教,如支持規模宏偉的那爛陀寺的佛教活動就是顯著事例。此時大乘佛教一度有重振之勢,但是戒日王死後,印度又陷入長達500多年的混亂割據局面,大乘佛教也因此受到影響。
大約在公元8世紀末,印度有出現了三個較大的國家,即中印度一帶的 阿波羅提訶羅王朝,南印的羅悉陀羅俱陀王朝,東印一帶的波羅王朝。波羅王朝一度成為南北印度諸侯的霸主,統治者推崇佛教,達摩波羅王(約770--810)嫌宏偉的那爛陀寺規模不夠大,又在恆河岸小山上建立規模更大的毗俱羅摩屍羅寺(超行寺)。
據史載,寺院中心大菩提佛殿周圍有108個大小寺院,其中大部分屬於密教,小部分屬於顯教。超行寺是密教的中心。大約自10世紀末至11世紀前半葉,建於阿富汗一帶的伊斯蘭教國家對印度給予了沉重的打擊,印度佛教中心隨之逐漸轉移到東方波羅王朝地區。王朝竭力利用宗教,以期共同抵禦外患。
在這一背景下,密教也更需要與印度教聯合,共同對敵,這樣也就越來越同化於印度教了。12世紀末阿富汗的穆哈馬得君主,富有政治擴張野心,他在同一阿富汗後大肆入侵印度。

密教

密教的特徵是,主張身,話,意一三密相應行, 以求得出世的果報。也就是手結契印(手勢,"身密"),口誦真言咒語("語密"),心作觀想佛尊("意密"),三者相應,即身成佛。由此,其他各種以語言文字明顯表示佛教教義的教派,就統稱為"顯教"。
密教奉行咒術,教理通俗,禮儀簡單易行。後來更主張立地成佛,所謂成佛也就是常人多"快樂"的境地。提倡低級趣味,以適應社會上一部分落後愚昧民眾的需要。密教並不排斥大乘佛教,他把大乘佛教看做初步階段,認為自身是高級階段。他承認大乘中也有高低階段之分,中觀學派高於瑜伽行學派。由於密教對大乘佛教隨意割裂剪裁,是大乘佛教各派都難以發展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