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2006年,印奇以680多分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在那裡,遇到了唐文斌及楊沐,並迅速成為好友。
2011年,印奇飛往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在曼哈頓學習期間,與唐文斌和楊沐共同創立了曠視。
2011年10月,三人正式成立曠視科技,當時印奇白天上課,利用晚上時間與唐文斌、楊沐進行電話溝通。
201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2022年1月,加入全國工商聯物聯網委員會。
2022年3月,受聘為蕪湖首批招才大使。
2022年8月,北京市工商聯兼職副主席。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十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委員
人物簡介
印奇,男,1988年1月出生於安徽省蕪湖市,現為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研究方向為人工智慧。其打造了以原創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框架、一體化人工智慧(AI)生產力平台為核心的人工智慧(AI)技術體系,技術成果廣泛套用於智慧型設備、智慧建築、智慧城市、智慧型物流等領域。
職務任免
2022年8月29日,北京市工商聯第十五屆執行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印奇為兼職副主席。
人物榮譽
2015年-2017年,印奇連續三年入選《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2016年1月,印奇入選福布斯亞洲 30U30 青年領袖,並位列企業科技領域榜榜首;
2017年5月,印奇獲評北京“五四青年獎章”;
2017年7月,印奇作為人工智慧企業代表出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就“創新·新動能”發言。
2017年9月,共青團中央第九屆“中國青年創業獎”創業新星。
2018年6月,印奇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18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榜單。
2019年2月,印奇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
2019年3月,印奇獲評
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2019年全球青年領袖。
2020年1月,印奇摘得“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新銳獎”。
2020年4月,入圍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
2020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獲得“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2021年12月24日,上榜《2021胡潤U40青年企業家榜》。
2022年1月,獲得“2021北京榜樣”提名獎(敬業奉獻類)。
人物理念
AI發展觀
AI進入產業落地的深水區:從技術成熟度曲線來看,人工智慧正處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帶來真實價值的AI將被淘汰出局。
“AI小於IoT”:在過去20年裡,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下一個自然延伸下來是物聯網時代。AI是物聯網裡一個核心技術能力,短期內是
延續未來技術創新的主軸,但不是產業落地的核心點。AI真正的商業價值的變現,真正能夠有規模、商業化落地的公司,大部分是面向線下的,是和實體行業相結合,AI和IoT未來會越來越多關聯在一起。
如果把人工智慧比作「大腦」,物聯網就是「身體」,二者相結合,能夠讓世界更加智慧型化。
算法是AI和IoT時代的核心變數。更具象化一點,是基於深度學習的算法。
人工智慧創新就是一場無限遊戲:它始於幾十年前,並終將超越這個時代。有限遊戲通常受時間限制,有贏輸雙方及明確的規則;但無限遊戲會一直持續,規則和參與者也會不斷改變。
產業創新觀
工業網際網路已成為實體經濟數位化轉型的關鍵支撐,它對中國製造業的提檔升級帶來的影響是空前的。這主要體現在:工業網際網路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生態連結和計算處理平台等新型通用基礎設施支撐,促進各類資源要素最佳化和產業鏈協同,推動傳統工業製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再造。
新基建的核心是推進基礎設施的全面智慧型化和數位化,這個過程是需要人工智慧、5G和大數據等新型智慧型技術來賦能。工業網際網路的特質是可以通過數位化技術,加速流程再造,促進傳統行業的提質、增效、降本,起到“1+1>2”的作用。
技術演進具有單點突破的特徵,AI“新基建”的爆發式到來,很可能會在某一極具價值的商業模式上單點爆發,進而反推整個行業的蓬勃發展。
產業網際網路跟消費網際網路的打法不同:贏者通吃的模式會結束。因為產業鏈條很長,未來需要依賴的是一個經濟共同體。
未來,要打造“智慧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為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應該讓人工智慧頭部企業牽頭,通過核心算法能力和軟體平台,一層一層深入,準確抓住行業的細分領域,達成價值閉環,讓行業接受,推動產業上下游形成更好的新共同體。
企業戰略觀
AIoT的產業創新範式是“AIoT=AI+IoT+空間”
有一個理念,不從套用出發去做平台都是耍流氓。無法為終端客戶創造真正的價值,卻說你是一個平台公司,這是大部分AI公司在起步時可能會犯的錯誤。希望能成為一家紮實的公司,一直在嘗試找到場景扎進去。
公司戰略制定有兩個關鍵字,一個是方向,一個是節奏。戰略的核心就是保證方向大致正確,把戰略目標框在這裡,然後在執行中不斷解決問題和創新。未來AI公司,分別需要在IT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的組織管理中吸納優點。對於AI公司來說,未來必定會強調管理,強調內部系統。
曠視長期聚焦並踐行1+3戰略:“1”是指Brain++這個AI生產力平台,“3”是指個人、城市、供應鏈三大物聯網。曠視將會長期踐行“1+3”戰略,未來三年都不會超出這個版圖,曠視的業務也會在這三個最大的行業里展開並深入,去做真正的技術創新和健康的規模化發展。
談AI落地
AI產業落地要跨越三大挑戰:算法供給、價值閉環和組織人才。帶領 AI 產業駛離深水區,實現真正產業落地的關鍵在於算法側供給提升、價值閉環跑通與「4 in 1」組織陣型形成。
沒有一家公司能稱自己是一家人工智慧公司,它一定要找到一個場景和一個問題去解決。在這波人工智慧浪潮裡面,純的算法軟體公司是沒有前途的,一定要跟合適的硬體做結合。
AI無論現在還是未來10到20年,確實具有“頭雁效應”,不過這波AI技術剛剛起步,我們特別需要關注更基礎和底層的技術創新。AI不是空洞的概念,需要跟產業非常深地整合。
做AI公司一定要務實,要看到底賦能哪個行業,和哪些客戶在一起,到底產生了什麼價值,做了什麼產品。
在物聯網或者任何一個時代,你要交付一個套用,一定是軟體+硬體,這是每個公司都迴避不了的問題,這是我們的目的。但做硬體本身一定不是我們的目的。
談AI創業
選擇人工智慧作為自己的從業方向,某種意義上是“命中注定”,因為兒時便立志“為這個世界做一名工程師”,在隨後的人工智慧浪潮襲來後,懷著內心的技術信仰,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
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個人成長,企業如人,一個企業能走多久,無論是文化、能力,以及最後的結果,和它的創始人幾乎如出一轍,所以創業的本質是自我修煉的過程。
當大家講資本寒冬或者資本過熱,其實都在強調那個非理性的部分。熱也是非理性的,寒也是非理性的,真正好的企業是可以穿越周期。
有時候我挺喜歡冬天的,冬天裡面大家優勝劣汰,真正能夠回歸初心,真正做正確的事情。堅守初心挺重要,只要能活下去,只要選擇一個正確的路,終究能夠到達想到的地方。
進入AI的第一天就認識到,AI是一個非常長線的賽跑,更需要你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從個人到公司,我們通過篩選共同做事的標準,形成比較一致的價值觀。
歷史上所有沉澱下來的偉大公司,都是那些能夠跨越多個商業周期的公司,一定是著眼長期,建立核心競爭力,聚焦產品本質。這是你增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