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達爾改革
- 產生時間:1964年
- 產生背景: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變
- 主要解決問題:經濟問題
- 改革目標:將計畫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
- 改革人物:卡達爾
產生背景,改革措施,主要問題,
產生背景
1956年底,政府宣布,凡因動亂而逃亡國外者,只要在1957年3月15日前回國,一概不予追究。
1962年,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作出決議,對所有曾捲入動亂的民眾不再予以追究,並釋放了絕大部分被監禁者。同時,匈牙利黨還通過《關於結束個人崇拜時期對工人運動活動家的違法事件的決議》,糾正拉科西時期的錯誤,為冤假錯案平反,拉科西、格羅等人則被開除出黨。
在經濟方面,卡達爾政府也採取了寬鬆政策,修改五年計畫,調整輕重工業比例,允許農民退出強制組織的合作社,鼓勵農民在自願基礎上搞“第二次合作化”,並取消農產品的義務徵購,提高收購價格,增加對農業的投資。上述政策使一個本來缺乏社會基礎的政權獲得了社會的認同,卡達爾的個人威信也有很大提高。此後,卡達爾開始推行漸進的經濟體制改革。
改革措施
1964年9月,匈牙利成立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制定改革的總體方案;1966年5月,匈黨中央通過《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批准改革方案;1968年1月1日起,改革方案付諸實施。
改革的目標是將計畫調節與市場調節結合起來,在堅持計畫經濟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改革後的新體制擴大了企業的自主權,中央政府不再向企業直接下達指令性計畫指標,而是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對企業進行調節管理,中央的巨觀計畫主要貫徹於投資和發展領域。
實行新體制後,匈牙利的經濟表現出比過去較多的活力,工業年均增長率從60年代下半期的3.8%,上升到70年代上半期的6.2%,農業產量也有較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度進入經互會國家的前列。但是,匈牙利的漸進式改革並沒有最終突破計畫經濟框框,而是在面臨突破時陷於停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