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納蒂克戰爭(Carnatic Wars)指的是1746~1763年,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南印度,在卡納蒂克地區進行的三次殖民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納蒂克戰爭
- 外文名:Carnatic Wars
- 開始時間:1746年
- 國家:英國與法國
- 結束時間:1763年
背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結果,
背景
印度莫臥兒王朝建立時期,保持了大約150年的和平繁榮,對外貿易吸引著許多歐洲商人前來印度。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第一次在印度海岸登入後,尋找香料的葡萄牙商人很快就取得果阿、達曼等地區。繼葡萄牙商人之後,荷蘭、法國和丹麥諸國公司也參加了海岸貿易。所有競爭者都渴望建立海岸貿易中心,向遠至日本和新大陸等地的市場輸出棉織品、食糖、藍靛和硝石。英國殖民者,大致與荷蘭同時入侵印度。1600年伊莉莎白一世女王許可建立一個名叫“在東印度群島貿易的倫敦商人的總裁和公司”的英國商人機構,在15年內壟斷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的英國商業,這個公司一般人通稱為“英國東印度公司”。161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打敗了蘇拉特附近的一支葡萄牙人船隊,從而增強了英國人的威信,莫臥兒帝國才頒發一道敕令,準許英國人建立一個永久性的代理店,從此,英國人才得以慢慢擴展勢力。17世紀之後,歐洲各國的東印度公司已有相當的力量,它們盤踞在沿海地區一帶,從事通往東亞、非洲和歐洲的貿易,進而截獲印度人對外貿易和航運的利潤,甚至無法無天地劫奪海上的印度船舶,擄去沿岸居民,把他們變賣為奴。印度已處於被歐洲列強瓜分為殖民地、附屬國的危險。
莫臥兒帝國是一個封建獨裁的國家。莫臥兒大帝是最高土地所有者,從土地上徵稅就是他的收入基礎。皇帝私領而為君主本人所直接占有的耕地約占全部土地的八分之一,其餘的土地作為采邑,賜與封建貴族。在封建階級的行列里,國王政權與大封建主之間進行著時而公開、時而隱蔽的經常的鬥爭,這些鬥爭甚至在莫臥兒帝國隆盛時期也沒有間斷過。隨著爭奪王位的內戰和反對莫臥兒帝國起義的爆發,宣告了這個帝國的崩潰。在這個帝國的廢墟上,產生了新興而有生命力的馬拉特人那樣的國家,也獨立了衰弱無力、形如莫臥兒帝國的縮本或裂片的孟加拉、奧德、海德拉巴這樣的國家。
印度這種積弱不振、邊防空虛的狀況被它的鄰邦利用了。波斯納迪爾沙為傳說印度有大量財富和莫臥兒大帝有無盡寶藏,率部侵入旁遮普,並且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便進到德里。納狄爾在卡爾拿耳戰役中輕而易舉地擊潰了莫臥兒的軍隊,打開了首都的大門。納狄爾搶劫了德里的財富和莫臥兒大帝的珍寶,並強迫把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割讓給他。馬克思在《印度史編年摘要》中指出:“滿載寶物的納狄爾返回故國,使莫臥兒帝國瀕於完全破產之境。”
繼納狄爾之後,阿富汗國家又崛興起來。阿富汗在其首領艾哈邁德沙·杜蘭尼的率領下,1750年奪取了旁遮普的西四省,1751年便征服了旁遮普的全部,1752年征服了克什米爾,1757~1753年將它的政權推進到塞爾信德,在劫掠了印度的首都之後,便把莫臥兒大帝轉變為阿富汗政策的工具。後來,馬拉特人的大軍出現於印度斯但北部,並攻下了德里,把阿富汗人驅逐到印度河以外。阿富汗人不甘心央敗,艾哈邁德沙·杜蘭尼於1759年帶領4萬軍隊出現於印度,並重新占領了德里。1760年馬拉特人攜有2400隻象和多門大炮的10萬戰士出現於印度斯但,不久便被阿富汗人徹底殲滅了。
18世紀中葉印度國內的情況已明白暗示給法國人,後來又暗示給與他們競爭的英國人由貿易轉入領土侵占、再轉入公開掠奪的道路了。英法兩國為了奪取殖民霸權和貿易獨占權而進行的世界性的鬥爭也席捲了印度。
法屬印度領地總督迪普萊克斯是著手用印度僱傭兵(印度士兵)來組織軍隊的第一個人。印度士兵受著法國軍官的指揮,接受歐洲方式的教練,佩戴歐洲樣式的服裝,成為以印度人之手使印度陷於殖民主義屈服之下的主要工具之一。印度各封建主之間的戰爭,曾給東印度公司開啟了廣闊的干涉餘地。迪普萊克斯在印度王公中拉攏反英國人的同盟者,隨後便著手制服他們。
第一次
在科羅曼德爾海岸有英國人的馬德拉斯和法國人的本地治里的商業據點,這兩個地方都是設防城市,各約有500歐洲人和25000印度人。英國人還在本地治里以南不遠的地方據有聖大衛堡。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使英國與法國成為敵對的雙方,從而也使兩國的商業公司處於交戰狀態。英國海軍在印度海域捕獲了法國的船隻,從而觸發了英法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卡納蒂克——歐洲人對科羅曼德爾海岸及其腹地的稱呼,包括馬德拉斯、本地治里、聖大衛堡等城市,是英國人和法國人長期角逐的舞台,故戰爭以卡納蒂克命名)。當時,法國人在印度海域沒有艦隊,約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萊克斯(Joseph François Dupleix)向模里西斯總督杜·布爾東奈發出緊急呼呼,請求援助。朴·布爾東奈裝備了一支有8艘戰列艦的分艦隊駛抵印度海上,頓時使戰局為上改觀。英國艦隻不願也不能和法國人進行一次重大的戰鬥而離開,從而使整個馬德拉斯海岸受到法國艦隊的支配。於是,法國人從陸地和海上兩方面包圍馬德拉斯,英國人在陸地或海上同法國人作戰都表現出一種驚人的無能,遂使法國人只以陣亡6個人的輕微代價,占領了馬德拉斯,這次勝利使法國在南印度諸王公心日中留下了所向無敵的威武形象。迪普英克斯還以只率領著幾千法國毛瑟槍乓就擊敗了受英國人挑唆的印度士兵而威名大振,法國暫時獲得了全勝。
但是,由於勝利,法國人對如何處理馬德拉斯產生了分歧。迪普萊克斯不僅不同意在得到一筆相當的贖金後將馬德拉斯交還,而且還徹底地洗劫了馬德拉斯。法國艦隊意外地受到一次颶鳳的襲擊,損失慘重,被迫撤出印度海面。法國人的撤離,使英國人重新獲得了制海權,致使迪普菜克斯圍攻聖大衛堡長達18個月的進攻受挫。英國艦隊為報復法國洗劫馬德拉斯,從陸地和海上兩路包圍法國人的商業據點本地洽里,但由於英軍缺乏軍事技術和雨季將要到來,英軍被追撤除包圍。當英軍再度進行包圍時,歐洲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以締結《亞 條約》而結束了。根據條約規定,馬德拉斯交還給英國人,與以英國人在法屬加拿大所奪取的路易斯堡相交換。英法之間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以任何一方都沒有獲得任何領土而告一段落。
第一次卡納蒂克戰爭證明了制悔權的極大重要性。按照他們的處境和實力,誰擁有制海權,推就能獲得決定性的和永久的勝利。當時,法國的勢力實際上只限於卡納蒂克一地,而英國人在孟買和孟加拉都有重要的殖民地,法國人處於劣勢狀態。然而,才智出眾的迪普萊克斯從印度大軍被少數法軍徹底擊潰的戰爭中總結了經驗:良好的軍紀和新式的裝備,要比單純的人數重要得多;龐大的亞洲軍隊,已不能再與少量而精良的歐洲軍隊為敵了。如果法國擁有這么一支勇敢而又有紀律的軍隊,那就是一件有效的武器,在印度王公之間發生爭鬥時,這件武器就可能成為一種決定因素;如果能得到一個印度當權 者的威望和資源的支持,法國人也能戰勝英國人。法國人暗暗地等待時機。
時機終於來到了:海德拉巴和阿爾科特發生了王位繼承的爭執,迪普萊克斯便把法國的傀儡扶上了統治地位。感恩的統治者也給法國盟友以適當報酬,任命迪普萊克斯為克里希納河以南莫臥兒帝國全境的總督,並劃給法國一大片領土,使法國東印度公司迅速成為德乾和卡納蒂克地區的太上政府。藩屬國家成了法國人的聚寶盆。迪普萊克斯本人從他手下的王公那裡得到200萬盧比的“禮物”,並獲得了廣闊的土地。迪普萊克斯的助理們也追隨他的榜樣,對藩屬國極盡敲詐勒索之能事。
第二次
英國人很快地採用了迪普萊克斯的戰略,利用印度王公的勢力,打擊法國人的力量。英國人明白,如果不去支援印度王公,讓法國人放手完成迪普萊克斯的計畫,英國人將會無可挽救地喪失在馬德拉斯的地位,於是英國人在新總督桑德斯的領導下,全力投入鬥爭;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決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支持他。這樣一來,雖然英法兩國當時沒有在歐洲正式宣戰,甚至也沒有公開承認敵對,但他們卻在印度支持地方勢力,進行了一場生死存亡的大搏鬥:第二次卡納蒂克戰爭爆發了。
在戰爭中,法軍圍攻英軍據點特里奇諾波利,久攻不克。英軍為了救援這個據點,施用“圍魏救趙”之計。受命執行的克萊武率領200名歐洲人和300名印度士兵,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便占領了阿爾科特這個首府,不出所料,法國果然派遣一支援軍去收復首府。克萊武英勇地守衛了這個城市達53天,一直到包圍他的部隊撤離為止。
占領阿爾科特這一勇敢的業績,立即提高了英國人作為一支戰鬥兵力的榮譽,並致命地打擊了法國人的威望。負責包圍特里奇諾波利的法國將軍落荒而逃而被英國人反包圍,派去增援的法軍也投降了英軍。法國將軍和他的部隊兵無鬥志,很快便成為英國人的俘虜。英國人的勝利使迪普萊克斯的強烈期望落空了,由於他手下的將領出奇的愚蠢和無能,他喪失了幾乎已經到手的戰利品。
面對挫折,迪普萊克斯仍然繼續努力,以積極的軍事行動包圍了特里諾奇波利。但是法國國內當局根本不了解這位有才華的總督的高明政策的全部內容,卻為他這種政策所造成的挫折和沉重的財力損失不耐煩,火速召回了迪普克萊斯,並同英國締結了一個雙方都同意不干涉當地王公間的爭吵,雙方保持締結條約時各自實際占有的領土的條約。這樣,法國差不多喪失了迪普萊克斯為他們所贏得的一切。德乾的貴族厭惡法國人,千方百計地想將法國人趕出去,法國人還是盡力維護了在北方行政區的一些利益。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的短暫和平,使英國騰出手來覬覦印度最富庶的地區——孟加拉。結果發生的普拉西戰役恢復了英國人在加爾各答以前的地位,接著便把鬥爭的矛頭又指向了法國。法國在孟加拉的屬地昌德納戈爾被英國人占領後,曾派艦隊到達印度領海,其目的是企圖進攻馬德拉斯。
第三次
英國人探聽到法國遠征的訊息,馬上派遣艦隊火速把增援部隊開到了馬德拉斯,並且先於法國人登入。法國人開始包圍聖大衛堡,迫使該地投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是在圍攻馬德拉斯過程中,由於法國軍隊中時常發生飢餓暴動,軍官們不聽指揮,造成久攻不克的僵持局面。與此同時,英國艦隊擊敗了法國艦隊,失敗的法國海軍先是拒絕啟航,後來擅自從本地洽里開艦而去,使法國陸軍失去了海上的支援。英國艦隊乘機重返印度海面,迫使法軍立即撤除了對馬德拉斯的包圍。克萊武抓住法國軍隊愚蠢地調離北方行政區的機會,從孟加拉派遣了一支軍隊向法國軍隊進攻,勝利地占領了北方行政區的一些地方,並同那裡的統治者締結了一項有利的條約。
在卡納蒂克,英國人也採取了攻勢。法國艦隊再一次出現於印度海面,旋即又被英國艦隊第三次打敗,迫使法國艦。隊離開了印度。從此,英國人便成為當然的海上主人了。1760年,英國軍隊來到了馬德拉靳,再度對法軍發動攻勢,在萬迪瓦什要塞附近進行了一次決定性的戰鬥,法國軍隊終於抵擋不住。全線崩潰。英國人以征服法國人在卡納蒂克的小屬地來擴大他的戰果,在3個月的時間內,法國人在卡納蒂克失去了一切,僅餘金吉和本地治里。法國的殘兵敗卒被圍困在本地治里,被英國人從海上和陸地兩個方面封鎖、包圍起來。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的法國人,毅然同邁索爾當政的海德爾·阿里結盟。黑德爾派遣了一支軍隊支援法國人,但同盟者們不能共同議定任何軍事計畫以製造戰勝英國人的機會,遂使法國人的計畫落空。在這危急的關頭,法國軍隊缺乏足夠的經費,軍隊的官兵也不能同心協力,飢餓和絕望終於迫使本地治里無條件地投降了。戰勝者們逞其凶焰,不僅拆毀了炮台,連這個城市本身也被毀壞了。據描寫:“這個一度美觀而繁榮的城市,幾個月之內連一所房子都不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