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基本介紹
卡瓦格博峰,Kawakarpo
從雲南省
德欽縣城沿滇藏公路北上,行至10公里處的
飛來寺,只見
瀾滄江對岸數百里冰峰接踵綿亘,勢如刀劈斧削,
氣勢非凡。這就是聲名遐邇的以
卡瓦格博峰為中心的太子雪山。太子雪山有13峰,卡瓦格博峰是最高的一座,海拔6740米,為雲南第一峰。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間更充滿宗教意味,位居藏區八大
神山之首。
名稱含義
藏文經典中稱其為“絨贊卡瓦格博”,漢語意為“河谷地帶險峻雄偉的白雪山峰”。在藏族語意里,所謂卡瓦格博,不單指最高的山峰,而是統指聳立的數座雪峰。在藏傳佛教里,卡瓦格博贊神傳說是噶舉派的保護神,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卡瓦格博峰是雲南省六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區內“
三江併流”景觀之一。
十世班禪曾在峰前舉行隆重法事,今已刻石立碑留下勝跡,供遊人瞻仰。
《德欽縣地名志》內寫的是“這列南北走向的巨大山系是由梅里雪山和緊緊相連的太子雪山組成”。卡瓦格博並不是梅里雪山的主峰,而是太子雪山的主峰,梅里雪山的主峰是海拔5229米的說拉曾歸面布峰。《雲南省志~地理志》內明確寫明了梅里雪山和太子雪山的範圍。
地理特徵
處女峰
卡瓦格博峰如今仍是一座處女峰。早在1902年,英國登山隊就曾首次挑戰卡瓦格博峰。自1987-1996年,日本、美國及中日聯合登山隊相繼向卡瓦格博峰發起挑戰,均敗下陣來。 1990年11月至1991年1月, 17名中日聯合登山隊員試圖登頂,結果全部罹難,成為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慘案。17名勇士的遺骸直到1998年7月才被上山採藥的當地藏民發現。據推測,是1991年1月3日晚至1月4日突發的雪崩造成的。17人長眠山上!
高不可攀的原因
卡瓦格博為何如此“高不可攀”?除了坡度陡和相對高差大等因素,中科院地理所的
張青松研究員從地理學的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釋。
梅里雪山的冰川主要受印度洋氣流影響,屬於
海洋性冰川,有運動變化快的特點。梅里雪山位於
橫斷山脈中,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像一條通道,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峽谷可以深入到山中。印度洋的氣流每年給梅里雪山帶來大量降水,所以梅里雪山上的冰川雖然夏天融化得很多,冬天的降雪也足夠補充。
天氣變暖以後,冰川海拔較低的部位開始迅速融化,由於失去牢固的支撐,高處的冰常常大片大片地墜下來,而更高處的冰即使沒崩塌,也會向下稍許移動一些。冰川不斷地運動變化使冰層非常不穩定,容易發生雪崩。
卡瓦格博峰的冰川就是最典型的海洋性冰川。雖然登山者一般都會選擇在冬季攀登,但卡瓦格博“好動”的冰川還給他們造成了無法克服的困難。我們不知道那些殉難者當年到底遭遇到了什麼情況,但是海洋性冰川的不穩定特性無疑是卡瓦格博難以登頂的重要原因。
禁止攀登的高峰
2000年,一個宣言被通過,卡瓦格博作為卡瓦格博峰是藏傳佛教的朝覲聖地,主峰卡瓦格博在藏族民間更充滿宗教意味,位居藏區八大神山之首。這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將永遠不允許被攀登。
山峰群
緬茨姆峰
緬茨姆峰位於卡瓦格博峰南側,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範圍30平方公里,積雪終年不化。而緬茨姆藏語意為“大海神女”,相傳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據說威猛強悍、倜儻風流的卡瓦格博隨千佛之子格薩爾大王出征惡羅海國(今印度一帶),惡羅海國王出於緩兵之計,佯將美麗無比,艷若雲霞的緬茨姆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想兩人一見鐘情,天地無雙的威猛與絕世罕見的嬌容化為一體,成了風雨與共的生死伴侶。卡瓦格博因緬茨姆的幫助很快征服了惡羅海國。後來夫妻雙雙又被格薩爾王派到該河谷地帶來統領邊地。當地還有一說認為緬茨姆是
麗江玉龍雪山之女。
緬茨姆峰從不同的側面看,形狀也不相同。從東面觀之,峰頂極似一尖削的金字塔。從東南面觀之,則像一端坐的貴婦人,峰頂俊秀,氣態高貴。也許是女神更偏愛鮮花的緣故吧,大自然將更多的鮮花裝扮於
神女峰腳下,皚皚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鵑灌叢,開花之時鋪地似錦,更使雪峰分外妖嬈。
其他山峰
緬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氣質若蘭,傳說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範圍30平方公里,積雪終年不化。緬茨姆藏語意為“大海神女”,相傳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據說威猛強悍、倜儻風流的卡瓦格博隨千佛之子格薩爾大王出征惡羅海國(今印度一帶),惡羅海國王出於緩兵之計,佯將美麗無比,艷若雲霞的緬茨姆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想兩人一見鐘情,田地無雙的威猛與絕世罕見的嬌容化為一體,成了風雨與共的生死伴侶。卡瓦格博因緬茨姆的幫助很快征服了惡羅海國。後來夫妻雙雙又被格薩爾王派到該河谷地帶來統領邊地。當地還有一說認為緬茨姆是麗江玉龍雪山之女。緬茨姆峰從不同的側面看,形狀也不相同。從東面觀之,峰頂極似一尖削的金字塔。從東南面觀之,則像一端坐的貴婦人,峰頂俊秀,氣態高貴。也許是女神更偏愛鮮花的緣故吧,大自然將更多的鮮花裝扮於神女峰腳下,皚皚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鵑灌叢,開花之時鋪地似錦,更使雪峰分外妖嬈。”洛拉爭歸貢布“(藏語”紅臉神峰“)則如一個膽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緬茨姆身後。海拔5229米。
吉娃仁安(加瓦仁安):藏語意為“五佛之冠”,西藏境內叫“無頭魔鬼峰”。因此山並列地排立著五個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薩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於面茨姆峰北側並與之相連。海拔5470.5米,範圍約10平方公里,終年積雪。
包烏杜吉。
布迥松階吾學:海拔6000米,布迥藏語意為“小兒子”,傳說其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兒子。此峰位於五佛冠峰與卡瓦格博之間,氣勢磅礴。其南、北兩個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為壯觀。
烏格冬:又譯作“巴烏八蒙”、“巴烏帕崇”:也稱“英雄女兒峰”或者“將軍峰”(沾迪吾修即瑪兵扎拉旺堆也叫將軍峰,注意區分),渾圓飽滿,攝人心魄,海拔6000.1米。
巴烏八蒙的右側是帕巴尼頂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語意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
八堆頂:海拔5157米。
主峰卡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米。
說拉贊歸面布(藏語意為”柏樹山上最凶暴的紅臉厲神“),又叫“布窮松吉吾學”: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邊的一名衛士。藏文中“說”是指柏樹,“拉”是指:山,贊歸:凶暴的神,面布:紅。這與山的自然地理特點極為吻合:此山基岩為紫色砂岩,故呈暗紫紅色;此山氣候覆雜多變,夏天時有飛雪,埡口風速甚急;此山的高山灌木叢和冷杉林帶生長有大量高山柏灌木和喬木。山峰南側的說拉埡口,是連線雲南德欽和西藏左貢、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蘊意和內涵的“茶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繞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轉”路線所必經的最北埡口。每年的夏、秋季節,過往馬幫、朝山者、農牧民絡繹不絕。海拔5295米。
沾迪吾修:又譯作“扎堆吾學”、“馬兵扎堆吾學”、“瑪兵扎拉旺堆”(又叫做“將軍峰”、“黑頭將軍”、“無敵降魔戰神”),海拔6365米,藏語意為“無敵降魔戰神”。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東北方向的一名守護神。
奶日頂卡(又譯作“乃日丁卡”、“來日貢卡”):海拔6379米,藏語意為“聖山頂”。當地百姓傳說他是沾迪吾修脫放在一旁的帽子。
粗歸臘卡(無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為圓湖上方的山峰,位於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狀很像踞據的黑熊的爪子。
芒框臘卡:海拔6400米。
太子十三峰---最高的
卡瓦格博峰,為雲南第一高峰。海拔為6740米,是
藏傳佛教的朝聖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龍區八大神山之首,故在當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號,是康巴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洛克博士,稱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扎拉雀尼,意為“十二戰神”,相傳是卡挖格博在東方的十二名衛士。指
哈巴雪山雪山群。由瀾滄江西岸觀看,可見從南到北並行排列著12座鋸齒狀的雪峰,峰峰壯麗,積雪終年不化。
相關傳說
線條優美的緬茨姆峰,意為大海神女,位於卡瓦格博峰南側。傳說中,此峰為卡瓦格博峰之妻。卡瓦格博隨格薩王遠征惡羅海國,惡羅海國想蒙蔽他們,將面茨姆假意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料卡瓦格博與面茨姆互相傾心,永不分離。
又有人傳說面茨姆峰為玉龍雪山之女,雖為卡瓦格博之妻,卻心念家鄉。雪峰總有雲霧繚繞,人們稱其為緬茨姆含羞而罩的面紗。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身穿白色戰袍、頭戴銀盔、騎著一匹雪白色的高頭駿馬、腰間挎著一支銀色寶劍、腳踏白色長靴的喜馬拉雅王太子——卡瓦格博,剛剛辭別了他的父王和珠穆朗瑪等五位姐姐,巡遊到這四莽大雪山附近,從老遠的地方就聽到了一位姑娘的優美歌聲。他循聲找到一位身著潔白的紗裙、長有烏黑髮亮的長髮和一雙明亮而動人的眼睛、得如花似玉般美麗的仙女。她站在高高的山頂上,觀賞著左邊清清的瀾滄江水和右邊的怒江之源,美麗的景色使她盡情地歌唱。卡瓦格博和喜馬拉雅父王派來保護他的三位衛士,他們是:吉瓦林安、包烏杜吉和沾迪吾修。卡瓦格博王太子本來要去崑崙山拜會他的叔父,但走到這裡卻一下子被緬茨姆的美麗給迷住了。他再也無心去更為遙遠的崑崙山了,索性就停留在這裡不動了。而美麗的緬茨姆也愛上了王太子,他們一見鐘情,誰也不想離開誰。可是偏偏衛士長包烏杜吉卻因受喜馬拉雅老王的囑託,一定要王太子卡瓦格博繼續前進,而卡瓦格博就是不走。包烏杜吉沒有辦法,於是他讓吉瓦林安和沾迪吾修兩位衛士守護者王太子,他自己跑回王宮去請示老王。老王一聽非常生氣,他讓包烏杜吉趕快回去,告訴太子,不許他和緬茨姆要好,催他快去崑崙山。可王太子不聽他的話,於是包烏杜吉便與吉瓦林安兩位衛士遵照老王的命令站到緬茨姆與卡瓦格博之間,不讓兩位戀人在一起,更不許他們接近。老王還不放心又增派了宮廷的衛士官說拉曾歸面布前來查看。可就在這時,吉瓦林安卻偷偷地愛上了緬茨姆,而且常常調戲她。卡瓦格博一怒之下舉起寶劍便去砍吉瓦林安,吉瓦林安用右手護頭,一下子被砍掉了五個手指頭。所以直到今天人們再也看不到吉瓦林安的手指頭了,而只能看到一直殘留有五個斷指的手掌。
綜述
太子雪山上大大小小的無數山峰,幾乎都有其化身的山神與之相對應,山峰的名稱同時也是山神名。山神的容貌、性格、氣質等特點一定程度上是山峰的地貌及氣候等地理特徵的寫照。同時山峰還是山神活動的領地、範圍。
“太子十三峰”,峰峰雄奇,山山俊秀。其中最為著名的卡瓦格博、面茨姆、扎拉雀尼、說拉贊歸面布等諸峰,東南西北遙相昂首,壯觀雄奇,構成了祖國西南角滇藏交界區一幅綿長雋永的畫卷。“太子十三峰”有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收入舊時西藏刻印的〈卡瓦格博語〉(經文)中,據說至今山下還有人家保存此書,視為珍寶,用金黃色綢緞包裹供奉於神龕之上。
傳說
評價概述
卡瓦格博是雲南省
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海拔最高的雪峰群,也是雲南最高最美的雪山。她所雄踞的中國橫斷山脈腹地,是國家級“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分。這裡,
金沙江、瀾滄江、
怒江之間直線距離最短,僅約66.3公里。卡瓦格博既是地球歷史上版塊碰撞托起的一大地質奇觀,是“滄海變高山”的地史見證;又是生物南來北往的交匯處,是“生物資源寶庫”和“天然高山花園”;它還是
中國東部藏區遠近聞名的藏傳佛教朝覲聖地,每年有數十萬滇、藏、川、青、甘等地乃至
尼泊爾等國的信徒前往朝山轉經。近些年來,卡瓦格博正以她無窮的魅力不斷吸引著無數國內外有識之士前來科學考察、登山探險和旅遊觀光。卡瓦格博集自然風光和藏族文化為一體,已經引起世界範圍的普遍關注。
太子十三峰
龐大的卡瓦格博雪峰群,有著名的“
太子十三峰”之說。站在雪峰對面的滇藏公路眺望,從南到北,可以看到依次排列的有:緬茨姆、
吉娃仁安、布迥松階吾學、卡瓦格博、瑪兵
扎拉旺堆、奶日頂卡、粗歸臘卡等神山諸峰。
藏語意思
卡瓦格博,藏語意為白雪之峰,海拔高達6740米,範圍40平方公里,終年積雪。在藏語語言習慣中,卡瓦格博是主峰、山神及整個太子雪山概念的三位一體的稱呼。在藏文經典中常稱之為“絨藏卡瓦格博”。“絨”意為河谷地帶,“藏”為神靈名,有強大、險峻之意,連起來即為“河谷地帶險峻雄偉的白雪山峰”。此山自古以來受到藏民的崇拜,被列為藏區八大神山之一。
相關傳說
卡瓦格博藏神傳說是噶舉派的保護神。元代噶瑪噶舉黑帽系第三世活佛讓迥多傑(1284----1319)曾來到卡瓦格博山腳下,為雪山進行加被開關,並著了一份聖地指南,由此卡瓦格博正式成為噶瑪噶舉派的一大修行聖地。而在著名的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加嶺之部》中記載:卡瓦格博神所管轄的雪山地區是密宗本尊勝樂輪的一片剎土和
寧瑪巴祖師蓮花生的藏經地。卡瓦格博為來到絨(今
德欽一帶)的格薩爾王收復後尊守佛界的居土界,成為了佛教的保護神,統領著千千萬萬的地面保護神,是絨地安定、吉祥幸福的保障。山神塑像常被貢於
佛祖釋迦牟尼像左側,在轉經道上的寺廟裡,大多有卡瓦格博神身騎白馬的英式塑像供人朝拜和瞻仰。
藏族經文
卡瓦格博山峰像一尊佩戴銀盔玉甲的威武剛強的勇士,昂首藍天碧幕。在流傳於青海一帶的藏族木刻經文〈絨藏卡瓦格博贊〉中這樣說到:“(卡瓦格博)山體像堅豎的長矛,山尖似白色的多瑪,色彩如懸張的白綢。右邊的山如雄獅踞據,左邊的山似
玉龍翻騰,後面的山如鵬鳥展翅,前面的山似黑熊舞爪。絨藏卡瓦格博遠望雲霧籠罩,近看雪瀑紛飛,至前雪花飄揚`````”
峰群景色
的確,卡瓦格博山氣候變化莫測,遠觀、近觀及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不同景致。
從秋末到春初的季節,神山大多數時日處於
朗朗晴空之下。一塵不染的
碧空、潔白耀眼的流雲,給人以無限的暇思和感慨。此時節奇幻的是神山上的雲霧變化。黎明,大地一派空寂,天空無一絲雲彩,雪峰在昏暗的背景中依然醒目。當橙色溫暖的第一抹陽光照在雪峰頂上時,小鳥的喧騰就打破可這種寂靜。再當陽光吻遍了山谷,這時谷地便回升起騰騰細霧,霧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並越升越高,在雪峰之下的陰暗針葉帶形成了一條潔白的雲帶,藏民特稱為“卡瓦格博獻哈達”。此時是清晨8-9點左右,來到雪山對岸的飛來寺朝山燒香者最多,人人們都能夠領略到此景為最大的福分。因為藏民在與神山的交往中,不斷地給神山獻哈達等器物。“
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人與人交往中的一般規則,在人與神話的自然之間也未嘗不是這樣。隨著太陽的升高,雲帶也不斷上升,大致在中午時分,雲朵會恰巧漂浮在卡瓦格博頂之上,此時此景,藏民又稱之為“卡瓦格博打傘”。這種情景很難領略到的,因為雲帶升到高空,受風力吹拂,已斷成雲塊,要恰好與峰頂湊在一起而又恰到處的機會是不多的。當地有人拍攝到這種情景的照片,視為珍寶供奉於自家的神龕上。
夏秋多雨季節,雪峰時常處於雲霧繚繞之中,不時透過霧紗顯露崢嶸,顯得奇幻、神秘。此時節遠道而來的香客們若能一睹卡瓦格博展露風采,心裡頓感莫大的欣慰和滿足,定要頂禮膜拜。令人稱奇的還是十世
班禪大師於1987年視察康區途經太子雪山時,在飛來寺煨桑遙慶的場景。當時的卡瓦格博峰頂正被厚厚的濃雲裹住,一點也沒有可能露面的跡象,然而,隨著燒起的香菸裊裊升起,班禪大師手中聖水的緩緩下滴和口中經咒的念念誦頌,峰頂的濃雲竟然層層斂去,就在大師手中的聖水快要滴完的一瞬間,卡瓦格博峰頂奇蹟般閃現。敏銳的記者攝下了這一珍貴的鏡頭。這一神話般奇蹟也就在藏區傳揚開來。
卡瓦格博峰至今尚未有人成功登入。
旅遊信息
秋末到春初的季節,卡瓦格博峰大多數時日處於朗朗晴空之下。一塵不染的碧空、潔白耀眼的流雲,給人以無限的暇思和感慨。此時節奇幻的是神山上的雲霧變化。黎明,大地一派空寂,天空無一絲雲彩,雪峰在昏暗的背景中依然醒目。當橙色溫暖的第一抹陽光照在雪峰頂上時,小鳥的喧騰就可打破這種寂靜。再當陽光吻遍了山谷,這時谷地便會升起騰騰細霧,霧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密並越升越高,在雪峰之下的陰暗針葉帶形成了一條潔白的雲帶,藏民特稱為“卡瓦格博獻哈達”。此時是清晨8-9點左右,來到雪山對岸的飛來寺朝山燒香者最多,人人們都能夠領略到此景為最大的福分。因為藏民在與神山的交往中,不斷地給神山獻哈達等器物。“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人與人交往中的一般規則,在人與神話的自然之間也未嘗不是這樣。隨著太陽的升高,雲帶也不斷上升,大致在中午時分,雲朵會恰巧漂浮在卡瓦格博頂之上,此時此景,藏民又稱之為“卡瓦格博打傘”。這種情景很難領略到的,因為雲帶升到高空,受風力吹拂,已斷成雲塊,要恰好與峰頂湊在一起而又恰到處的機會是不多的。當地有人拍攝到這種情景的照片,視為珍寶供奉於自家的神龕上。
夏秋多雨季節,雪峰時常處於雲霧繚繞之中,不時透過霧紗顯露崢嶸,顯得奇幻、神秘。此時節遠道而來的香客們若能一睹卡瓦格博展露風采,心裡頓感莫大的欣慰和滿足,定要頂禮膜拜。令人稱奇的還是十世班禪大師於1987年視察康區途經太子雪山時,在飛來寺煨桑遙慶的場景。當時的卡瓦格博峰頂正被厚厚的濃雲裹住,一點也沒有可能露面的跡象,然而,隨著燒起的香菸裊裊升起,班禪大師手中聖水的緩緩下滴和口中經咒的念念誦頌,峰頂的濃雲竟然層層斂去,就在大師手中的聖水快要滴完的一瞬間,卡瓦格博峰頂奇蹟般閃現。在藏文經卷中,梅里雪山的13座6000米以上的高峰,均被奉為“修行於太子宮殿的神仙”,特別是主峰卡格博,被尊奉為“藏傳佛教的八大神山之首”。
從南到北依次為:
1、 緬茨姆峰(神女峰):亭亭玉立,氣質若蘭,傳說是卡瓦格博山神的妃子,海拔6054米。峰頂海拔高達6054.6米,範圍30平方公里,積雪終年不化。緬茨姆藏語意為“大海神女”,相傳是卡瓦格博的妻子。據說威猛強悍、倜儻風流的卡瓦格博隨千佛之子格薩爾大王出征惡羅海國(今印度一帶),惡羅海國王出於緩兵之計,佯將美麗無比,艷若雲霞的緬茨姆許配給卡瓦格博,不想兩人一見鐘情,田地無雙的威猛與絕世罕見的嬌容化為一體,成了風雨與共的生死伴侶。卡瓦格博因緬茨姆的幫助很快征服了惡羅海國。後來夫妻雙雙又被格薩爾王派到該河谷地帶來統領邊地。當地還有一說認為緬茨姆是麗江玉龍雪山之女。緬茨姆峰從不同的側面看,形狀也不相同。從東面觀之,峰頂極似一尖削的金字塔。從東南面觀之,則像一端坐的貴婦人,峰頂俊秀,氣態高貴。也許是女神更偏愛鮮花的緣故吧,大自然將更多的鮮花裝扮於神女峰腳下,皚皚雪峰之下就是成片成片的高山杜鵑灌叢,開花之時鋪地似錦,更使雪峰分外妖嬈。”洛拉爭歸貢布“(藏語”紅臉神峰“)則如一個膽小羞怯的孩子,躲藏在緬茨姆身後。海拔5229米。
2、吉娃仁安(加瓦仁安):藏語意為“五佛之冠”,西藏境內叫“無頭魔鬼峰”。因此山並列地排立著五個扁平而尖削的雪峰,很像菩薩戴的五佛冠帽,故名。位於面茨姆峰北側並與之相連。海拔5470.5米,範圍約10平方公里,終年積雪。
3、包烏杜吉。
4、布迥松階吾學:海拔6000米,布迥藏語意為“小兒子”,傳說其為卡瓦格博和面茨姆所生的兒子。此峰位於五佛冠峰與卡瓦格博之間,氣勢磅礴。其南、北兩個坡面上的大冰瀑布尉為壯觀。
5、 烏格冬:又譯作“巴烏八蒙”、“巴烏帕崇”:也稱“英雄女兒峰”或者“將軍峰”(沾迪吾修即瑪兵扎拉旺堆也叫將軍峰,注意區分),渾圓飽滿,攝人心魄,海拔6000.1米。
6、巴烏八蒙的右側是帕巴尼頂九焯峰(帕巴乃丁德朵峰):藏語意為“十六尊者峰”,海拔5880米。
7、八堆頂:海拔5157米。
8、主峰卡瓦格博:一座完美的金字塔雪山,海拔6740米。
9、說拉贊歸面布(藏語意為”柏樹山上最凶暴的紅臉厲神“),又叫“布窮松吉吾學”: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最北邊的一名衛士。藏文中“說”是指柏樹,“拉”是指:山,贊歸:凶暴的神,面布:紅。這與山的自然地理特點極為吻合:此山基岩為紫色砂岩,故呈暗紫紅色;此山氣候覆雜多變,夏天時有飛雪,埡口風速甚急;此山的高山灌木叢和冷杉林帶生長有大量高山柏灌木和喬木。山峰南側的說拉埡口,是連線雲南德欽和西藏左貢、察隅的交通要道,是有文化蘊意和內涵的“茶馬互市”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藏民繞山朝拜太子雪山的“外轉”路線所必經的最北埡口。每年的夏、秋季節,過往馬幫、朝山者、農牧民絡繹不絕。海拔5295米。
10、沾迪吾修:又譯作“扎堆吾學”、“馬兵扎堆吾學”、“瑪兵扎拉旺堆”(又叫做“將軍峰”、“黑頭將軍”、“無敵降魔戰神”),海拔6365米,藏語意為“無敵降魔戰神”。相傳他是卡瓦格博在東北方向的一名守護神。
11、奶日頂卡(又譯作“乃日丁卡”、“來日貢卡”):海拔6379米,藏語意為“聖山頂”。當地百姓傳說他是沾迪吾修脫放在一旁的帽子。
12、粗歸臘卡(無首峰):海拔5993米,藏意為圓湖上方的山峰,位於斯恰冰川的冰斗上方,山峰的形狀很像踞據的黑熊的爪子。
13、芒框臘卡:海拔6400米。
太子十三峰---最高的
卡瓦格博峰,為雲南第一高峰。海拔為6740米,是
藏傳佛教的朝聖地,傳說為寧瑪派分支伽居巴的保護神,位居藏龍區八大神山之首,故在當地有“巴何洛登地”的尊號,是康巴藏民頂禮膜拜的“神山”。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洛克博士,稱卡瓦格博峰是“世界上最美之山”。
卡瓦格博峰由於山體陡峭,終年冰雪覆蓋,時有雪崩。濃霧、大雨、狂風,迄今仍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最近一些年來,已經有很多支中外登山探險隊試圖登上卡瓦格博峰,但至今尚沒有成功的紀錄。1991年1月,17名中日登山健兒在峰下不幸遇難。現在飛來寺立有紀念碑供遊人憑弔英魂。
交通信息
從香格里拉縣城每天有班車發往德欽;也可以包車。
從德欽包車到飛來寺車程大約20分鐘。
山難紀錄
簡述山峰狀況
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在橫斷山脈三江併流的腹地,是雲南最高峰。神山下的
明永冰川是一座大陸性低緯度冰川,它從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穿越山腰的茫茫森林一直延伸到2000米的江邊。對於登山界來說,海拔7000米以下的山峰不是被列入登山名單的,但只有卡瓦格博是例外。在一百多年的現代登山史上,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幾十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都被印上登山者足跡之後,唯有這座6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著她的聖潔,在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之後,拒絕人類的染指。在十幾年前,這座山峰幾乎不為外界所知,雖然歷史上的最著名的
茶馬古道就經過這裡遠去西藏。1950年代,茶馬古道衰落之後,滇藏交界處的德欽縣仿佛天荒地遠,從昆明出發,至少需要一個星期才能到達。1987年日本人向中國國家體委提出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請的時候,雲南省體委的人問北京:卡瓦格博在哪裡?當地藏民按自己的方式生活著,維護著世世代代所敬仰的神靈的寓所。直到1991年一次重大山難,才打破了神山亘古的寧靜。
1987年8月
1987年8月的夏季,一支陌生的隊伍開著越野車馱著大包小包來到了雪山下。村民不知道他們是誰,來乾什麼的。淳樸的藏族村民請他們喝青棵酒,打酥油茶,火塘邊切下大塊的豬膘肉款待
來自遠方的客人。與村民的好奇一樣,這支隊伍也對這座美麗的雪山和村民古老的生活方式驚嘆不已,他們常常離開駐地到村莊裡坐客,那裡總有熱情的村民和好吃的東西等著他們。他們告訴村民們,他們是來攀登梅里雪山的。村民們不知梅里雪山在哪裡,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運動叫做登山。友誼一直持續著,直到藏民知道了他們的來歷。
這支登山隊,由中國和日本聯合組成,主體是
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是全日本實力最強的一支隊伍,有著日本多家大財團的資金做後盾。隊員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都有8000米以上的登山經驗,並配備了最先進的衛星雲圖接收儀器,隊長是日本著名氣象專家井上治郎教授,副隊長是中國登山家
宋志義,他創造過無數次中國登山記錄。登山隊員包括了多個學科的科學家,從1987年至1990年,登山隊用了兩年時間對卡瓦格博進行了一系列的地質學、動植物學以及氣象學的考察。蟲草怎么挖?酥油怎么做?山上長什麼植物?藏民怎么生活?都進入他們的考察報告。只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了解神山對於當地人生活的意義。當藏民們終於知道了他們要攀登的梅里雪山就是他們心中的神山“卡瓦格博”,他們受到的震驚是前所未有的。“我們稱神山叫阿尼卡瓦格博,意思是卡瓦格博爺爺。既然是爺爺,你怎么能爬到他的頭上呢。我們生活中一切都是他的賜予,山上的牧場養肥了牛羊,我們喝的每一滴水都來自山上融化的雪水。對神山不敬,神靈就會離開我們,災難就會降臨。”
尼瑪是位藏族民間人,他與當地村民成立了一個叫做卡瓦格博文化研究社的民間組織,是當地致力於保護卡瓦格博神山最活躍的人士之一。
隨著登山隊活動的進展,村民們終於得知,這群外來者不僅僅是科學考察,而是要爬上山頂,爬到他們祖祖輩輩頂禮膜拜的神靈爺爺的頭頂上。善良的村民不知如何表達他們的憤怒和不滿。
史實記載
遠在佛教尚未傳入藏區的時代,卡瓦格博便是當地的苯教神山。在古老的史詩《
格薩爾王傳》這樣的記載到:雄師大王格薩爾從加地返回嶺地的途中來到了卡瓦格博山下,當他在萬花似錦的草場上跑馬時,被卡瓦格博雪山山神迷惑到山中。格薩爾非常生氣,正當他要把卡瓦格博雪山扔到大海那邊去的時候,
蓮花生大師出現了,他告訴大王:“喂,世界制敵寶珠大王啊,這座卡瓦格博神山,是戎地勝樂吉祥寶輪的
聖山,是我蓮花生的聖地,是多、康、嶺眾生繞匝朝拜的地方。為了眾生的事業,你不要生氣。”史詩中唱到的“多、康、嶺三地,就是現在的青海、西藏、四川和雲南的藏區。得到蓮花生大師的啟示,卡瓦格博皈依格薩爾。在當地文化里,敬仰神山能夠減少罪過增加積德,保佑家人及所有生命平安。
神山
神山在這裡代表了藏族文化中人與生存環境最神聖的一致,對於像我們這樣在政治信仰里長大的一代人來說,那震撼是前所未有的。隨著當地人反對之聲的出現,
張俊在村民與登山隊之間費力地調解。張俊是當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的中方聯繫官,在爭論擴大以後,他帶著一批德欽縣地方政府官員到了日本,目的是希望溝通當地人與日方的關係,儘管對於那次日本之行有許多不同的爭議。爭論的混亂出乎張俊的意料之外,在探險者眼裡,無高不可攀的觀念,在卡瓦格博神山下遭遇了文化尊嚴的挑戰。在他看來,登山只是一項運動,沒想到事情怎么會那么複雜,登山隊進山要交進山費,那么多隊員在當地的後勤供給要消耗老鄉的農副產品,雇用人工騾馬也會給當地人帶來現金收入。在那么一個偏遠閉塞不通公路的地方,要不是登山隊進去,他們的藥材、水果和蔬菜賣給誰。此外,這對國家的對外開放也有好處。日本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又是送越野車,又是送麵包車。這又引來新的爭論:老鄉說:損害我們的神山,得利的卻是外人。中方登山隊的遺屬後來回憶說,登山隊每次進山都要遇到很多困難。實際上,直到今天,對於許多的當事者,他們仍然不明白爭論的
癥結所在。在一片爭議中,幾經協商,國務院批准了登山計畫。
1990年冬
1990年冬天來臨的時候,經過兩年多的準備,中日聯合登山隊在周密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新的攀登路線。這一次,他們志在必得,一定要登頂。在神山對面的飛來寺前舉行了一個盛大的出發儀式,隊員們帶著日本出發時當地寺廟送的護身符,又接受了喇嘛們的祝福。這次出發,就像他們的登山生涯中若干次出發一樣,沒有誰覺得它有不尋常之處。
12年後
在他們出發12年之後,有一張沒有寄出的明信片。明信片經過冰川巨大力量的擠壓和侵蝕變得有些殘破,那是一位日本隊員寫給家人的,上面寫到:“11月10日,從
神戶出港,經過天津、北京再次來到雲南省。我們的登山隊到今天已經在德欽8天了,現在是旱季,持續了10天的晴朗。11月27日,兩隊合流,12月初就要開始攀登梅里了,我們預定1月初登頂,我高興地期待著回國以後的會面。”接上來的日子裡,等待他們的是沒完沒了的濃霧和大雪,以及隨時發生的雪崩,連卡瓦格博的影子都看不見。按照計畫,一、二、四號營地的建立都很順利,但在選擇三號營地時,中日雙方的隊員之間發生了爭議。中方認為,為了安全,營地應該建立在遠離山脊的地方,可以避開雪崩區。日方認為,為了登頂節省體力,三號營地應該儘可能接近山脊中部的四號營地,如果後靠,離二號營地太近,就失去了三號營地的意義。雙方都有道理,隊長井上治郎只好派隊員米谷上山做最終裁判。遺憾的是,米谷上山時,山上大霧迷漫,什麼也看不見。最後,井上隊長決定,三號營地選擇在中方意見靠前一點,日方意見靠後一點的中間位置。山難發生以後,三號營地的位置成了爭議的一個焦點。實際上,三號營地已經經歷過一次雪崩警告。段建新當時是登山隊的伙夫,人手緊時也負責通訊。他在二號營地住了一個星期。二號營地與三號營地之間是一個三公里左右的緩坡,非常開闊,天氣晴朗時可以看見三號營地的帳篷。那是在中午,伴隨著一陣山崩地裂的巨響,那聲音就像空氣爆炸一樣斷裂,整個山體抖動起來。他衝出帳篷,看到三號營地上方的大冰川轟隆轟隆往下掉,崩塌下來的雪浪攜著巨大的氣浪直撲向三號營地。大約十幾分鐘,等氣浪平息以後,3號營地才重現。他看到雪崩線在距三號營地約有幾百米到1000米左右的位置停了位。這只是一個中型雪崩。發生在山難發生之前十幾天。四號營地建立在海拔5900米的一個大冰壁前,登山隊以此為基地,準備第一次嘗試登頂。1990年12月28日上午11時30分,突擊隊5名隊接近主峰背後的山脊,到達6200米的高度,這是卡瓦格博從未有過的攀登高度,三號營地的隊友得到訊息,敲盆敲碗為即將到來的勝利而歡呼。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天氣突然轉壞,烏雲遮沒了山頂,風也開始刮起來了。在到達6470米時,中方隊長宋志義感覺東南方向好像有雲層向他們壓過來。這時,峰頂就在眼前,垂直距離只有270米。隨著烏雲的到來,氣溫急劇下降。剎那間,5名突擊隊員被凍得渾身顫抖。緊接著,狂風怒卷,石渣般堅硬的雪粒,狠狠地抽打在人們的臉上。突擊隊迫不得已拉起了簡易帳篷,以避風寒。暴風雪掠過帳篷,發出猶如砂紙打磨的聲響。下午4點,風雪肆虐,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井上只能痛苦地命令:取消行動,返回三號營地。但此時,突擊隊下撤已經很困難了,山頂被黑雲籠罩著,漫天風雪中,5名隊員徹底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路了。隊員們幾次試圖衝出黑暗,都因無法辨別方向而被迫放棄。最後,井上隊長只得讓他們將剩餘的食品集中起來平均分配,做好在山頂過夜的準備。
原尚武的日記
日本隊員船原尚武在日記中寫道:“天氣越來越壞,風也越刮越大,卡瓦格博的臉躲在一大塊很厚的雲層中。我們堅持不住了,準備往下撤。”到了晚上10點15分,風突然停住了,烏雲散去,月光把雪地照得亮堂堂的。11點13分,突擊隊安全地回到三號營地。這次突擊頂峰功敗垂成,5名隊員大難不死。這次沖頂的成果,是觀察了最後的地形,結論是:已經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點了。為此,登山隊擺酒慶祝,6470米,對攀登卡瓦格博峰來說,已經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了。藏民也得知登山隊即將登頂的訊息。村民們此時已經不再針對登山隊了,而是將他們的不滿對著卡瓦格博。尼瑪還記得,那時老百姓不知該怎么表達他們的憤怒,他們說:“阿尼卡瓦格博,顯示出你的神威吧,否則,我們就不再敬你了!”,成千上萬的喇嘛以及藏民在飛來寺詛咒登山隊,信仰的力量,以及各式各樣的傳說讓這次登山充滿了宿命的意義。
因暴雪推遲日期
鑒於28日沖頂的經驗,登山隊決定,登頂日期定為1991年1月1日。但是,從29日開始暴雪突至,天地一片迷茫,三號營地被死死封住。登頂日期不得不一再後延。在正常情況下,張俊每隔幾天就會從二號營地與大本營之間往返一次。1991年元旦,張俊下山後就被滿天大雪困在了大本營。他因此成了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看到二號營地的活著的人。
1月3日晚上,山上山下仍然像往常一樣通過對講機聊天。10點30分的通話中,山上的隊員還在抱怨:這雪究竟要下到什麼時候才算完。新雪已經有1.6米厚,差不多超過人了,張俊提醒他們每隔兩個小時把帳篷周圍的雪清理一下。
1月4日一大早,張俊醒來後,感到四周有一種出奇的安靜,已經7點半了,居然沒有聽到山上的對講機的聲音。往常,山上的隊員起得很早,五六點就開始吵他們。他打開了對講機,對方沒有聲音。半個小時過去,對講機的那頭異樣的安靜。開始還以為他們睡懶覺,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大本營的工作人員開始緊張起來,所有人都拿著一部對講機不停地呼叫著。三號營地17個人,都是很有經驗的登山者,而且17部對講機不可能同時出問題。9點鐘很快就到了,和營地的隊員失去聯繫這么長時間,是出發以來的四十多天裡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張俊要求向昆明報告,其他人不同意,他們開了個支部會議,說等到10點以後,再沒訊息再往上報。
雪崩
正在這時,大本營附近發生了一次不大的雪崩,這讓焦急中等待的隊員又平添了一絲恐懼。10點剛到,張俊就向昆明的指揮部做了報告。17位隊友在一夜之間在就悄無聲息的和大本營失去了聯繫,這是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多年來,張俊最忘不記的就是這件事,最不願提及的也是這件事。等待救援的那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漫長的幾天。當時,中方日方的所有隊員全都在山上,包括突擊的、登頂的和指揮的,整個一個登山指揮系統全部在山上,大本營基本上是屬於後勤人員,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動等待。連日的大雪到了4號這天突然就停了,天空放晴,一絲雲彩都沒有。接下來的4天裡,整個梅里雪山晴空萬里。張俊無奈而傷感地說:“如果真有神靈的話,那神靈給了我們4天的時間,但我們沒有抓住。等到飛機來了,救援隊來了,天一下子就變陰了,連日暴風雪。這又成了一個最符合藏民反對我們登山的理由。”
搜救
最可行的救援是派直升機,但指揮部開了4天的會,最終告訴他們的結果是
成都軍區的直升機來不了,因為沒有德欽縣的地質、氣象資料和加油點。天上的等不來,只能爭取地面救援。經過7天漫長的等待,
中國登山隊派出的救援小組終於趕到大本營,實力最強的西藏登山隊在
仁青平措的帶領下,日夜兼程從拉薩趕來。滇藏公路兩千多公里路程,平日至少需要6天時間,他們兩天就趕到了。遺憾的是,救援隊到達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變成了搜尋隊。幾天過去,山上的隊員已經不可能存活了。兩支隊伍加在一起,十名頂級高手聚集一堂,但在鋪天蓋地的暴雪面前,衝擊顯得微不足道,他們選擇了幾條不同的上山路線,都失敗了,只有西藏登山隊到達一號營地,但無法接近二號營地。二號營地是關鍵位置,到達二號營地,就能知道三號營地到底發生了什麼。
1月9日,來了一架偵察機乘雲層散開的瞬間,在高空飛了幾個來回,拍了照片,三號營地所在位置有30萬噸以上的雲團樣物體堆積,判斷是雪崩。京都大學的救援隊也到了,可是西藏隊上不去,日本隊就更上不去了。1月21日指揮部正式宣布17名隊員失蹤,搜救行動失敗。22號救援隊宣布撤離。
卡瓦格博難以攀登有著特殊的原因,橫斷山脈複雜的地質構造和低緯度雪山瞬息萬變的氣候,使它潛藏著致命的危險。
就在宣布搜救失敗、指揮部下撤的當天,大本營附近發生了一場可怕的雪崩。一片寬300米、長400米的冷杉林,樹的直徑都在50厘米以上,在雪崩過後,杉樹林齊刷刷地倒伏在地,一棵不剩。十幾年過去,災難發生時的恐怖情形依然如故。在那裡放牧的老鄉說:這是很奇怪的,這片樹林並沒有在發生雪崩線路上,僅僅是雪崩的氣浪就把樹林摧毀了。老百姓說,這是神山的又一次警告。然而,山難卻使卡瓦格博越顯神秘。接下來的幾年裡,
中國登山協會接到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登山申請。對於登山者來說,雪山只是一個高度和海拔,攀登一座從未被攀登過的山峰,是很刺激的,尤其是這座山峰發生了登山史上如此著名的事件。出於對死難者的感情,雲南省為京都大學登山隊保留了五年的首登權。1996年首登權期限的最後一年,京都大學登山隊再次進入卡瓦格博。
登山的爭論升級
這次登山使得爭論再次升級。
在當地人看來,侵犯神山就是侵犯他們的生活,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村民以他們的方式捍衛神山的莊嚴。山上每個村莊人全部下山,躺在路上的,躺在瀾滄江橋上的,告訴登山隊如果要攀登卡瓦格博神山先從他們身上踩過去。張俊仍然是這次登山的中方聯絡官。他無奈地說,與其說我們是登山隊,不如說是工作隊,整天就忙於調登山隊與當地村民的關係,解決每時每刻都在出現的問題。我們太累了,太疲倦了,阻力太大了。他一連說了三個太字。
1996年再次登山
然而,最終使得1996年登山失敗的,不是村民的阻撓,不是隊員技術有問題,依然是冥冥之中支配一切的某種力量。就連自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的張俊也說,我們被老天捉弄了。
由於有1991年山難的前車之鑑,這次行動格外謹慎,進程也格外緩慢,1996年2月1日,登山隊終於到達了1991年所建的四號營地的同樣高度。登頂指日可待,但一個令人心憂的訊息從萬里之遙的東京氣象廳傳了過來:未來兩天內將有一個巨大的暴風雪過程,可能要超過91年的那次降雪。他們尋問了中央氣象台和雲南氣象台,結果是吻合的。在他們的頭頂,烏雲正在聚集,手中的氣象儀也顯示暴風雪就要來了。大本營開了緊急會議,馬上命令山上的隊員迅速撤營,能丟的丟,能棄的棄,只要能活著回來就行。本來從四號營地到大本營,要6天的時間,他們就一天跑下來了。就在隊員們剛剛到達大本營的時候,他們同時接到三地的氣象預報,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把雲層吹走了,未來仍然是晴好的天氣過程,隊員們想重新開始,但已經不可能了。他們在飛來寺灌木叢中的
十七勇士紀念碑前長跪不起,出發時在此發下的誓死登頂的誓言,經不住山峰的一陣風雪而永遠地飄走了。1997年2月6日的《迪慶日報》寫到,《
讀賣新聞》記者告訴中方隊員:“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將永遠放棄梅里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