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費爾特

卡爾費爾特

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dt,1864-1931)瑞典詩人。出生在達拉那省南部,弗爾謝納教區托爾夫曼莊園一個農民兼礦山主家庭。1885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學習文學。1892年取得文學學士學位。1898年獲得文學史和英文兩科碩士學位。1900年,在皇家圖書館任研究員。1904年,當選為瑞典學院院士。1907年,任諾貝爾文學獎主次委員會委員。1912年,任該委員會終身秘書。

基本介紹

個人簡介,世人評價,作品簡介,

個人簡介

卡爾費爾特是一個歌唱自然,歌唱青春和愛情,歌唱古老的鄉土文化的抒情詩人。1895年發表第一部詩集《曠野與愛情之歌》,即獲得好評。不久,他又以詩集《弗里多林之歌》(1898)和《弗里多林樂園和達拉那傳統畫寫意詩》(1901)一舉成為詩壇的佼佼者。這兩部詩集也是集中反映他的創傷主題和風格的代表作。此後陸續發表的詩集還有《福羅拉與波莫娜》(1906)、《福羅拉與柏洛娜》(1918)、《秋天的號角》(1927)等。
卡爾費爾特是緊隨海登斯塔姆(1916圻獲諾貝爾文學獎)、弗勒丁之後瑞典現代詩歌發軔斯的代表人特,都屬於19世紀末期瑞典唯美主義流派。但卡爾費爾特詩歌更具有濃烈的地方鄉土氣息,他對家鄉達那始終懷有遊子思鄉的強烈感情,他對家鄉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古代文化遺蹟的眷愛幾乎貫穿了他的全部創作。詩人立足於達拉那的鄉土文化,對現代世界的超常發展深感困惑和憂慮。
由於卡爾費爾特創作成就卓著,從1918年起,瑞典學院曾幾次提名頒獎給他,但都被他以本人是評獎委員會成員為由推辭了。直至他退休之後,“由於他的詩具有無可置疑的藝術價值”,諾貝爾文學獎,以其人類理想主義的偉大精神,為世界文學提供了永恆的標準,其中所包含的詩、小說、 散文、戲劇、哲學、史學等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傑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現了20世紀世界文學的總體格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爾、法朗士、肖伯納、葉芝、紀德……一個個激動人心的名字,《尼爾斯騎鵝旅行記》、《青鳥》、《吉檀迦利》、《福爾賽世家》,《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偽幣製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輝煌燦爛的名著,洋洋大觀,百川歸海,全部匯聚於這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譯文,真實的獲獎內幕,細緻生動的作家作品介紹,既展現了作家的創作軌跡,作品的風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學的內在規律,題材廣泛、手法各異,令人在盡情享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更令人在各種不同的思想境界中獲得不同程度的啟迪,從而領會人生的真諦。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於193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時,詩人已去世六個月了。
代表作有《曠野與愛情之歌》、《弗里多林之歌》、 《弗里多林樂園和達拉那傳統畫寫意詩》、《福羅拉與波莫娜》、《福羅拉與柏洛娜》、 《秋天的號角》等。

世人評價

193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了瑞典作家卡爾費爾特,“由於他的詩具有無可置疑的藝術價值”。瑞典人第三次把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自己人,這也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獎歷史上第一次頒發給一個已經逝世的作家,這種情況目前也只出現了這一次。諾貝爾獎一般情況下不頒發給死人,只有少數例外,卡爾費爾特是個例外,聯合國的一個秘書長也是死後補發的諾貝爾和平獎卡爾費爾特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會的評審,所以多次被提名他都拒絕了,覺得把獎金頒發給自己又作弊的嫌疑。很多評審覺得他和海登斯塔姆齊名,詩歌水平比後者還要高,確實能夠代 表瑞典文學獲獎,所以在他死後把諾貝爾文學獎辦法給了他,當然是沒有經過他同意的,卡爾費爾特是一個歌唱自然,歌唱青春和愛情,歌唱古老的鄉土文化的抒情詩人
1895年發表第一部詩集《荒原與愛情》,即獲得好評。發表的詩集還有《福羅拉與波莫娜》、《福羅拉與柏洛娜》、《秋天的號角》等。他和海登斯塔姆都屬於瑞典唯美主義流派。但卡爾費爾特的詩歌更具有濃烈的地方鄉土氣息,他對家鄉達那始終懷有遊子思鄉的強烈感情,他立足於達拉那的鄉土文化,是個地域化色彩很明顯的詩人。他的愛情詩歌寫的很好,當然和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智利詩人加米斯特拉爾可能沒法比,但和西班牙詩人阿萊克桑德雷還是有一比的。可惜卡爾費爾特詩歌沒有太深刻的地方,所以還夠不上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

作品簡介

卡爾費爾德的作品以詩為主,他以豐富的想像、深厚的文學功力創作出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詩作的主題主要有三方面:描寫自然、愛情農民生活,而其內容大多是反映詩人對家鄉生活、傳統和祖先的感情。
《荒原和愛情之歌》(1895)
他的第一部詩集,一共有46首詩,其中以第一篇《祖先》最為著名。它是一首懷古諷今、憶苦思甜的作品,立意鮮明,論證精闢,風格粗獷豪放,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全詩圍繞著瑞典古代居民展開,詩的第一段用明快的筆法概括地描寫了古代居民的生活和勞動:
他們都是微不足道的芸芸眾生,
丹青史冊上找不見他們的尊姓大名。
我卻仍能依稀辨認,
祖祖輩輩生育繁衍
從上古綿延至今。
是啊,就在這塊古老的地方,
世世代代住在約恩貝拉郡。
他們在河灘上墾出膏腴,
在深山裡把礦石找尋。
終年勞累得筋疲力盡,
直到無聲無息地壽終正寢。
卡爾費爾德在詩中所頌揚和緬懷的不是哪個祖先個人,而是古代原始農村公社制和淳厚樸實的民風。詩人在《祖先》的結尾向人們展示,沒有昔日祖先勞動辛苦,哪裡來今天的美好生活,於是含蓄地提出大家今天應該像以往的先輩一樣辛勤耕耘。《祖先》這首詩充滿積極,開朗的情緒,富有生活氣息,它用精練、樸素的語言給人以力的感受,激勵人們去奮發上進,作品雖然言簡意賅,然而讀者可以通過自己的聯想而產生共鳴,收到感染力很強的藝術效果。
《弗里多林之歌》(1898)和《弗里多林的樂園》(1901)
卡爾費爾德早期創作的兩部詩集。他在這兩部詩集裡仿效瑞典詩人貝爾曼(1740—1795)和芬蘭詩人魯恩貝格(1804—1877)創造兩個人物形象作為他們各自長篇敘事詩中主人公的做法,塑造出了一個既是學者又是農民的弗里多林這個形象。弗里多林實際上是瑞典農民的縮影,也是卡爾費爾德心目中理想的瑞典農民的高大而完美的形象。這個弗里多林同他本人一樣是達拉那人,受過良好教育,學識豐富;身強力壯,能同周圍的農民打成一片,一位“飽學的拉丁學者,卻用農民的語調和農民對話”;能歌善舞,既能唱粗俗的鄉里小曲,也能唱高雅的上層社會的歌曲,甚至可以把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融合在一起。總之,這是一個具有一切優點、也是瑞典所沒有的農民形象。這個形象在瑞典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據說,卡爾費爾德所傾注心血匠心塑造的其實就是他自己,只不過以第三人稱來描述而已。在眾多的以弗里多林為中心人物的詩歌中,尤以《收穫的歡歌》最為動人:
弗里多林跳起了
甜酒喝得醉醺醺,
饕餮了小麥地邊的水果
再把野莓果汁飲盡。
悠揚起伏的華爾茲樂聲,
使他心旌神移難自禁。
看哪!
他把外氅的下襟搭到臂上,
拉著每個姑娘熱烈地跳舞
一直跳得她們嬌喘吁吁,
像朵無精打采的罌栗花兒,
貼在他胸前情意綿綿。
弗里多林跳起了舞。
前塵影事使他心迷神醉。
吱吱嘎嘎的農家小提琴聲,
曾經給過他父親祖先安慰。
但是現在你們的後代,
弗里多林在這裡跳舞
他身強力壯,溫文瀟灑,
農民講話滿口粗話,
可是和學者卻用拉丁文攀談。
在新墾不久的田野里,
沉甸甸的穀物一片金黃。
他曾一口氣不歇地刈割,
只聽得長柄鐮刀嗖嗖作響。
穀物裝得倉滿囤流,
他像你們一樣笑逐顏開。
這首詩想像豐富,節奏明快,字字句句洋溢著詩人農村田園牧歌生活的迷戀鐘愛和對宴飲遊樂的嚮往讚賞,另一方面,它也深情地緬懷祖先的豐富文化和生活。這首詩可以說是一幅色彩絢麗、生氣蓬勃的農村行樂圖,也是一幅歡快熱鬧的瑞典民俗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