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星體特徵,能見度,行星系統,
歷史
荷蘭天文學家雅各布斯·卡普坦於1898年首次將注意力引向現在被稱為卡普坦星的恆星。大衛·吉爾和雅各布斯·科尼利厄斯·卡普坦於1897年將它命名為CPD-44 612,並將其列入Cape photographic Durchmusterung for the equinox 1875 (−38 to −52)。這個目錄是基於吉爾在1885-1889年間在開普敦天文台的觀察,是與卡普坦合作創建的。當他查看星圖和照片時,卡普坦注意到有一顆恆星,這顆星於1873年被B.A.古爾德命名為C.Z. V 243,似乎消失了。然而,R.T.A. 英尼斯在離缺席恆星位置約15弧秒的地方發現了一顆未記錄的恆星。很明顯,這顆恆星每年有超過8弧秒的非常高的正常運動,並且已經顯著移動。後來,CPD-44 612被稱為卡普坦星,儘管羅伯特·英尼斯也應該得到同樣的待遇。在卡普坦星被發現時,它是當時已知自行運動最大的恆星,超過格魯姆布里奇1830(Groombridge 1830),不過後來發現的巴納德星自行運動的速度則進一步超過卡普坦星。
2014年,兩個環繞卡普坦星的超級地球候選行星被宣布發現。
星體特徵
根據依巴谷衛星的視差測量,卡普坦星距離地球大約12.76光年(3.91秒差距)。大約10,800年前,它離太陽不到7.00光年(2.15秒差距),從那時起就一直在移動。這顆恆星的大小和質量在太陽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間,有效溫度在3500 K左右,不同的觀察者之間在精確測量上有一些分歧。卡普坦星的光譜分類是sdM1,這表明它是一個次矮星,其光度低於以M1相同光譜類型開始的主序列的光度。除了氫和氦之外,天文學家稱之為金屬豐度的元素豐度約為太陽豐度的14%。它是一顆天龍座BY型變星,被標識為繪架座VZ(VZ Pictoris)。這意味著恆星的光度會因為色球中的磁活動以及旋轉運動而發生變化,並將產生的黑子移入和移出相對於地球的視線。
卡普坦星在很多方面都比較獨特:它的徑向速度很高,繞銀河逆行,還有它是離太陽已知最近的暈星。它是在太空中共享一條共同軌道的一組運動恆星中的一員,名為卡普坦移動恆星群(Kapteyn moving group)。根據元素豐度,這些恆星有可能曾經是半人馬座ω的恆星,半人馬座ω是一個球狀星團,被認為是與銀河系合併的矮星系的殘餘。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卡普坦星在內的恆星群可能已經被剝離成潮汐碎片。
能見度
卡普坦星的視星等接近於9,可通過雙筒望遠鏡或者望遠鏡在繪架座的星空中找到,位於南方天空。
行星系統
所謂的行星接近5:2周期的可公度性,但是共振在當時還不能被證實。軌道的動態整合表明這對行星處於一種被稱為拱肩共旋轉的動態狀態,這通常意味著系統在長時間內是動態穩定的。Guinan等人(2016年)認為,現在的恆星可能支持卡普坦b上的生命,但在恆星年輕(~0.5 Gyr)和高度活躍的時候,該行星的大氣層可能已經被剝離。
成員(按跟恆星的距離) | 質量 | 半長軸(AU) | 軌道周期(天) | 離心率 | 軌道傾角 | 半徑 |
---|---|---|---|---|---|---|
b | ≥4.8+0.9 −1.0M⊕ | 0.168+0.006 −0.008 | 48.616+0.036 −0.032 | 0.21+0.11 −0.10 | - | ≥ 1.5R⊕ |
c | ≥7.0+1.2 −1.0M⊕ | 0.311+0.038 −0.014 | 121.53+0.25 −0.25 | 0.23+0.10 −0.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