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托利戰役,是葡萄牙人與安哥拉人之間的一場戰役。1681年,塞奎拉上尉率領的葡萄牙軍隊與馬湯巴國王弗朗西斯科在卡托利交戰,兩敗俱傷,塞奎拉和弗朗西斯科都戰死。
基本介紹
- 名稱:卡托利戰役
- 發生時間:1681年
- 地點:卡托利
- 參戰方:葡萄牙、馬湯巴
- 結果:兩敗俱傷
- 參戰方兵力:20000
- 主要指揮官:塞奎拉、弗朗西斯科
葡萄牙人介入安哥拉,馬坦巴的新國王,兩軍對陣,激烈的戰鬥,兩敗俱傷,難得的和平,
葡萄牙人介入安哥拉
" >葡萄牙人介入安哥拉
" class="tool-right-btn J-lemma-edit">
早在近代開啟之前,大部分西非地區的居民都生活在部落聯盟狀態。後人所熟悉的那些國別名稱,在當時並不被任何本地人所知曉。直到葡萄牙人在15-16世紀之間介入,綿延不止的剛果河流域才被迫出現原始的國家建構。其中,居於北方的剛果王國出現最早。其上層普遍改宗天主教,並與羅馬教廷和部分歐洲國家保持外交聯繫。至於更靠南面的安哥拉,則在這方面要滯後50-100年時間。無疑,被後人確立的現代國家稱謂,其實都源自殖民者的觀察視角。
當然,無論剛果還是安哥拉,都在最短時間內出現了分化。靠近沿海的部落貴族,因地利優勢而占得先機。他們作為早期黑奴貿易的中間商,吃到了一大波時代紅利。但也因此容易和希望擴大進貨渠道的葡萄牙發生衝突,並爆發過數次戰爭。類似現象其實也在世界各地都有浮現,差別僅僅在於時間和最終結局。率先開化的沿海派系,完全可能為壟斷而與歐洲勢力爆發戰爭。稍晚接觸的內陸集團,則可能迅速成為外部勢力的扶持對象。
這個現象在開化更晚的安哥拉又出現了變數。由於沿海的恩東戈王國長期被用於衡制剛果人,所以沒有與葡萄牙方面爆發過太大衝突。相反,倒是內陸的馬坦巴王國(馬塔姆巴王國)為求生存,不斷嘗試向富起來的沿海發展。甚至出現過恩津加女王這樣的鐵桿強硬派,通過內部高壓手段掌握兩個王國政權。再對外聯絡抵達不久的荷蘭勢力,意圖將早先建立的葡萄牙據點都瓜分乾淨。只是荷蘭自己很快就陷入英法所施與的本土危機,造成爭奪海外領地的力度減弱,才讓重新獨立的葡萄牙有餘力收復失地。
馬坦巴的新國王
1681年,恩津加女王早已過世,他的繼承人也在內戰中脫穎而出。新的國王弗朗西斯科是前任女王的侄子,同樣信奉天主教並擁有歐洲化的名字。為了能繼續獲得經濟發達的沿海,就不可避免的發動戰爭。由於安哥拉人先前已有擊敗歐洲軍隊的記錄,所以對白人士兵不再感到畏懼。哪怕大部分武器沒有提升,也已具備進有行大規模縱深防禦的組織能力。所以,整個西非的戰爭規模、強度和烈度都有史無前例的加強。殖民者的小規模守備隊,已不可能輕鬆搞定那些舊式的純部落武裝。
此外,這個階段的葡萄牙西非殖民地在人員構成上也有了變化。由於許多亞洲的據點被荷蘭人奪取,位於新大陸的巴西就成為里斯本宮廷最重要的海外屬地。那些移民與印第安土著的混血後代,依然需要增加人力去維持種植園經濟。來自西非的黑奴便是最可靠且廉價的增產保障。於是,詭異的現象開始在大西洋兩岸出現。不少來自巴西的士兵登入黑非洲,替代過去的母邦殖民者,為自己的新大陸經濟圈服務。因此,葡萄牙人在這個階段也變得更加奮進好戰,不惜與任何強者發生大規模碰撞。
兩軍對陣
當馬坦巴軍隊西進的訊息傳來,位於沿海的首府羅安達當局也立刻展開行動。由於意識到弗朗西斯科國王的軍隊規模過萬,他們也從本地和北面的剛果招募出同等數量士兵。此前曾在內陸得勝的塞奎拉上尉,也奉命帶530名葡萄牙-巴西步兵和37名騎兵壓陣。就和往常一樣,這些人馬才是葡屬西非的軍事力量核心。
9月4日,10000多人的馬坦巴軍隊逼近恩東戈王國的核心位置,卻在距離都城3天路程的卡托利被對手截住。由於是在內戰中靠武力上位,弗朗西斯科不像前任女王那樣富有耐心。他放棄了曾讓殖民者頭疼不已的游擊+堡壘群戰術,轉而期望以正面一擊解決戰鬥。因為此類君主往往外表強勢而內政堪憂,非常害怕長期衝突給自己帶來巨大隱患。加上不是本土交戰和敵軍數量眾多,自然無法重拾先祖的那份從容。當然,由於學會了騎馬,馬坦巴軍隊也出現了此前西非地區所不存在的本土騎兵。
塞奎拉上尉的部署則非常程式化。以火槍手為主的葡萄牙-巴西步兵,已提前構築好土木工事,並由少量輕型火炮支援。除了裝備戟、短矛和盾牌的基層軍官,還有一些堅持使用弓箭的印第安土著僕從。陣地的兩側是大量應徵的剛果-恩東戈土兵,使用的武器從火槍到冷兵器是應有盡有。後方還有數量微不足道的騎兵策應。
激烈的戰鬥
雙方的交戰從黎明前開始,並迅速演變為全面大戰。由於數量龐大,馬坦巴人的衝鋒幾乎數次撕碎葡萄牙-恩東戈聯軍的陣線。長期的內陸生活環境,讓他們的武士在鬥志和體力方面都強於沿海鄰居。因此,能在武器不占優的情況下打出更好表現。面對火力強大的葡萄牙炮兵陣地,也以人海戰術發起連續不斷的衝鋒。有著豐富作戰經驗的塞奎拉,就在這天的廝殺中陣亡。至於來源複雜的非洲盟軍,更是無法在如此高強度的戰鬥中堅持太久。
好在馬坦巴軍隊的武器實在太過滯後。作為新進精銳的騎兵,更習慣以弓箭+斧頭作戰,缺乏歐式騎兵的衝鋒能力。因此,當葡萄牙對手能策馬完成短距衝刺後,他們的反擊往往會被防禦火力給迅速遏制。最後,哪怕內陸部族已完全獲得戰場優勢,也無法攻克被逐漸包圍的炮兵陣地。激戰中,勇武好鬥的弗朗西斯科也被葡萄牙人擊斃。缺乏大規模作戰經驗的馬坦巴人,就因領袖的身亡而迅速失去鬥志,雙方重新回到大規模對峙狀態。
兩敗俱傷
雙方關於這場戰役沒有留下傷亡記載。但總數超過20000的交戰規模,已被認為是當時黑非洲地區的最大規模衝突。兩敗俱傷則無疑是最符合實際情況的解釋。因為馬坦巴王國在此後就馬上停止了入侵行動,而葡萄牙人和盟友也在原地留守30天后選擇主動撤退。
難得的和平
弗朗西斯科國王的妹妹維羅妮卡,在當年成功繼承了馬坦巴王位。她主動與沿海地區講和,並派人到羅安達城建立大使館。到1683年,成文的和平條約也正式簽訂完成。這也是黑非洲歷史上的首個平等外交成果。長期肆虐安哥拉大地的內戰,就因此而平息了2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