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弗拉歐石南(學名:Erica caffra Linn.):是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歐石南屬的常綠灌木類到小喬木,生長高度1.5-4米;枝條直,短而密被毛。葉子排列成三輪,長圓形到壓扁,針狀,密被短纖毛。花序在側枝末端,缺少許多葡萄;花梗有毛;花下苞片為3;花是四瓣的;萼葉呈粉紅色,無毛,僅達到冠長的1/4左右;冠部球根狀至卵球形,乳白色至淡黃色,仍有毛,末端漸細,4穗甚至直立;枝8,短於冠,有垂飾;子房在上,4頂,有毛,頭部約與冠等長,有時稍突出。果實膠囊狀。
卡弗拉歐石南比大多數歐石南分布更廣,生長高度從海平面到大約海拔1800米之間。生長於溪流和河流沿岸的潮濕地方,通常是河岸植被的一部分,在那裡它們可以免受火災。分布於賴索托和南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卡弗拉歐石南是直立的灌木或高達4.5米的小喬木。樹幹的樹皮,尤其是老樹的樹皮,是棕色的,有很深的裂縫,而新樹和樹枝的樹皮是灰色的。樹枝又長又細。葉子深綠色或灰色,多毛,沿著樹枝排列成三輪。它們長8-19毫米,具有大多數歐石南的典型針形,葉子的背面邊緣卷向。白色、奶油色或淡黃色的花以2或3朵為一組出現在葉腋中,沿著小枝呈穗狀排列。它們呈鐘形或瓮形,長約5-7毫米。持久,帶有強烈的蜂蜜香味,該物種由蜜蜂授粉,後來變成銹褐色。據估計,一克細塵狀種子約有50000粒,其中約30粒相當於一粒罌粟種子的重量。
生長環境
卡弗拉歐石南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物種,總是出現於溪流和河流沿岸的潮濕地方,通常是河岸植被的一部分,在那裡它們可以免受火災。比大多數歐石南分布更廣,生長高度為從海平面到大約海拔1800米之間。只要土壤保持潮濕,就可以適應相當廣泛的條件,包括降雨量從相當低到相當高的自然環境,並且在冬季、夏季或全年都可生長。
分布範圍
生長習性
卡弗拉歐石南種子被風吹散,傳播到各地。蜜蜂和其他的小昆蟲是該物種的傳粉者。當種子成熟時,蒴果變乾並裂開四瓣,讓微小的種子隨風飄散。針狀的小葉子適應了許多歐石南生長的惡劣條件,因為葉子的上表面幾乎沒有氣孔。葉子邊緣向內捲曲以保護有氣孔的葉子下表面,從而有助於保持水分。
栽培技術
生長在酸性潮濕的土壤中,土壤中不得含有糞便,且磷酸鹽含量必須低。大約50%的土壤必須是腐殖質才能成功生長。由於種子非常小,最好先將它們與大量細沙混合,然後將它們播種在含有砂質壤土和酸性且排水良好的堆肥的細篩生長介質上。
種子可以在播種前預先浸泡在水煙提取物或熏種子底料中24小時,或者用這些溶液澆灌播種的種子托盤。盛有極細卡弗拉歐石南種子的水盤,確保均勻分布的種子不會受到沖刷干擾。將一塊玻璃放在種子托盤上有助於保持播種後一到兩個月發芽所需的保濕條件。當幼苗長到約10毫米高時,將它們移到光陰下的空曠處。當它們高20-50毫米時,可以將它們移出並盆栽,然後再次放置在蔭涼遮蔽處。一旦生根穩定,將它們移到陽光下繼續生長,但在整個過程中要保持潮濕。
主要價值
該物種以其持久的花朵而引人注目。可用於置景和園林觀賞。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樹種分布非常廣泛,種群數量龐大,沒有受到任何重大威脅,也沒有發現未來的重大威脅。因此,該物種被評估為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