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1月25日,在卡內基75歲生日這天,他宣布資助1千萬美元信託資金創辦卡內基基金會(後稱研究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致力於研究和平問題和推廣世界事務的公眾教育機構。卡內基聲明,每年來自信用基金收入的相當部分必須用於廢止戰爭“這個文明的毒瘤”;“當和平的目標實現了,收益必須用於禁止另一場更墮落的罪惡,主要指對人類進步、幸福、提高形成最大阻礙的罪惡”。卡內基提名威廉·霍華德·塔夫脫總統為榮譽總裁,並挑選了28名董事,均是美國企業界和公眾生活中的領袖人物,包括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愛羅特(Charles W. Eliot)、著名慈善家羅伯特·布魯金斯、前駐英國大使約瑟夫·徹特(Joseph H.Choate)、前國務卿約翰·福斯特(Johm W. Foster)、麻省理工大學前校長亨利·朴瑞徹特(Henry S.Pritchett)以及卡內基研究所所長羅伯特·伍德沃德 (Robert S. Woodward)等。卡內基指示董事會成員,為達到和平目標,可“自由決定採取何種措施和政策”。他挑選長期給自己擔任顧問的紐約市參議員、前戰爭部長依利胡·魯特(Elihu Root)擔任第一任總裁。魯特1912年獲諾貝爾獎,並一直擔任總裁至 1925年。
1925年,尼柯拉斯·伯特勒(Nicholas Murray Butler)繼魯特之後擔任總裁長達20年。他促成1928年《非戰公約》的簽訂,並因此獲諾貝爾獎。在他之後,約瑟夫·杜勒斯(Joseph E Johnson.John Foster Dulles)擔任總裁,加強了研究院的課題研究和公眾教育職能,並對二戰後聯合國及整個國際法律體系的建立發揮過一定作用。當時研究院還為戰後新獨立國家進行外交官培訓,並推出頗有影響的《國際調解》刊物。為了便於與聯合國接觸,研究院把“歐洲中心”移往日內瓦,使之成為美國與歐洲進行國際問題對話的重要舞台。這一階段大通銀行的大衛·洛克菲勒、艾森豪總統、IBM創始人托馬斯·沃森等重要人物均擔任過董事會成員。隨著50年代冷戰的加劇,研究院發起研究蘇聯問題。
l971年,托馬斯·修斯(Thomas L Hud1es)擔任新總裁。他認識到當時國際社會中的相互依存正在增加,而世界安全開始面臨新挑戰;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正處於“國家未來如何發展”的辯論當中。他認為研究院應更著重研究與美國政策有關的問題,加強公開辯論活動。這一觀點得到董事會主席米爾頓·凱茲(Milton katz)及後來的約翰·道格拉斯(John W.Douglas)的支持。l970年,研究院把總部遷回華盛頓,並在1983年關閉紐約和日內瓦的辦公室。研究院還與美國外事協會一起,於1971年聯合創辦“面對面討論計畫”(Face – to - Face Program),邀集政府、國會各部門官員、專家、學者、新聞記者和民間機構代表與會,就國際重大問題和美國對外政策進行秘密討論,促進政府和非政府人士就國際問題進行對話。通過這些方式,卡內基研究院不只為個人提供了一個探索當代公共政策問題的論壇,同時也促進了其成員與政府官員之間的關係,使卡內基研究院贏得“受尊敬思想庫”的名譽,其成員也定期在電視採訪節目中露面。與此同時,研究院還創建了著名的《外交政策》刊物。
研究院的核心領導是由25人組成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前政府官員、公司銀行經理董事、研究院負責人。現任董事會主席由唐納德森公司(Donaldson)總裁威廉·唐納德森(William H. Konaldson)擔任,副主席是威廉·克諾里公司(Willians & Connolly) 合伙人格瑞格里·克瑞格(Gregory B.Craig)。董事會成員包括摩根·斯坦利顧問主任理察·迪普斯(Richard A. Debs),艾森豪世界事務研究所所長蘇珊·艾森豪 (Susan Eisenhower),對外關係 委員會總裁里斯里·蓋博(Leslie H. Gellb),聯合國秘書長兒童與武裝衝突特殊代表奧拉瑞·奧圖諾(Olara A. Otunnu),布魯金斯學會總裁塔爾博特(Strobe Tahott)等。
研究院總部位於華盛頓的中心地區,與白宮、國會山、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毗鄰,與美國著名思想庫——布魯金斯學會只有一牆之隔。該總部設有行政辦公室、財政服務部、交流部、人力資源部、計算機系 統部、研發部、《外交政策》刊物部及圖書館,共有成員100人。此外,研究院的莫斯科中心還有成員41人。傑西卡·馬修斯 (Jessica T. Mathews)從1997年5月起擔任研究院總裁至今。她在70年代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球問題辦公室主任,後參與創建世界資源研究所,也擔任過《華盛頓郵報》編輯和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人員。1997年,她在《外交季刊》上發表《權力的轉移》一文,被評為該雜誌75年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文章之一。自擔任研究院總裁之後,馬修斯著手擴大莫斯科中心,在中國啟動合作研究項目,創立全球化研究項目,並把《外交政策》由季刊變成為雙月刊。
全球性政策項目(The Global Policy Program)提出了經濟、政治和技術變化的全球化過程對現有政策的挑戰。它的研究項目涉及諸多領域:民主與法制,防武器擴散,國際貿易,以及美國的全球角色。這個項目重點將全球政策的最新議程與傳統安全問題的關切結合起來,並推動新的政策對特定的跨國問題作出回應。
俄羅斯和歐亞問題項目
俄羅斯和歐亞問題項目(The Russian and Eurasian Program)是在冷戰結束後,卡內基研究院為了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和加強自身建設而加以擴展的。1993年 ,研究院成立了卡內基莫斯科中心,成為前蘇聯第一個完全獨立的公眾政策研究中心。該中心致力於知識分子間的自由交流,並為公共政策討論提供了享有盛譽的中立論壇。除了中心主任之外,四十名成員幾乎全部都是俄羅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