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麟

卞毓麟

1943年7月生,現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天文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著作權部主任。現上海天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協翻譯工作委員會副主任。57歲,完全可以過悠閒的日子,但是他沒有,卻“改行”以滿腔熱情投身到出版界,為開闢另一片天地努力拚搏,這就是我國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他從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逐漸成為了編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卞毓麟
  • 出生日期:1943年7月
  • 職業:教授、作家
  • 畢業院校:南京大學
  • 主要成就:建國以來,特別是科普作協成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
  • 代表作品:《恐龍·隕石及社會文明》《叫三聲夸克》
人物經歷,主要貢獻,獲獎記錄,社會評價,

人物經歷

1965年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
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系兼職教授。

主要貢獻

卞毓麟從事科普創作20多年,參與編著、翻譯的科普圖書有70餘種,發表的科普文章約400篇,累計字數近400餘萬。他的讀者從剛識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學家都有,讀過《語文》課本中那篇饒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還是女兒?》的中學生們,都能說出“卞毓麟”。他的科普佳作不僅熔科學性趣味性於一爐,且極富人文色彩,如《恐龍·隕石及社會文明》、《“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科學注》、《莎士比亞外篇》、《叫三聲夸克》等,無不描繪著科學與文化一個個閃光的交點。他曾多次獲得表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表彰他為“建國以來,特別是科普作協成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他又被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的稱號。
卞先生歷來認為“科學家作為科學傳播鏈中的發球員,奉獻於科普實屬責無旁貸”。他堅持不懈地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向公眾宣傳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社會效果顯著。他認為現代人時間緊迫,社會公眾需要了解新的科學進展,但又沒有時間來啃一本本大部頭的書,除了撰文著書外,還常在各種場合作科普演講。早年他曾在海拔5000米的喀喇崑崙山上向邊防戰士講解天文知識;1997年赴漠河觀測日全食途經哈爾濱時,曾給當地近2000名中學生作關於日食的科普報告;同年中秋節,他又給1700名中學生講了火星探索的最新進展。他曾是北京市教育局和北京市科委聘請的首都青少年校外科技導師,以及北京市三所中學的科技輔導員。
卞毓麟的作品有著譯圖書《星星離我們多遠》等20種,發表科研論文60餘篇,科普和科學文化作品300餘篇,其中代表作有:《走近火星》、《宇宙風采》等。

獲獎記錄

作品曾多次獲獎。1990年以來,先後被中國科普作協表彰為“建國以來,特別是科普作協成立以來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北京天文學會評選為“先進天文普及工作者”,中國天文學會表彰為“優秀天文科普工作者”,國家科委和中國科協表彰為“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

社會評價

有名望、有成就的他為什麼“改行”呢?他說,科學宣傳與科學普及做得好不好,對社會進步影響很大;中國的科學普及宣傳實在還太少,這真是科學資源的浪費。現在投身到出版社,可以更有效地把更多優秀作品推向社會,傳送到讀者手中。曾經有朋友勸過他,“改行”當編輯不值得,但他不認為這樣。他說,有很復選題策劃,都來自於編輯,一名優秀的編輯應該成為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變得更美的“時裝設計師”。他還說,作為一名科普作家,每年寫上一兩本、甚至三本書,能寫好,已很不容易了。現在由他組織、從他手裡編輯加工出去的好書,一年可能是5本、10本甚至更多。對整個社會而言,很難說這樣做的貢獻不如以前,實際上,很可能是貢獻更大了。
卞教授來到上海科教社後創建了該社的著作權部。在短短的2年多時間裡,他與著作權部的同事們齊心協力,推出了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的“哲人石叢書”,現在已成為圖書市場上的熱門品種。卞毓麟為策劃“名家演講錄”叢書分秒必爭、殫精竭慮,如今這套別具一格的科普精品已經出了20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