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代,屬東莞縣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
民國時期,相繼屬第五區赤龍鄉、太平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博涌鄉、北柵大鄉,虎門人民公社鎮博營,博涌生產大隊,虎門區博涌鄉,東莞市虎門鎮博涌管理區,虎門鎮博涌行政村、博涌社區。
行政區劃
博頭村為東莞市虎門鎮
博涌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博涌社區行政區劃代碼441900121017。
地理環境
博頭村位於虎門鎮博涌北部,博涌社區西部,面積約4.5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北為低地,南為大人山,由南向北呈梯級地勢。東至人民路,南靠大人山,西與鎮口接壤,北至體育路。村落由東向西呈長方形分布。
人口
2015年末,博頭村戶籍人口448人,其中男205人,女243人;80歲以上15人,最年長者94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1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6人。
經濟
2003年,建成博頭市場。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莞草為主,兼種植花生、番薯、木薯、蔬菜及果樹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村有耕地面積210畝,其中水田140畝,旱地70畝。改革開放後,隨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
2015年,博頭村集體經營的主要行業有製衣、五金、食品、電子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村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72年,博頭村國小建成。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博頭村有標準籃球場1個,老人活動中心1所。
基礎設施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實行禁海令,村民被迫向內遷移,致很多民眾露宿野外。清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允許被迫內遷的村民回原籍。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軍艦炮擊虎門,村民向內地、山間疏散。1973年,博頭村第一個籃球場投入使用。1986年,村修建第一條馬路:博頭路,路寬約12米,由東向西,貫通全村,長約550米。
交通運輸
博頭村有縣道莞太路(人民北路)從村旁經過。1965年,通電,1985年,通電話、通自來水,1998年,通網際網路,1990年,村道全部實現水泥硬底。
歷史文化
開始僅有幾戶人家來到此地,在一條南北方向的沙壩頭段坡地搭建房屋居住,因之稱為壩頭。後因壩(ba)是博(bo)的近音,人們逐漸將壩頭稱為博頭。
博頭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每年春節、清明節、重陽節,村民自發到博頭村榕樹頭土地廟拜祭。
博頭村世居村民有黃、陳、羅等姓,以黃姓為主。
博頭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地方特產
博頭村傳統節慶食品有炸油角、碌堆、糖環、粉片、鵝腸、炒米餅、松糕、茶果仔、艾鍋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