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屋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黃屋村,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下轄村,位於虎門鎮西部威遠島上,距鎮政府2.5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平均海拔較低。東南與蘇屋村連線,西北與武山沙一圍交界。始建於清初,由南遷移民聚居而形成。因村民多為黃、溫兩姓,曾分別名為“黃屋村”“溫屋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合稱為“黃屋村”。

該村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南北面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第十一區,虎門區南北面鄉,虎門人民公社南北面生產大隊、北面生產大隊,太平鎮北面鄉,虎門鎮北面鄉,東莞市虎門鎮北面管理區,虎門鎮北面行政村、北面社區。
世居村民為黃、溫兩姓,其中黃姓先祖於清初從江西江夏塘遷至廣東,鹹豐年間分別從虎門博頭村、厚街下汴村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54人,其中男126人,女128人;80歲以上9人,最年長者89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1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45人。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蔬菜、水稻、花生、甘蔗,還種植香蕉、荔枝、龍眼等果樹。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服裝、電子等。是年,村經營總收入95.5萬元,純收入65.8萬元,集體總資產986.8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威遠環島路從村旁穿過。該村1972年通電,1986年通自來水,1989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通網際網路,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村內有籃球場1個,國小1所。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無存留。傳統節慶食品有松糕、炒米餅、油角、粽等。
1972年,北面國小從鄧屋村的鄧氏祠堂遷到黃屋村山崗仔辦學。
1983年,8309號颱風加暴潮襲擊虎門,黃屋村河堤多處決口,低洼地遭水浸,農作物損失嚴重。
1986年,威遠大橋竣工通車,村與鎮區的唯一一條陸路連通。
1999年,北面市場在黃屋村村口建成使用。
2005年,黃屋村實施“村改居”和農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村民成為股民,由村集體按股分紅。
2007年,學生黃潤華以673分被清華大學能源動力專業錄取,為該村考入清華大學第一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