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陵第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壺春瓶為元朝的瓷器,高37cm,口徑12cm ,腹徑21cm,現收藏於山東布衣莊氏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博陵第元青花玉壺春瓶
- 年代:元
- 館藏地點:山東布衣莊氏
基本簡介,藏品介紹,
基本簡介
“博陵第”是元代青花瓷器的一種款識。這種款識是一種瓷質的貼上在瓷器底部,有多種形狀,形似玉牌,有陰文,也有陽文。“博陵第”瓷僅品種和裝飾工藝而言,除了青花、青花釉里紅、青花五彩外,還有紅綠彩、琺華彩等。“博陵第” 元青花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問世以來,引起了國內收藏界的爭議。當博陵第元青花被發現後,仿冒品即大量出現。當今搜尋中出現的大量照片,其中真的博陵第為數不多。 博陵第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否則,就不可能多此一舉進行假冒。
“博陵第”元青花的器型
“博陵第”系列瓷器器型豐富:瓶類有圓形玉壺春瓶、圓形梅瓶、八棱葫蘆瓶、八棱梅瓶、八棱玉壺春瓶、獸耳直頸廣口瓶、長頸天球瓶等;罐類有八棱罐、獸耳罐、直口圓罐、荷葉蓋罐等;壺類有長頸帶蓋執壺、短頸帶蓋執壺、四系扁方壺等;盤類有折沿菱口盤、葵瓣菱口盤、荷葉菱口盤等。
“博陵第”元青花的紋飾
“博陵第”系列瓷器的紋飾圖有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仙道圖、雲龍圖、海水龍圖(多為三爪龍、四爪龍,較為精彩的有五龍紋)、蓮池鴛鴦圖、富貴牡丹圖、綬帶錦雞圖、鳳凰穿花圖、雜寶獅獸圖、瓜藤草蟲圖、歲寒三友松竹梅圖、纏枝蓮花圖、纏枝菊花圖、雜寶花卉圖、蓮池鷺鷥圖、庭院孔雀圖、飛鳳圖(圖4)、蘆雁圖、飛鳳瑞獸圖、瓜藤竹石圖、星月梅花圖等等。多採用兼工帶寫的畫法,平塗留白邊,造型準確,生動自然。常採用多層次繁密構圖,主題明確、突出,元代繪畫特徵十分明顯。
“博陵第”系列瓷器沒發現傳世品,全部是窖藏品。而在所有發現博陵第瓷器的窖藏中,都有一塊記錄有某些文字內容的瓷板,我們稱之為謹記牌或謹記暗碑。從已經發現的情況來看,大部分窖藏中謹記牌的內容都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前面的姓氏、後面的瓷器數量和日期。
藏品介紹
藏品紋飾主題
該藏品為元青花人物故事瓶,主題為“蒙恬將軍”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為帥,統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在黃河之濱,以步兵為主的秦軍與匈奴騎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蒙恬率領的軍隊以銳不可當的破竹之勢,在黃河上游(今寧夏和內蒙古河套一帶地區),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漢代賈誼就評價當時匈奴的狀態說:“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僅一戰就將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創,使其潰不成軍,四處狼奔。匈奴幾十年不敢進漢地,蒙恬功至高也。
該藏品的圖案,反映了元代末期制瓷匠人對蒙古人的入侵和黑暗統治不滿,借古喻今。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於元雜劇。人物的服飾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風格。武士所舉的旗子即《元史·輿服》所載的火焰紋牙旗,此旗與元巽申《大駕鹵薄圖》上的牙旗相同,屬典型的元代風格。軍士兵所穿的戎服即蒙古人穿的一種民族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蒙恬所著的當是“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下擺寬大、折有密襉,腰部系以寬闊圍腰,這種服飾是身份較高的軍官才能穿用。蒙恬頭上的翎子是中國戲劇表演的一個重要頭飾,是一種極具可舞性的戲劇服飾,凡是看過京劇《呂布戲貂蟬》的人都會對呂布用翎子戲貂蟬的細節留下很深的印象,這是因為古代武士的盔冠常以尾翎為飾,稱為鶡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