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生平,
簡介
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從軍開始征戰生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領催任,隨副都統溥濟西征。曾率領四十名騎兵消滅來進攻的一千多名敵人。被賞予“巴圖魯章京”稱號。在雍正四年(1726)塔爾岱被人舉薦朝廷,雍正皇帝賞識他的名聲,稱他是“卓絕健全的好漢”,隨後升任佐領,次年補授布特哈滿洲總管,十月升為伯都訥副都統。不久,調任寧古塔副都統。
雍正七年(1729)塔爾岱率二千兵丁跟隨靖遠大將軍傅爾丹,征戰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在雍正九年(1731)戰鬥開始,一萬多名清軍在博克托嶺被敵人圍困,幾乎全軍覆沒。塔爾岱冒險衝出重圍,被敵人用槍穿透脛骨,鮮血染透了戰袍,蒙古族醫生為其治傷,他用羊皮包紮後又迎戰追擊的敵軍,並護衛著大將軍傅爾丹退回了科布多駐守。雍正帝十年(1732)秋天,塔爾岱再次奉命出戰喀爾喀,與策零交戰在額爾德民昭(蒙古巴彥溫都爾西北)。清軍乘夜色發動進攻,斬敵人一萬多人,策零丟棄輜重、物品連夜逃跑。塔爾岱追殺到堆堆河(蒙古圖音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顯壽大捷”。捷報上奏到朝廷,授予塔爾岱為黑龍江將軍(右副將軍)之職,統領軍營東三省的官兵。
在乾隆元年(1736)準噶爾投降,戰爭結束,塔爾岱又被授予三等輕車都尉世襲的官職,不久塔爾岱因病辭官退休,但仍享受將軍的俸祿。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塔爾岱亡故。埋葬在齊齊哈爾“城西南三里許”(今龍沙區青雲街,市三十四中院內),其墓年久失修,墓和墓碑難以尋覓,據傳“九一八”事變不久,青雲街還有墓碑的“龜趺”存在,可惜今已不存。
塔爾岱將軍碑現存於明月島黑龍江將軍府內,碑額為8孔透龍雕刻,碑額高146厘米、寬128厘米、厚36厘米,碑身周圍浮雕雲紋單龍戲珠,碑身高258厘米、寬102厘米、厚32厘米,碑座高78厘米、寬123厘米、厚87厘米,碑座兩側對稱浮雕雲紋、中間為三角形浮雕上有花筒內插三戟。碑身正面碑文漫漶,不可辨識。背面為滿漢兩種文字,此碑是塔爾岱生前(清乾隆七年<1742>)所立。
在塔爾岱將軍碑背面刻有:乾隆七年歲次五月二日定邊右副將軍內大臣總管軍營東三省兵丁統領導調遣滿洲蒙古兵丁鎮 黑龍江等 將軍臣塔爾岱敬立。
作為土生土長的齊齊哈爾籍將軍,對清王朝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歷經康、雍、乾的三朝元老,他多年征戰邊陲,平定叛亂。對邊疆的鞏固、祖國的統一傾注了一生的心血。但他的故事卻很少為人所知。幸好有塔爾岱將軍碑的留存,才使他的其人、其事沒有被埋沒。
生平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農曆8月,清軍會師於科布多。策零遣將偽降,詭稱內部已經離心,且與哈薩克疊戰經年,馬駝贏弱,不堪襲擊。傅爾丹聞知立欲趨軍急進,從征諸將帥鹹進諫不可輕信俘虜片言突入敵壘,濫行黷武。但傅爾丹拒而不納眾諫,嚴令整軍以進。主事何溥執轡再諫,傅爾丹斥之曰:“蕞爾豎儒,安識兵家事!”以鞭揮何手而去。
精軍出境行數里,不見敵壘,適獲偵者,稱敵在傅克托嶺。傅爾丹立即遣副都統蘇圖往剿,未數里,聞遠處有胡笳聲。再行,見氈裘四合如黑雲蔽日。傅爾丹至此始悟巳中敵計,連忙揮軍東移,遂陷於和通腦爾(和通泊,今蒙古布彥圖)。翻都統定壽、馬爾齊見狀率師援蘇,雙方既交鋒,狂風驟起,雨雹俱下,清軍浴血奮戰,因無後援,定壽、蘇圖均歿於陣。副都統西彌賴又率本部出援,亦兵潰身殉。
此時,博都哩·塔爾岱冒鋒矢突圍出,中槍穿脛,直殷征衫,蒙古醫為之治傷,以羊皮蒙之,三日始起。後即護衛傅爾丹退走,敵軍尾躡疾追,塔爾岱迎戰於哈爾哈那台河,在激戰中其頸、胸,腰,胯俱被槍傷昏厥落馬,所乘馬亦受重傷。時部卒潰散,獨受傷之馬留守其旁。待博都哩·塔爾岱復甦,馱之至科布多,時傅爾丹巳先到劉日。事聞於朝,雍正皇帝革去傅爾丹大將軍職,以順承郡王錫保代之。又命博都哩·塔爾岱還寧古塔副都統任養傷。塔上疏盲;“大兵正值滅寇之期,是臣雪恥之日。現在殘敗還鄉,何顏見七十有七之老母。”雍正皇帝嘉其忠孝,晉升為內大臣、參贊靖邊將軍軍務。
博都哩·塔爾岱追殺至堆河,因錫保擁兵不敢夾攻,致使策零乘隙逃逸。捷報至京,詔授博都哩·塔爾岱為黑龍江將軍,統領軍營東三省官兵,命平郡王福彭代錫保,以策凌,塔爾岱為左,右副將軍。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準噶爾遣使乞和,戰事結束,予博都哩·塔爾岱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不久,博都哩·塔爾岱因病辭官退休,仍享將軍全俸。
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乾隆大帝至木蘭圍場舉行秋彌大典,博都哩·塔爾岱馳赴圍場扈猜,乾隆大帝喜而賜詩寵之。
博都哩·塔爾岱幼未讀書,稍長從軍,以忠勇名於時,和通腦爾之戰,身受重傷,賴所乘黃馬免於死。事聞於朝廷,賜予黃絨籠頭、銀牌及鄂勒哲伊圖阿爾薩朗稱號(長壽之獅)。博都哩·塔爾岱辭官之後,黃馬猶在,主管部門按月發給草料養之。
博都哩·塔爾岱病逝後,賜諡號“勇壯”。
博都哩·塔爾岱是清朝時期唯一的齊齊哈爾籍黑龍江將軍,其墓在齊齊哈爾青雲街,可惜今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