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新著《博弈與社會》,讀這本書不僅有助於增加讀者的知識,也有助於提高讀者的合作精神,讓讀者生活得更從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博弈與社會
- 作者:張維迎
- ISBN:9787301218211
- 頁數:420
- 定價:49.00元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1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信息
作者: 張維迎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張維迎,1959年生於陝西省吳堡縣。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1984年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參與了對中國經濟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4年8月回國到北京大學任教。 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院長,北京大學網路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1995),《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1996),《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1999),《產權、政府與信譽》(2001),《信息、信任與法律》(2003),《大學的邏輯》(2004),《論企業家》(2004再版),《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2005),《競爭力與企業成長》(2006),《價格、市場與企業家》(2006),《中國改革30年》(2008)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
內容簡介
本書用通俗的語言,系統地介紹了博弈論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結論,並套用這些方法和結論深入分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和制度(包括文化)。本書特別關注的是人們為什麼有不合作行為,什麼樣的制度和文化有助於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在作者筆下,博弈論不再是個高深的理論,而是變成了一件剖析社會問題及制度的利器,一門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的學問。閱讀本書,有助於深入理解張維迎教授在產權制度、市場機制、法律、社會規範、政府行為、大學治理等諸多社會問題上的獨到觀點,並學會用博弈論的方法觀察和分析現實世界。
本書的讀者對象定位為包括社會學、法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在內的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本科以上的任何專業和非專業人員。任何學習過初等數學的讀者閱讀這本書都不會有困難,讀這本書也不要求讀者有事先的經濟學訓練。
本書的讀者對象定位為包括社會學、法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以及管理學在內的整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本科以上的任何專業和非專業人員。任何學習過初等數學的讀者閱讀這本書都不會有困難,讀這本書也不要求讀者有事先的經濟學訓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個體理性與社會最優
第一節 社會的基本問題
1.1 協調問題
1.2 合作問題
1.3 協調與合作交織
1.4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
第二節 個體理性行為
2.1 博弈論的方法論
2.2 工具理性假設
2.3 有限理性
2.4 理性人假設的意義
第三節 社會最優與帕累托標準
3.1 帕累托效率標準
3.2 效率的卡爾多-希克斯標準
3.3 效率標準在法律上的套用
本章提要
第二章 納什均衡與囚徒困境博弈
第一節 博弈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囚徒困境博弈
2.1 囚徒困境: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
2.2 囚徒困境舉例
2.3 囚徒困境的一般形式
第三節 理性化選擇
3.1 理性人不選擇壞戰略
3.2 理性作為共同知識
第四節 納什均衡與一致預期
4.1 納什均衡
4.2 套用舉例:尋租行為和產權制度
4.3 混合策略下的納什均衡
本章提要
第三章 多重均衡與制度和文化
第一節 多重均衡問題
1.1 產品標準化問題
1.2 交通博弈
1.3 約會博弈
1.4 資源爭奪博弈
1.5 分蛋糕問題
第二節 聚點均衡和均衡選擇
2.1 聚點均衡
2.2 帕累托標準
第三節 法律和社會規範的協調作用
3.1 交通規則的演進
3.2 規則間的衝突和協調
3.3 協調中的信息
3.4 規則的正義性
第四節 路徑依賴的困惑
4.1 鍵盤的寓言
4.2 VHS的秘密
4.3 微軟神話
4.4 大學改革的童話
本章提要
第四章 威脅與承諾
第一節 威脅的可信與不可信
1.1 動態博弈的描述
1.2 作為行動計畫的戰略
1.3 威脅的可信性
第二節 序貫理性
2.1 動態博弈中的理性要求
2.2 子博弈
2.3 逆向歸納與理性共識
2.4 反事實悖論
第三節 承諾行為
3.1 承諾的作用
3.2 承諾的成本
第四節 憲政與民主
4.1 有限政府
4.2 民主作為一種承諾
本章提要
第五章 討價還價與耐心
第一節 討價還價問題
1.1 合作與衝突
1.2 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
第二節 談判砝碼與談判能力
2.1 蛋糕的大小與分配
2.2 納什談判解
2.3 邊際貢獻與談判能力
2.4 改變談判砝碼
2.5 套用舉例: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資產定價
第三節 輪流出價與耐心
3.1 有限次談判與後動優勢
3.2 無限期談判與耐心
3.3 耐心與公平
3.4 談判成本
3.5 談判與信息
第四節 談判中的社會規範
4.1 最後通牒博弈
4.2 社會規範
本章提要
第六章 重複博弈和合作行為
第一節 走出囚徒困境
1.1 重複博弈
1.2 戰略空間
1.3 合作的價值與耐心
第二節 合作與懲罰
2.1 針鋒相對
2.2 永不原諒
2.3 信息與合作
2.4 胡蘿蔔加大棒
2.5 皇帝女兒不愁嫁
2.6 過猶不及
第三節 大社會中的合作
3.1 多重關係下的合作
3.2 長期參與人
3.3 和尚與廟
3.4 聯合抵制的社會規範
3.5 敵友規則
3.6 連帶責任
本章提要
第七章 不完全信息與聲譽
第一節 連鎖店悖論
1.1 連鎖店悖論
1.2 獎懲與合作
第二節 信息不完全與聲譽機制
2.1 單方信息不完全與聲譽機制
2.2 雙方信息不完全下的聲譽機制
第三節 聲譽模型套用舉例
3.1 解開連鎖店悖論
3.2 大智若愚
3.3 政府的聲譽
3.4 “刑不上大夫”
第四節 聲譽的積累
4.1 貝葉斯法則
4.2 假作真來真亦假
4.3 大學的名聲
本章提要
第八章 逆向選擇與品牌和政府管制
第一節 非對稱信息問題及其後果
1.1 非對稱信息問題
1.2 逆向選擇
1.3 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
1.4 生活中其他一些逆向選擇現象
第二節 非對稱信息與品牌價值
2.1 解決非對稱信息的市場機制
2.2 行業與品牌價值
2.3 技術進步與品牌
2.4 收入水平與品牌價值
第三節 非對稱信息與政府管制
3.1 解決非對稱信息的非市場機制
3.2 政府管制與信譽
本章提要
第九章 信號傳遞與社會規範
第一節 信號傳遞機制
1.1 學歷與能力
1.2 信號傳遞的一般模型
第二節 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信號
2.1 廣告的信號傳遞作用
2.2 資本市場中的信號傳遞
2.3 資本僱傭勞動
2.4 生活中的信號傳遞
第三節 社會規範的信號傳遞作用
3.1 如何理解送禮
3.2 婚姻契約
3.3 浪費性消費
3.4 禮儀和法律的作用
3.5 信息不對稱與觀念變遷
本章提要
第十章 機制設計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機制設計理論
1.1 如何讓人說真話
1.2 混同均衡和分離均衡
1.3 部分保險與全額保險
第二節 價格歧視
2.1 賣方的無知
2.2 兩部收費制與信息租金
2.3 窮人受罪與嚇唬富人
第三節 拍賣機制設計和公共產品偏好
3.1 四種基本拍賣方式
3.2 說實話的拍賣機制
3.3 公共產品的偏好顯示
第四節 平等與效率
4.1 平等與效率矛盾的根源
4.2 莫里斯最優收入稅理論
4.3 國有企業高素質員工的流失
第五節 大學教師的選拔機制
5.1 魚目混珠與自投羅網
5.2 解決武大郎開店問題
本章提要
第十一章 道德風險與腐敗
第一節 從腐敗談起
第二節 委託-代理模型
2.1 利益衝突
2.2 信息不對稱
2.3 風險態度
2.4 有限責任
第三節 激勵機制的設計
3.1 激勵與保險的衝突
3.2 激勵的強度
3.3 相對績效比較
3.4 論功行賞與任人唯賢
3.5 大學教員的激勵
第四節 政府官員的激勵
4.1 難以監督的官員
4.2 腐敗方程式
4.3 腐敗的蔓延
4.4 腐敗的治理
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 演化博弈與自發秩序
第一節 演化博弈的基本要素
1.1 從生物進化到社會演進
1.2 演化穩定戰略
1.3 生物進化與社會演化的不同
1.4 單元均衡與多元均衡
第二節 演化博弈舉例
2.1 協調博弈
2.2 婚姻博弈
2.3 鷹鴿博弈
第三節 囚徒困境與合作文化的演進
3.1 針鋒相對者生存
3.2 弱穩定與強穩定
3.3 合作文化的破壞
第四節 自發秩序與產權制度的演化
4.1 自發秩序
4.2 產權博弈
4.3 慣例的出現
4.4 從慣例到規範
本章提要
第十三章 法律與社會規範
第一節 法律的有效性
第二節 法律與社會規範的不同
第三節 法律和社會規範的基本功能
3.1 三種社會規範
3.2 作為激勵機制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3.3 作為協調預期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3.4 作為信號傳遞機制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第四節 社會規範的遵守與違反
4.1 人們為什麼遵守社會規範
4.2 人們為什麼違反社會規範
4.3 二階囚徒困境問題
第五節 社會規範和法律的社會條件
5.1 影響法律和社會規範相對有效性的因素
5.2 法治國家和國家法治
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 制度企業家與儒家社會規範
第一節 制度企業家
1.1 遊戲規則的創新者
1.2 風險與理念
第二節 軸心時代的制度企業家
2.1 為天下立道
2.2 人類的行為準則
2.3 成功者的軌跡
第三節 儒家社會規範
3.1 作為社會規範和法律的混合體的禮
3.2 協調預期與定分止爭
3.3 君子與激勵機制
3.4 儒家文化作為古代社會遊戲規則的價值
3.5 古典儒家的法治精神與中國的未來
第一節 社會的基本問題
1.1 協調問題
1.2 合作問題
1.3 協調與合作交織
1.4 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
第二節 個體理性行為
2.1 博弈論的方法論
2.2 工具理性假設
2.3 有限理性
2.4 理性人假設的意義
第三節 社會最優與帕累托標準
3.1 帕累托效率標準
3.2 效率的卡爾多-希克斯標準
3.3 效率標準在法律上的套用
本章提要
第二章 納什均衡與囚徒困境博弈
第一節 博弈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囚徒困境博弈
2.1 囚徒困境: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
2.2 囚徒困境舉例
2.3 囚徒困境的一般形式
第三節 理性化選擇
3.1 理性人不選擇壞戰略
3.2 理性作為共同知識
第四節 納什均衡與一致預期
4.1 納什均衡
4.2 套用舉例:尋租行為和產權制度
4.3 混合策略下的納什均衡
本章提要
第三章 多重均衡與制度和文化
第一節 多重均衡問題
1.1 產品標準化問題
1.2 交通博弈
1.3 約會博弈
1.4 資源爭奪博弈
1.5 分蛋糕問題
第二節 聚點均衡和均衡選擇
2.1 聚點均衡
2.2 帕累托標準
第三節 法律和社會規範的協調作用
3.1 交通規則的演進
3.2 規則間的衝突和協調
3.3 協調中的信息
3.4 規則的正義性
第四節 路徑依賴的困惑
4.1 鍵盤的寓言
4.2 VHS的秘密
4.3 微軟神話
4.4 大學改革的童話
本章提要
第四章 威脅與承諾
第一節 威脅的可信與不可信
1.1 動態博弈的描述
1.2 作為行動計畫的戰略
1.3 威脅的可信性
第二節 序貫理性
2.1 動態博弈中的理性要求
2.2 子博弈
2.3 逆向歸納與理性共識
2.4 反事實悖論
第三節 承諾行為
3.1 承諾的作用
3.2 承諾的成本
第四節 憲政與民主
4.1 有限政府
4.2 民主作為一種承諾
本章提要
第五章 討價還價與耐心
第一節 討價還價問題
1.1 合作與衝突
1.2 合作博弈與非合作博弈
第二節 談判砝碼與談判能力
2.1 蛋糕的大小與分配
2.2 納什談判解
2.3 邊際貢獻與談判能力
2.4 改變談判砝碼
2.5 套用舉例: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資產定價
第三節 輪流出價與耐心
3.1 有限次談判與後動優勢
3.2 無限期談判與耐心
3.3 耐心與公平
3.4 談判成本
3.5 談判與信息
第四節 談判中的社會規範
4.1 最後通牒博弈
4.2 社會規範
本章提要
第六章 重複博弈和合作行為
第一節 走出囚徒困境
1.1 重複博弈
1.2 戰略空間
1.3 合作的價值與耐心
第二節 合作與懲罰
2.1 針鋒相對
2.2 永不原諒
2.3 信息與合作
2.4 胡蘿蔔加大棒
2.5 皇帝女兒不愁嫁
2.6 過猶不及
第三節 大社會中的合作
3.1 多重關係下的合作
3.2 長期參與人
3.3 和尚與廟
3.4 聯合抵制的社會規範
3.5 敵友規則
3.6 連帶責任
本章提要
第七章 不完全信息與聲譽
第一節 連鎖店悖論
1.1 連鎖店悖論
1.2 獎懲與合作
第二節 信息不完全與聲譽機制
2.1 單方信息不完全與聲譽機制
2.2 雙方信息不完全下的聲譽機制
第三節 聲譽模型套用舉例
3.1 解開連鎖店悖論
3.2 大智若愚
3.3 政府的聲譽
3.4 “刑不上大夫”
第四節 聲譽的積累
4.1 貝葉斯法則
4.2 假作真來真亦假
4.3 大學的名聲
本章提要
第八章 逆向選擇與品牌和政府管制
第一節 非對稱信息問題及其後果
1.1 非對稱信息問題
1.2 逆向選擇
1.3 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
1.4 生活中其他一些逆向選擇現象
第二節 非對稱信息與品牌價值
2.1 解決非對稱信息的市場機制
2.2 行業與品牌價值
2.3 技術進步與品牌
2.4 收入水平與品牌價值
第三節 非對稱信息與政府管制
3.1 解決非對稱信息的非市場機制
3.2 政府管制與信譽
本章提要
第九章 信號傳遞與社會規範
第一節 信號傳遞機制
1.1 學歷與能力
1.2 信號傳遞的一般模型
第二節 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信號
2.1 廣告的信號傳遞作用
2.2 資本市場中的信號傳遞
2.3 資本僱傭勞動
2.4 生活中的信號傳遞
第三節 社會規範的信號傳遞作用
3.1 如何理解送禮
3.2 婚姻契約
3.3 浪費性消費
3.4 禮儀和法律的作用
3.5 信息不對稱與觀念變遷
本章提要
第十章 機制設計與收入分配
第一節 機制設計理論
1.1 如何讓人說真話
1.2 混同均衡和分離均衡
1.3 部分保險與全額保險
第二節 價格歧視
2.1 賣方的無知
2.2 兩部收費制與信息租金
2.3 窮人受罪與嚇唬富人
第三節 拍賣機制設計和公共產品偏好
3.1 四種基本拍賣方式
3.2 說實話的拍賣機制
3.3 公共產品的偏好顯示
第四節 平等與效率
4.1 平等與效率矛盾的根源
4.2 莫里斯最優收入稅理論
4.3 國有企業高素質員工的流失
第五節 大學教師的選拔機制
5.1 魚目混珠與自投羅網
5.2 解決武大郎開店問題
本章提要
第十一章 道德風險與腐敗
第一節 從腐敗談起
第二節 委託-代理模型
2.1 利益衝突
2.2 信息不對稱
2.3 風險態度
2.4 有限責任
第三節 激勵機制的設計
3.1 激勵與保險的衝突
3.2 激勵的強度
3.3 相對績效比較
3.4 論功行賞與任人唯賢
3.5 大學教員的激勵
第四節 政府官員的激勵
4.1 難以監督的官員
4.2 腐敗方程式
4.3 腐敗的蔓延
4.4 腐敗的治理
本章提要
第十二章 演化博弈與自發秩序
第一節 演化博弈的基本要素
1.1 從生物進化到社會演進
1.2 演化穩定戰略
1.3 生物進化與社會演化的不同
1.4 單元均衡與多元均衡
第二節 演化博弈舉例
2.1 協調博弈
2.2 婚姻博弈
2.3 鷹鴿博弈
第三節 囚徒困境與合作文化的演進
3.1 針鋒相對者生存
3.2 弱穩定與強穩定
3.3 合作文化的破壞
第四節 自發秩序與產權制度的演化
4.1 自發秩序
4.2 產權博弈
4.3 慣例的出現
4.4 從慣例到規範
本章提要
第十三章 法律與社會規範
第一節 法律的有效性
第二節 法律與社會規範的不同
第三節 法律和社會規範的基本功能
3.1 三種社會規範
3.2 作為激勵機制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3.3 作為協調預期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3.4 作為信號傳遞機制的法律與社會規範
第四節 社會規範的遵守與違反
4.1 人們為什麼遵守社會規範
4.2 人們為什麼違反社會規範
4.3 二階囚徒困境問題
第五節 社會規範和法律的社會條件
5.1 影響法律和社會規範相對有效性的因素
5.2 法治國家和國家法治
本章提要
第十四章 制度企業家與儒家社會規範
第一節 制度企業家
1.1 遊戲規則的創新者
1.2 風險與理念
第二節 軸心時代的制度企業家
2.1 為天下立道
2.2 人類的行為準則
2.3 成功者的軌跡
第三節 儒家社會規範
3.1 作為社會規範和法律的混合體的禮
3.2 協調預期與定分止爭
3.3 君子與激勵機制
3.4 儒家文化作為古代社會遊戲規則的價值
3.5 古典儒家的法治精神與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