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龍崮村

南龍崮村隸屬萊城區鳳城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北13公里,地處山區。西鄰柳龍崮村,東接磨山村,南與近崮村相接,北與東龍崮村相鄰。本村總面積2.25平方公里,村莊坐落在萬福山與龍崮山腳下,205國道從村中穿過。耕地面積300畝,110戶,386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龍崮村
  • 耕地面積:300畝
  • :110
  • :386口
歷史沿革,人文自然,

歷史沿革

據村碑記載,明朝初年陳姓遷此建村,因鄰村多以龍崮取名,故名南龍崮村。又一說,因村在龍崮山南,故名南龍崮。
據《萊蕪市志》記載,南龍崮村清末屬萊蕪縣東龍崮村;民國初年屬第九區(苗山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建制,南龍崮村屬苗山區;1958年10月,南龍崮村與夾嶺往南幾個龍崮村歸礦山人民公社:1984年歸孝義鄉;2000年又歸鳳城街道辦事處。
南龍崮村已有500多年歷史,建村之初只有狄、陳、刁三姓,其中狄姓占65%.陳姓、刁姓占35%,全村人團結友善,和睦相處,共同耕耘,世代相傳。

人文自然

建國前,村民受盡戰亂之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村民才安居樂業。1954年冬成立農業合作社,當時黨支部書記是狄西蘭,大隊長是陳沛功,分配方式是“地四勞六”。1956年,全村進入高級農業合作社,下轄東龍崮村、前坡村、南龍崮村三個分社,社長尚憲元,大隊長鹿憲忠、刁西合,在分配上實行“人七勞三”,對困難戶進行照顧。1960年至1962年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支部書記狄西蘭、隊長陳沛功帶領村民戰勝災害,使村民沒有受餓。1967年在村支部帶領下,建起一座油坊,經濟效益很好,在周圍村莊首屆一指,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1974年開始“農業學大寨”改河造地,在兄弟單位的幫助下,新造地100畝,打機井4眼,徹底改變了村莊面貌。土地面積增多了,水利設施搞好了,農民幹勁大了,農民收入大大提高了,經濟狀況小斷改善。
重視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質,是本村的優良傳統。清末老中醫狄杏林,醫術高明,在萊城東部是有名的醫生。狄東辰是當地的書法名人,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後任上海市閘北區區委書記。自恢復高考以來,南龍崮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6人,一家有二三名大學生的就有6戶,在周圍村莊比較有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