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魯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2′。東與於家河村為鄰,南與望山村相連,西與東楊格莊接壤,北與盤石店村交界,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0.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魯家村
- 所屬地區:海陽市
- 面積:1平方公里
- 人口:228人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據魯氏族譜載,明洪武六年(1373年),魯姓先祖從招遠縣廟子夼遷至柴嵐崮北溝,後移盤石店村居住。明建文年間(1399-1402年),因遭瘟疫又遷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小魯家。後因村北又建一村稱北魯家,為相區別,故改名南魯家。後有任、張姓等自外地遷來此定居。 南魯家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7′,北緯36°52′。東與於家河村為鄰,南與望山村相連,西與東楊格莊接壤,北與盤石店村交界,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0.5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8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3.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70戶,228人。有魯、任、張、王、李、董、蔣等7姓,均為漢族,其中魯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村成立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30人。1982年,建幼稚園,教師1人,入園兒童16人。2000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人。村重視科技教育,多次聘請高級農藝師講課或派人外出參觀學習。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4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12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45輛、機車15輛、電話50部、彩電50台、電冰櫃23台、洗衣機5台、VCD7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1971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投資1.1萬元,新修南北大街290米。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7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年,村投資1.6萬元購買彩電1台,供村民觀看,學科技文化。1982年,投資1.0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0年,投資2.5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全村用上了自來水;對考入大、中專的學生,每人獎200元。1999年,全村一次性安裝上程控電話,成為全鎮第一個電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魯永敖在朱蘭夼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中共黨員。次年,成立黨支部,魯永敖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特、反奸、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7人,參加討伐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8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2個,黨員19人。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魯永敖、魯洪德、魯仕瑞、魯子傑、魯子忠、魯雲傑。1999年7月起,魯雲傑任黨支部書記。其間,村黨支部被鎮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魯永正、魯洪保、魯洪德、魯仕瑞、魯子信、魯子傑、魯子忠。1999年4月,魯雲傑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同年,本村被評為海陽市文明村。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盛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