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山村(山東海陽市盤石店鎮下轄村)

虎山村(山東海陽市盤石店鎮下轄村)

山東海陽市盤石店鎮下轄村。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建村。因村原為城裡胡姓地主七個佃戶莊中最小的一個,故名小佃,後演變為小店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而改稱虎山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海陽市盤石店鎮
  • 地理位置:海陽市東北部
  • 方言:膠遼官話
  • 耕地面積:200公頃
  • 非農業人口:12人
  • 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概況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建村。因村原為城裡胡姓地主七個佃戶莊中最小的一個,故名小佃,後演變為小店村。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重名而改稱虎山村。清康熙初年,高姓十世祖高幹冥,自徽村遷居本村。後有韓、李、王、宋、薛姓等,相繼自外地遷入。 虎山村位於海陽市東北部,地處東經121°16′,北緯36°51′。東鄰盤石店村、南魯家村,西接東石蘭溝村、遲家村,南與大柴、小柴村隔公路相望,北與東楊格莊相連。隸屬盤石店鎮。距鎮政府駐地2公里,距市政府駐地1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6.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0公頃,山嵐19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590戶,16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人。有宋、高、李、薛、王、韓、柳、劉、潘、程、成、梁、董、於、姜、盧、陸、杜、張、徐、陳、楊、孫等2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宋姓。

社會進步

文化教育1941年,成立小店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30餘人。1951年,教師2人,學生70多人。1977年,建起新校舍,有教師7人,學生220餘人。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80人。本村重視文藝生活,多次聘請專家講課或派人外出學習。冬閒時節,經常排演京劇、呂劇,有2人考上縣京劇團。本村的大秧歌全鎮聞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糧半糠菜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全村收入33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280輛,機車180輛,電話260部,彩電500台,電冰櫃110台,洗衣機56台,村民過上了富裕生活。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彎曲,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5年,村黨支部統一規劃新房區,50多戶村民新建住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18平方米。 集體福利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77年,村投資10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82年,投資11萬元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1991年,村對孤寡老人實行集體贍養。
虎山村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高文海經北城陽村王鏡溪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39年10月成立黨支部,高殿仁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里成立了兩個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5人,參加留格莊戰鬥。在“一切為了打敗侵略者,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的口號鼓舞下,廣大村民節衣縮食,踴躍捐獻,積極支援前線。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3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66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高殿仁、高文海、王日照、宋吉秀、韓天慶、薛盛、於京堂、李明堂、韓天仁、王京國、高喜家、薛洪斌、潘子仁(代理)、王京國、高秀全、宋文豹、高喜選。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薛孟祿、高殿龍、宋秀花、宋吉秀、韓天慶、宋吉章、王日照、李明堂、薛敬、劉炳章、韓天仁、王京國、柳長海、韓玉虎、高秀國、高玉忠、潘子仁、宋文豹、宋文志、王文民。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