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馬家村

明泰昌元年(1620年),馬姓在此建村,故命名馬家村。後因村北建一村稱北馬家,遂改稱南馬家村。後有孫、趙、於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南馬家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馬家村
  • 別名:馬家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政府駐地:山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煙臺市海陽市辛安鎮
  • 面積:4平方公里
  • 人口:1043人
  • 方言:山東話
  • 氣候條件:潮濕 陰冷
村情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村情概況

明泰昌元年(1620年),馬姓在此建村,故命名馬家村。後因村北建一村稱北馬家,遂改稱南馬家村。後有孫、趙、於等姓自外地遷來定居。 南馬家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6′,北緯36°36′。東與陳家村(1944年與南馬家合併為一個行政村)接壤,西臨黃海丁字灣,南與西趙家莊為鄰,北與卓格莊相望。原屬大山所鄉,2000年底隨大山所鄉撤併,隸屬辛安鎮。東北距鎮政府駐地6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1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等。有蝦池87公頃,以養殖中國蝦、車蝦、北美蝦為主;海灘52.7公頃,主要養殖蟲益蟶、花蛤等;有漁船19隻,捕撈海產品主要有鮁魚、鮎魚、魚同魚、魷魚、對蝦、紅毛蝦等。 2002年,全村360戶,1043人。有孫、趙、於、陳、遲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孫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5年,成立南馬家國小。1990年,成立南馬家學區國小,教師14人,學生290餘人。當年,學區國小被煙臺市政府評為花園式學校。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靠添補糠、菜、海菜維持生活。1957年,人均糧食160公斤。
1975年,人均糧食220公斤,全村收入6.8萬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4000元,有各種運輸車15輛,機車80輛,彩電300台,電冰櫃60台,洗衣機50台。電話260部,手機50部。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擁擠,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且全是草房。1990年,建起了兩棟二層小樓,95%以上的人家住上了瓦房。1992年,村委投入資金9萬元,整修村內主街道,總長820米,安裝路燈20盞。
1998年,本村被山東省建設委員會、山東省人事廳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6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購買電影放映機1台;投資1.2萬元,購進1台柴油發電機,晚上供村民照明。1982年投資4萬元,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投資7.8萬元,安裝了自來水。1990年投資6.3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11月28日,孫吉坤、孫吉芳經王壽禮、徐希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最早的黨員。1945年1月5日成立黨支部,孫兆樟任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6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組織民兵參軍參戰。1949年12月,村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5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5名。自成立黨支部以來,曾有孫兆樟、孫吉坤、孫吉芳、於雲龍、孫吉昌、於雲龍、孫兆玖、孫吉貴、孫世義、孫世榮任黨支部書記。1991年12月起,孫吉貴任黨支部書記。自孫吉貴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先進村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委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孫兆義、於雲風、孫兆勝、孫吉芬、於雲龍、孫吉坤、于振家、趙玉炎、孫吉彥、孫吉洪、趙學玉、孫吉貴。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孫吉貴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1996年,村委被中共海陽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和模範村民委員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