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地區志上

南陽地區志上

《南陽地區志上》是南陽地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陽地區志上
  • 作者:南陽地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 出版時間:1994年08月
  •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 書號:7215033368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南陽地區地理、政治各方面發展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南陽地區志
著作權頁
凡例
圖片
題詞1
題詞2
南陽地區地勢圖
1、伏牛山風光
2、寶天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桐柏山秋色
1.鴨河口水庫
2.丹江口水庫庫區
3.淮源亭
4.豫陝鄂交界碑
1.諸葛武侯祠
2.張衡墓
3.醫聖張仲景祠
4.社旗山陝會館
中原局沖原軍區方城會議合影 站立者右三劉伯承,右五陳毅
彭雪楓紀念館
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中原我軍占領南陽》一文的部分手稿。
附圖
無際的麥田
棉垛如山
河南油田
南陽自河遊覽區
南陽機場
南陽火車站
浙川縣馬蹬碼頭
南陽汽車站
中共南陽地委成員
南陽行政公署領導成員
南陽地區地方史志編委會成員
南陽地區史志編委總編室全體人員
南陽地區政區圖
目錄
卷目
概述
大事記
第一卷 建置
第一章 位置境域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境域
第二章 建置沿革
第三章 行政區劃
第二卷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
第一節 地層
第二節 岩漿岩
第三節 地質構造
第四節 地震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山地
第二節 丘陵
第三節 平原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光照
第二節 溫度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氣壓和風
第五節 溫度與蒸發
第六節 災害性天氣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地表水
第二節 地下水
第五章 土壤
第一節 黃棕壤
第二節 砂姜黑土
第三節 潮土
第四節 水稻土
第五節 棕壤
第六節 紫色土
第七節 其它土類
第六章 植被
第一節 常綠針葉林
第二節 闊葉林
第三節 竹林
第四節 灌叢
第五節 草叢
第七章 動物
第一節 哺乳類
第二節 鳥類
第三節 爬行類
第四節 兩棲類
第五節 魚類
第八章 礦產
第一節 非金屬礦產
第二節 金屬礦產
第九章 自然保護區
第一節 內鄉縣寶天曼自然保護區
第二節 西峽縣老界嶺自然保護區
第三節 南召縣牧虎頂自然保護區
第四節 桐柏縣太白頂自然保護區
附:自然災害記載
第三卷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規模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密度
第三節 人口分布
第二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遷移變動
第三節 自由流動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姓氏構成
第四節 婚姻家庭
第五節 行業職業
第六節 民族構成
第四章 人口素質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三節 勞動技能
第五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人口教育
第三節 政策法規
第四節 技術措施
第五節 人口控制成果
第六章 人口調查
第一節 人口普查
第二節 抽樣調查
第三節 典型調查
第四卷 少數民族
第一章 回族
第一節 族源分布
第二節 社會地位
第三節 革命鬥爭
第四節 經濟生活
第五節 文化教育
第六節 風俗習慣
第七節 宗教信仰
第二章 蒙古族
第一節 族源分布
第二節 社會地位
第三節 經濟生活
第四節 文化教育
第五節 風俗習慣
第三章 滿族
第一節 族源分布
第二節 社會地位
第三節 經濟生活
第四節 文化教育
第五節 宗教信仰
第六節 風俗習慣
第四章 其他少數民族
第一節 來源分布
第二節 社會地位
第五章 民族事務管理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民族事務
第五卷 縣(市)概況
南陽市
南陽縣
鎮平縣
內鄉縣
西峽縣
淅川縣
鄧縣
新野縣
社旗縣
唐河縣
桐柏縣
方城縣
南召縣
第六卷 中國共產黨
第一章 組織沿革
第二章 主要活動
第一節 喚起工農民眾
第二節 武裝奪取政權
第三節 抗擊日本侵略者
第四節 開闢南陽解放區
第五節 清剿土匪
第六節 支援前線
第七節 土地改革
第八節 抗美援朝
第九節 鎮壓反革命
第十節 “三反”“五反”
第十一節 恢復國民經濟
第十二節 社會主義改造
第十三節 整風運動和反右派鬥爭
第十四節 “大躍進”
第十五節 調整國民經濟
第十六節 社會主義教育
第十七節 “文化大革命
第十八節 撥亂反正
第十九節 改革開放
第三章 組織建設
第一節 黨員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黨員代表會
第四章 思想教育
第一節 社會宣傳
第二節 黨員教育
第三節 黨校培訓
第五章 紀律檢查
第一節 黨紀法規
第二節 整黨整風
第三節 案件查處
第六章 統一戰線
第一節 對國民黨上層人士的工作
第二節 團結社會各界進步人士
第三節 落實起義投誠人員政策
第四節 對台灣事務
第七卷 國民黨
第一章 組織沿革
第一節 各縣黨部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河南省直屬南召縣李青店區黨部
第二章 主要活動
第二節 抗日戰爭時期
第三節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
附:國民黨在南陽地區主要特務組織
第八卷 政權
第一章 清政權
第一節 府署
第二節 州署縣署
第二章 民國政權
第一節 府署道署專署
第二節 縣公署縣政府
第三節 議事會參事會參議會
第三章 蘇維埃政權
第四章 抗日民主政權
第五章 解放區政權
第一節 專署
第二節 縣民主政府
第三節 施政
第六章 人民政權
第一節 南陽地區行政公署
第二節 縣(市)人民政權、政協
第三節 政務活動
第九卷 人事勞動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幹部隊伍
第一節 幹部來源
第二節 幹部狀況
第三章 幹部管理
第一節 分級管理
第二節 選拔
第三節 任免
第四節 流動
第五節 審查
第六節 獎懲
第四章 幹部教育
第五章 編制
第六章 勞動就業
第一節 就業形式
第二節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第七章 勞動力管理
第一節 用工制度
第二節 整頓勞動組織
第三節 工人調配
第四節 勞動紀律
第八章 工人培訓
第一節 在職培訓
第二節 就業前培訓
第九章 勞動安全
第一節 安全防護
第二節 易爆設備管理
第三節 健康保護
第四節 工傷事故處理
第十章 工資
第一節 工資制度改革
第二節 工資調整
第三節 幾種特殊工資制度
第十一章 保險福利
第一節 離休退休退職
第二節 疾病醫療待遇
第三節 生育和探親待遇
第四節 其他福利
第十卷 民政
第一章 機構
第二章 擁軍優撫
第一節 支前
第二節 優撫
第三章 復員退伍安置
第四章 社會救濟
第一節 生產救災
第二節 困難戶救濟
第三節 扶持貧困戶
第四節 收容遣送
第五章 社會福利
第一節 孤寡人供養
第二節 福利事業
第六章 支邊 移民
第一節 支邊
第二節 移民
第七章 婚姻登記
第八章 殯葬改革
第十一卷 公安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清末巡警
第二節 民國警察
第三節 人民公安
第四節 基層治保組織
第二章 肅清反動勢力
第一節 剿匪
第二節 鎮壓反革命
第三節 反動黨、團、特務及其它反革命分子登記
第四節 取締反動道會門
第三章 刑事偵察
第四章 內部保衛
第五章 治安管理
第一節 戶口管理
第二節 特種行業管理
第三節 交通管理
第四節 槍枝、危險品管理
第五節 禁菸、禁賭
第六節 公共場所管理
第七節 監督改造“四類分子”
第六章 消防
第一節 防火
第二節 撲救
第七章 人民武裝警察
第一節 政治教育
第二節 軍事訓練
第三節 戰鬥執勤
第十二卷 司法
第一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檢察
第三節 法紀檢察
第四節 經濟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
第六節 控告申訴檢察
第二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審判
第三節 民事審判
第四節 經濟審判
第五節 審判監督
第三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法制宣傳教育
第三節 民事調解
第四節 律師公證
第五節 勞改勞教
第十三卷 軍事
第一章 重大戰事
第一節 古代
第二節 近代
第三節 現代
第二章 軍事機構與駐軍
第一節 清朝
第二節 民國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三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清朝
第二節 民國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第四章 民兵
第一節 組織建設
第二節 教育訓練
第三節 重要活動
第五章 兵役制度
第一節 募兵制
第二節 徵兵制
第三節 志願兵役制
第四節 義務兵役制
第五節 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
第六章 人民防空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程設施
第三節 技術隊伍
第四節 教育演習
第十四卷 民眾團體
第一章 農民組織
第一節 捻黨
第二節 義和團
第三節 農民協會
第四節 貧下中農協會
第五節 貧下中農代表會
第二章 工人組織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活動
第三章 青少年組織
第一節 青年團
第二節 三青團
第四節 童子軍
第五節 其它組織
第四章 婦女團體
第一節 解放前的婦女團體
第二節 南陽婦女聯合會
第五章 工商組織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活動
第六章 歸僑、僑眷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活動
第七章 學術團體
第二節 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
第三節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十五卷 宛西地方自治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縣級組織
第二節 區域性組織
第二章 自衛
第一節 組建民團
第二節 製造兵器
第三節 軍用設施
第四節 清剿桿匪
第五節 聯合抗日
第六節 投敵叛國
第七節 防共反共
第三章 自治
第一節 保甲連坐
第二節 厲行五證
第三節 清丈地畝
第四節 整理契稅
第五節 民事訴訟
第六節 選舉用人
第七節 督辦教育
第八節 衛生事業
第九節 慈善事業
第四章 自養
第一節 植樹造林
第二節 治河改土
第三節 控制金融
第四節 實行五禁
第五節 開辦實業
第六節 改良農業
第七節 建倉儲糧
第八節 破除陋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