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靈石縣
- 面積:259.09平方公里
- 人口:24201人(2017年)
簡介
行政區劃
南關村
全村面積8平方公里,包括南關、上南關、小原上、七家原、庒只上5個自然村。現有732戶、2685口人,耕地1150畝。南關村為晉中的南大門。
南關村物產豐富,盛產煤炭、石膏、鐵礦、鋁釩礦、腐質酸、硫磺、石灰、粘土、石料等。山上長有側柏天然林,有枸杞、茵陳、荊芥、甘草等中草藥材,坡上灌木叢生,牧草豐盛。海拔低,無霜期長,莊稼可收穫兩季,北方農作物在這裡大都適宜種植。
沙腰村
全村現有139戶、465口人,張姓居多。耕地面積2000餘畝,退耕還林300餘畝。土地均為旱作農田,主要農作物為小麥、玉米、豆類、小雜糧及紅薯、馬鈴薯等。全村80%為黃土覆蓋,土地呈梯形分布,三條東西走向的山溝,兩面山坡長著各種林木、野草、灌木,植被良好。除農業收入外,村民主要靠外出務工增加收入。1978年以來,先後村東、西兩頭修建60餘處新住宅。
仁義村
全村現有510戶、1625口人,為靈石南河第一大村。村莊呈長龍行,分別由園子、東圪塔,窯彎、後頭街、後門前、西圪塔、西頭底、前頭街、大石瓦等幾院落群組成,並轄有南坡、任家莊、武家莊3圪自然村。莊戶大多北靠陽山,南對仁義河。
仁義村村民大多以農業為主,農田分布在南山、北山及河槽灘地。南北兩山為旱地,河槽灘地為水田。旱地以小麥、玉米、高粱、豆類、薯類、棉花等為主,水田以蔬菜、瓜類為主。西園和東園是仁義人主要的瓜菜出產地,有世襲幾代專營瓜菜的農戶,仁義村整體上人多地少。加之有不少旱地產量不高。所以仁義多年屬缺糧村,要靠外進補充。全村人畜套用及水田灌溉主要靠仁義河水。
灣立村
灣立村現有2個村民小組、123戶、371口人,主要姓氏有靳、吳、郝。全村土地面積2350畝,耕地面積375畝,林地100畝,退耕還林100畝。1993年修一座水庫,新建兩處學校,修建大隊飼養處窯洞10孔。1994年新建學校完成了自來水入戶工程。2007年修築河壩,投資16萬元硬化了村前長1公里的公路。村現有農機專業戶,中型養豬戶,設施蔬菜專業戶。
圪塔村
全村現有76戶、285口人,土地面積539畝,退耕還林165畝,農作物以玉米為主,全村玉米種植230畝,畝產千斤。村民趙曉強養雞3000餘只。2009年修建村委辦公室,投資110.4萬元村通水泥路。現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寬頻網已入戶。
師家溝村
全村現有750餘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43人,農業人口313人,主要姓氏為趙、師,少年、成年、老年人口比例38:50:12,全村總面積4.2平方公里,土地面積412畝,耕地面積398畝,其中水地250畝,旱地148畝,退耕還林90畝,其餘林地58畝,農業收入占村民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其他收入來源於運輸、外出務工和商業批發、零售等。
前莊村
全村現有130戶,400餘人,主要姓氏有吳、田、李、范、荀、燕、梁、王等吳姓居多。全村總面積3733.2畝,土地面積439.3畝,林地1688.85畝,耕地439.3畝,其中水澆地210畝,旱地229.3畝。水澆地的水源主要來自石膏山的天河水和紫荊潭度假村排出的深井水。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豆類、蔬菜為主。
因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有每年農曆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的古“-”,是霍州、沁源、汾西、交口、靈石等地商品、牲畜的大交流會。
后庄村
全村現有100戶、396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吳、張,其中王姓居多。耕地面積230畝,退耕還林130畝。1992年自來水入戶,1993年投資30餘萬元修建學校,2003年紫荊潭度假村投資鋪村水泥路,2005年擴建莊立國小,2005年修建600餘米的防洪壩,2006年南河煤業入住該村,2007年修建居民住宅小二樓、前後院、平房總計129套,2010年初引進冰葡萄酒項目,通宇生物科貿公司承包前、后庄450餘畝土地種植冰葡萄酒項目,后庄村形成以冰酒葡萄種植為主的“一村一品一業”格局,並向周邊各村輻射,帶動農戶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石橋村
全村現有102戶、335口人,全村面積約為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餘畝,其中水地旱地各一半,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有蓖麻、蔬菜等。天然森林主要分布在北大溝內兩側山巒,林地面積2145畝,其中灌木林7850畝,林地1395畝。石橋村氣候屬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1℃.氣候特徵為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糧氣爽,冬冷乾燥。
峪口村
全村現有100戶、300口人,22個姓氏,170畝水澆地,糧食產量較高,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穀子、小雜糧等。現靈石通宇公司開發石膏山,為本村16歲至59歲的村民繳納養老保險金,為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補助250元。村現有103孔新窯洞、61間平房、有8輛大型汽車、10台電腦,電話、電視已普及,新農村建設正在籌建中。
王家嶺
全村有4個村民小組、215戶、688口人,王姓居多。全村土地面積3000畝,耕地面積1600餘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林地面積1900餘畝,其中1400餘畝由什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杏樹。村內有6戶養羊戶,存欄500隻。1965年全村通電。同年,在靈石縣政府的幫助及全體村民的努力下,引1.5公里處的深溝泉水入村。2000年程控電話入戶。2004年老虎吉煤礦投資70餘萬元鑿深井,自來水入戶。2008年修建村活動場所。2009年至今投資300餘萬元辦一養殖廠。2010年完成水利工程,硬化村路。
喬家山村
全村現有300口人,主要姓氏為楊、裴、樊,楊姓居多。土地面積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0畝,主要種植玉米、高粱、大豆、小麥、穀子、麻子、蕎麥、土豆、屬類。該村以小米聞名,其色鮮、味美、顆粒大、產量高。喬家山村現有一座可汗廟,這座廟歷史上進行過三次重修,每次重修均有碑文記載,第一次為元至正六年,第二次為清嘉慶十二年,第三次於民國六年,是靈石縣為數不多的重要文物,目前可汗苗於喬家山村民居因煤炭開採已經造成破壞。
董家嶺村
全村現有213戶,600餘人,趙姓居多,為靈石八小家之一,歷史上董家嶺村有趙姓三大家族五個堂口,分別是永和堂、愛里堂、從德堂、合忠堂、明善堂。現有耕地面積1400餘畝,退耕還林1000餘畝,棗嶺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核桃樹,其餘土地由村民趙建忠承包。
毛家嶺村
欒卜崖底村
全村現有83戶、238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全村耕地面積1000餘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高粱為主,小麥畝產約200斤,秋作物畝產約500斤。村民飲用後溝水源,除特殊乾旱外,一般年景可保障供給。該村1970年通電,2009年修通欒卜崖底村至南關村長5000米、寬3.5米的水泥路。現有天正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入駐該村。
三教村
全村現有332戶、953口人,低保戶26戶、五保戶4戶5人。耕地面積1115畝,林地面積4771畝,有集體統一經營。聚源有限責任公司、汾西礦務局發電廠入住該村。村內建有天主教堂一座,教堂內有神父負責當地教會工作。
南嶺村
南嶺村現有5個村民小組,200餘戶、658口人。全村總面積5平方公里,土地面積1580畝,耕地面積1400畝,退耕還林100畝。改革開放前,人均收入200元左右。2008年糧食產量達20萬斤,人均收入達4000元。山西省霍州許村煤礦建礦時採區工作面大部分在南嶺村內,後形成了採空區,造成房屋倒塌,土地裂縫。
近年來,在靈石縣水利局幫助下,鑿500餘米的深井一口,徹底解決全村人畜吃水問題。投資120萬元修建南嶺至道美村4.4公里的水泥路。
南溝村
全村現有192戶、606口人。土地面積0.9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00餘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2000年投資4萬餘元完成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20餘萬元修築長1500米的水泥路。該村曾辦有國小,2007年撤併入道美學校。村現有一養豬戶,有60餘頭豬;5戶養羊,共300餘只。2008年起,村每年為村民發放福利。
石櫃村
石櫃村上村長下村短,東西寬有200米,像元寶形狀。該村住房坐西向東,有86處宅院,460孔磚窯洞,6處土宅院,22孔土窯洞。村中現有300餘戶、1000口人,耕地面積1000餘畝,村東建有115米、高35米、寬6米的汾河大石橋,有七孔橋洞。
溝峪灘村
全村現有170戶、500餘人,耕地面積350畝,其中水澆地100餘畝。計畫經濟時期,全村設一個大隊,三個生產小隊,該村為全縣有名的蔬菜生產基地,集體主要收入來源於種菜。現在主要種植玉米、豆類等。該村層辦有國小、國中,2005年國中撤併入南關中學,現村有六年制國小一所。1992年投資40萬元鑿深井一口,修防滲渠1200餘米。2005年投資60萬元鋪通村水泥路,投資6萬元修建村文化廣場。近年來,村投資100餘萬元打壩1400餘米,動用土石方3.8萬立方米,新增耕地200餘畝。
後河底村
本村現有142戶、398口人,主要姓氏為王、原、朱、趙,王姓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全村面積約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0畝。
1970年修建全長2800米的汾河水壩。1971年修建兩座水庫,1975年創辦第一座煤礦。1978年鑿第一口深井。1991年成立了靈石縣最大的汽車運輸隊。2002年戶通程控電話。2009年投資150萬元完成了道路修整,拓寬改造工程,實現了戶通水泥路。如今荒山荒坡綠化、退耕還林正在進行中,村民健身有器材、學習有書屋、活動有場所,出行方便,戶戶可上寬頻網。
道美村
全村土地面積1.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0畝,退耕還林317畝。現有居民5000餘人,該村趙、劉姓氏居多。改革開放前,全村糧食產量僅114萬斤,經濟收入58萬元,人均收入一直停留在300元左右。2000年平整水澆地800畝,種糧改為種菜。同年,沿河打壩300米,修建防滲渠道700米,安裝閉路電視600戶,建仿古長廊50米,修一座涼亭,學校改造10間危房,硬化文化廣場及安裝18件健身器材,修建一尊雕塑。2005年整修古樓、修建南場住宅樓、安裝澗河石欄桿、硬化道路和修建村內第二個文化廣場。
東許村
全村現有130戶、450口人,主要姓氏為李、王、樊。土地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0畝,水澆地380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1971年村通電。1984年,支部書記樊潤華和村長王守玉帶領村民多方籌資完成自來水工程。2004年,在縣水務局的大力幫助下修建南岸大壩,造地280畝,2006年,投資30餘萬元修通長2000米的水泥路。
秋牧村
全村現有285口人,耕地面積1072畝,退耕還林870畝。神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土地種植杏樹。村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外出務工為主。
蘇家莊村
全村現有320口人,耕地面積789畝。村民收入以種植為主。村中有5處古廟,呈巨龍布局,以老爺廟為龍頭、左右兩側財神廟為龍眼、溝底龍王廟為老龍口、民居建築為龍身、古槐為龍尾。龍王廟正前方20米處有直徑2厘米的泉眼,四季噴流,請澈甘甜,繞溝而下,匯入汾河,澆灌著滿溝的果樹,滋潤著兩山的柏林,枝繁葉茂,四季常青。
桃鈕村
自古以來,桃鈕村以農業為主,現有耕地面積1430畝,耕地少、坡地多。產量偏低,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穀子等,蔬菜有芥菜、白菜等,山溝石縫生長柏樹、荊條,也有山桃、山杏、酸棗、大棗、蘋果等,柏樹屬國家林區管理,為全國三大側柏林基地之一,養殖以山羊、綿羊、黃牛為主。
逍遙村
全村現有130戶、490口人,常住人口430人,主要姓氏為趙、吳。土地面積約5000畝,耕地面積1150畝,退耕還林174畝,經濟林350畝,水澆地與河灘地190餘畝,土質為二色土。礦產資源有煤炭、石沙。村民以務工為主,農業為鋪,主要種植蔬菜、玉米、小麥,玉米畝產600餘斤,小麥畝產200餘斤。2000年自來水入戶,2006年投資60萬元戶通水泥路。2007年投資3萬元安裝路燈。2010年9月南關鎮電管站提供材料,村民出工改造路燈。該村原有五年制國小,2010年9月撤併入仁義國小。鑫鼎泰煤業有限公司、森源煤業有限公司和逍生源養殖場入住該村,森源煤業有限公司為村民交納養老金和合作醫療保險金。
焉則村
全村現有121戶、327口人。焉則村主要姓氏為王,鄧家山主要姓氏為張。全村耕地面積860畝,神林農業有限公司承包種植杏樹26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村民收入除種植外,依靠外出務工。該村於1989年修建村委辦公室與學校。1999年從王禹高地原引水入村。2009年完成鄧家山村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160餘萬元鋪通3.5公里的水泥路。
王家溝村
全村現有190餘戶、570口人,主要姓氏為孔、韓。村耕地面積1228畝,其中林地300畝,退耕還林300餘畝,土地為黃土,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和外出務工。該村礦產資源有煤炭、鋁礬土和硫磺礦。2003年銀億宏峰礦業有限公司入住該村,為村交納了90萬元的土地補償費,並安排部分勞力。
道阡村
道阡村設四個小組,現有145戶、503口人,主要姓氏為梁、裴、武、王。耕地面積780畝,其中退耕還林360畝。1987年在縣水利局的支持下解決人畜吃水,修100立方米的蓄水池。2001年,投資16萬元在村最高處修建10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水管道3000餘米,解決了全村吃水難的問題。2002年投資18萬元改造學校5間危房。2003年村通水泥路。2006年修防滲渠1000米。2007年戶通水泥路,硬化文化大院。2008年綠化通道,完成亮化工程。2009年修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
該村自古民間文化非常豐富,有民間舞、秧歌演唱隊,每年正月出外巡迴演出,有自樂班經常參加與民間紅白事的演出,聞名全縣。
西許村
現全村有216戶、810口人,土地面積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00餘畝。主要種植玉米、高粱、穀子 、大豆 、小麥、棉花、綠豆、蓖麻等。村民多從事運輸、養殖、建築、採礦、商業等。
西許村礦廠資源豐富,有煤炭、石膏、石英砂 、石灰石、花崗岩等。西許地處仁義河畔,自古以來人畜套用河水,1984年修建封閉蓄水池,1994年鄉政府統籌解決全鄉沿河8個村的人畜吃水,使用塑膠管材,利用河水自然落差,從石膏山二溝村引水,1995年自來水入戶。
窯上村
該村現有65戶、270口人,主要姓氏為張、梁。全村土地面積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0餘畝,村民收入以農業為主。
1968年修建村集體辦公場所,20世紀70年代,公社打壩、造地、修防汾渠;20世紀80年代,村集體規劃住宅基地,1997年在村西野石溝打壩、修路、護田。2003年整修田間路。
韓家窪村
該村是靈石縣首屆國民高校所在地,培養造就了許多革命者。全村共有47戶、147口人,以查、郝、朱、郭、李姓為主。村民以農耕為主,主要種植雜糧,村中養豬200頭,羊300隻,2010年國家補助、村民及在外人員集資總投資200餘萬元完成4.8公里的水泥路工程。現全村免費套用自來水。
溝東村
該村現在有200戶、420人,土地面積3000畝,林地3000畝,退耕還林500畝。1971年通電,1982年修建水庫,2001年投資2萬元完成自來水入戶工程。2010年投資130萬元修築長5公里的水泥路。現程控電話、閉路電視已入戶,該村有西瓜大戶、林業大戶、養蜂大戶,農業、林業、牧業穩定、協調發展。2011年,該村成為山西省農科瓜、菜示範綠色基地。
郝家掌
全村有108戶、337口人。村原有郝氏家族在此首居,故名“郝家掌”(古時稱“鳳凰村”),後趙、韓、段、燕等為郝氏當“長工”逐漸留居,現以郝、趙、韓、段、李姓為主。現村中常住人口180餘人,多為中老年人。土地面積約6200畝,耕地面積1776畝,林地1690畝,土質肥沃。郝家掌村基本屬於無煤區。
20世紀70年代,在郝力群、郝長生等村幹部的帶領下,建立了林業隊,土石築壩,栽東北楊、柳樹和各種果樹。現已形成以荒溝、荒坡為主的300餘畝林地,100餘畝耕地,800餘畝核桃樹。在棗條、宋家莊村先後修建了水庫。近年來該村逐步形成了以種“旱地西瓜”為主的致富路。
趙家焉村
全村現有187戶、710口人,常住人口約400人,主要姓氏為趙、伏、史、霍、段。該村土地面積8000畝,其中林地面積500畝,耕地面積2000餘畝,退耕還林300畝,土地均為乾旱,土質為黃土,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小麥,玉米平均畝產350斤,小麥畝產約150斤。村民以種地、在外務工為生。村現有10戶放養山羊。該村煤炭資源豐富,隆鑫發煤業有限公司入駐黃背自然村。
李家莊村
吳莊村
全村現有71戶、220餘口人,村民居住老窯洞,散居在半山坡上,主要姓氏為田。現耕地700餘畝,絕大部分是沙畫旱地主要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穀子、大豆等,蔬菜有土豆、紅薯、白蘿蔔、南瓜、西紅柿等。現人均收入1000餘元。退耕還林後,種植柏樹與果樹。
金旺村
全村現有150戶、520口人,主要姓氏為裴、韓等,全村土地面積2000畝,耕地面積500畝,退耕還林210畝,農作物以玉米、黃豆為主。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南河煤業、紫金煤業等企業入駐該村。
閣老窪村
全村現有302口人,共有博士生、碩士生7名、大學本科生25名。耕地面積1508畝,村民收入以種植為主。2008年以來,村委籌資100餘萬元完成該村到欒卜崖底的水泥路建設工程,更換使用30多年的抽水管道,更換電線1000米,建設生態沼氣池20戶,成立農業合作組織3個,為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該村曾獲得“南關鎮年度綜合獎第一名”的稱號。
柏圪塔村
全村現有97戶、321口人,在校學生72人,該村現有耕地面積766畝,其中退耕還林250餘畝,林地214畝,主要種植蘋果樹、杏樹等。仁義河流經該村,河灘中蘆葦叢生,長勢旺盛,山上有生長旺盛的荊條。該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河和水資源。
20世紀60年代初,該村通電。在“農業學大寨”期間,打河壩1500米,1999年至今自來水、閉路電視、電話入戶、村通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