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村(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南關村)

南關村(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南關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的南關村。南關村處在南關島上,屬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北距縣城40公里,東北與平陽縣北關島隔海並立;西北與福建福鼎縣沙埕鎮隔港相望。全島面積為1758平方公里,1992年,南關村有169戶,共678人。南關村169戶,1980年以後新建樓房計183間1.34萬平方米。合計南關村房屋412間,2.6萬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20.28平方米。電視機、錄音機、腳踏車、縫紉機已普遍進入村民家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關村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霞關鎮南關村
  • 面積:1758平方公里
  • 人口:678人
建置沿革,民間傳說,經濟發展,村民收入,地圖信息,

建置沿革

南關為古代軍事戰略、海上交通要地,歸屬浙閩兩省共管。明嘉靖二年(1523),為防禦倭寇入侵內地,在南關設定鎮守。清朝亦駐水兵巡防。每逢農曆五月十八日,溫州、福寧兩府總鎮親率部屬於此會哨。島上築建5座煙墩,發現敵情即放煙火為號,以告駐軍武裝抗禦。清光緒元年(1875),浙江溫州和福建建寧兩總鎮會於此島山腰同立《閩浙界牌》:“稟奉憲示設立南關山界碑。界南閩福鼎縣武轄烽火營。北屬浙江省平陽縣武轄瑞營。並於該山各建營房、派弁兵長川駐守,以昭嚴密。”1930年,南關界北設保,隸屬平陽縣霞關鎮,南關界仍屬福鼎轄地,各亦常駐防軍。1949年後,根據海防形勢需要,斷續駐有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至1985年撤防後,繼由海島民兵組織防守,並設民兵哨望所。
南關村

民間傳說

相傳,明朝後期一個名叫孔穆的老太婆,悄然來到南關,見宿於界北的破舊營房。後來移居島上營房的人逐漸增多,形成營房腳(界北)、粗糠柴腳(界中)、走察(界南)3個自然村。村民勤勞儉樸,通用閩南話。居民有回族和漢族,姓氏有林、李、章、徐、陳、董、肖、王、朱等,都是在清末軍閥混戰時,為了逃避戰亂和苛捐雜稅來到海島的。村民不分姓族,重情誼,和睦相處,風氣良好。1949年以來,在海洋捕撈中,沒有發生過不安全事故;在地方鄰舍間,沒有出現過宗族糾紛。軍民親密無間,幹部村民同心,共為島嶼的文明建設盡勞出力。在經濟建設上,南關村村民出資出力,投入生產和生活上的基本建設,島貌煥然一新。10年裡無民事糾紛,無刑事案件,無聚眾賭博,無吵架毆鬥。即使兩夫妻發生口角吵場,一經村幹部出面調解,即言歸於好。1984年縣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建設先進村"的稱號;1985年和1986年,縣人民政府和溫州市人民政府,分別命名南關為“文明村”和“文明島”。
南關村

經濟發展

南關島自從有人群居開始,便以漁業為主兼及農業。但長期間漁具簡陋,只能靠拾貝類、捕小魚和曬制蝦皮,百多戶人家僅種百餘畝山園。1949年後的30多年,雖逐漸擺脫貧困,但仍未盡得山海之利。直至80年代,村民生活才得到改善。孤島荒村面貌才得到改觀。南關村開始成為引人注目的一顆海上明珠。新建的一條長達2.2公里、寬2.5米的交通大道,溝通島嶼南北;一座交通碼頭,接送著海上往來的商客;兩座漁用碼頭,日夜忙著收接滿載而歸的大小漁船。橫跨霞關--南關、接通華東郵電網的輸電線路工程和自來水建設,結束了島嶼無電的歷史,解決了村民飲用水問題。此外,南關辦成完全國小,建有嶄新的教學樓和教師宿舍,解決了村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全村學齡兒童123名全部上學,分國小5個班和幼稚園一個班。教學質量較高,學生成績優良,教師朱成準被評為1989年中國優秀教師、市勞動模範,曾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優秀教師會議。辦有漁民俱樂部,使村民有了業餘文化娛樂的場所,居民房舍拆舊換新,倚山面海,層層疊疊形成階梯型建築。
南關村
南關人打破舊的單一漁業生產方式,實行漁汛季節更替捕撈,採用大網、流刺、鷹捕和定量等作業和技術,不斷改革創新,獲得效益後,又投入漁業建設,擴大再生產。南關村有42艘噸位在15噸以上的機動漁船。其中,80~150馬力的有25艘,每船都安裝安全生產對講機,部分船隻並裝有捕撈機械。1992年,漁民勞力147個,年漁業勞力人均收入超萬元。南關村年人均收入達2500元以上。
南關海產豐富。其中傳統特產“蒲門吹”(吹蝦或蝦皮)聞名遐邇。“浦門吹”具有水分少、含鹽量低,色鮮味美、體型大而完整,張板清而肉質厚實,存放時間長的特點。每百克含1000毫克,並富有和肝糖,既是餐用佳肴和佐料,又可作防治小兒佝僂病的藥物。蝦皮年產2000噸、產值80萬元,暢銷於大陸和香港、台灣,還遠銷於美國日本。南關於1992年6月經批准為對台貿易開放島嶼,有一批批外來商客來此洽談開發、開放事宜。南關氣候獨特,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實乃旅遊、度假、避暑、療養之地。島上有煙墩遺蹟,有縱橫交錯幾里長的舊戰壕等。島外大海汪洋,海鷗上下飛翔,巨浪洶湧呼嘯。

村民收入

架設1條4公里長的高壓線路,戶戶裝上電燈,結束了“火篾油燈照明”的歷史。自然村先後裝上自來水,解決了村民的飲水衛生問題。1987年籌集4萬多元,作為23歲以上村民的養老基金。每年撥款7000多元,作為6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困難資金,每人每月15元。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蒼南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