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衙北司

中國唐代宰相為首的政府機構稱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種機構稱為北司。朝官和宦官的鬥爭稱為南衙北司之爭

概況,相關文物介紹,

概況

南、北本是由於這些機構在宮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宰相議政的政事堂及中書、門下二省在宮城內南部,尚書省及六部、九卿、三監則在宮城之南的皇城內。宦官的機構內侍省本在宮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宮掖,常在宮城北部。南北的對稱,唐初就已出現。貞觀十五年(641),宰相房玄齡高士廉問少府少監(主管手工業的官員)竇德素:“北門(指玄武門,意指後宮)近何營繕?”唐太宗知道後,很不高興,對房玄齡等人說:“君但知南牙(衙)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君事﹗”太宗顯然指宰相為首的政府機構為南衙,而把玄武門附近的後宮叫做北門。又唐代前期把駐在玄武門附近保衛宮城北部的禁軍如羽林軍、龍武軍等叫作北衙禁軍,而把由十二衛將軍掌握以保衛宮城南部及皇城內百官衙門的禁軍(由府兵番上)叫作南衙禁軍,都是因它們所在位置而得名的。
泥頭木身宦者俑泥頭木身宦者俑
唐初內侍省機構本來並不複雜,所領六局都是為皇帝及后妃生活起居服務的。但到後來,由於皇帝寵信,宦官逐漸掌握武力,干預政事。如武則天時出現的內飛龍使,名為管理御馬,實際掌握一支武裝。唐中宗、唐玄宗以後,更以宦官監軍,或直接以宦官統領軍隊(如玄宗時的楊思勖)。玄宗晚年深居後宮,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進章奏、承宣詔命之權,太子、宰相都不敢得罪他們。安史之亂以後,由宦官充任的官職逐漸增多,如唐肅宗時出現的觀軍容使,唐代宗時出現的掌樞密,特別是唐德宗時出現的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簡稱神策中尉),控制了禁軍及朝廷機密,勢力遠在外廷朝官之上。當時,又和外廷機構相對應,設立了許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職,如宣徽使、學士使、內弓箭庫使、內莊宅使等,其衙門通稱為司,故有北司之稱。
宦官干政,自然引起朝官的不滿和士人的反對,受宦官控制的皇帝也感到威脅,因而在唐代後期曾發生過多次的南衙北司之爭,最著名的如順宗時的永貞革新(見二王八司馬)、文宗時的甘露之變。特別是唐末農民大起義以後,唐朝中央的權力機構已瀕於瓦解,而這時在中央的宦官和朝臣的鬥爭卻顯得異常突出。他們各自拉攏一部分藩鎮勢力以相對抗。如昭宗時宰相崔胤勾結朱溫,而宦官韓全誨等則拉攏韓建、李茂貞。鬥爭的結果是朱溫引兵入關,打敗李茂貞,盡誅宦官,結束了南衙北司之爭。可是勝利者並不是崔胤等人,他們後來也被朱溫誅殺,可說是南衙與北司勢力同歸於盡。

相關文物介紹

唐朝中晚期,由於皇帝年幼或昏庸,有些宦官便利用朝政的弱點,內外勾結,乘機竊取權力。
這就是1973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泥頭木身宦官俑。宦官俑頭裹幞頭,身穿團領窄袖黃綺長袍,腰系一條黑紙做的帶子。外表給人的感覺是頭重腳輕。這是作者運用誇張的手法,把這類人物醜化得歪嘴斜眼,面目可憎,表達了對宦者的憎惡。朝宦官專權局面的出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和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