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

南疆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forsythii)為鬣蜥科沙蜥屬的爬行動物。背鱗光滑,無腋斑。沿背脊中央有4~5對清蜥的深黑色小圓斑。四肢及尾背無深色橫紋,尾的腹面白色與黑環相同,尾梢黑色。

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等地,常生活於荒漠、乾旱的沙漠或戈壁灘邊緣地區以及有時在鹽鹼地或種植棉花、玉米的小塊耕地近畔,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400至3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概述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疆沙蜥
  • 拉丁學名:Phrynocephalus forsythi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有鱗目 
  • 亞目蜥蜴亞目
  • 鬣蜥科
  • 沙蜥屬
  • :南疆沙蜥
  • 分布區域:新疆
  • 命名者及年代:Anderson,1872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措施,科學研究,

形態特徵

南疆沙蜥體形較小,頭體長36~50毫米。尾長48~62毫米,頭卵圓形。長度與寬大致相等或稍長,眼間略凹,吻端圓鈍,鼻鱗2~3枚鼻間鱗1~4枚。鼻和眼部下方凹入,上領微突,頭部背面在頂眼周圍的鱗片最大,前額鱗次之。眶上鱗最小,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鱗3~4枚,上睫鱗9~10枚,前面5~6枚長而扁平。覆瓦狀排列。除中間數枚上瞼緣鱗外,其他上、下瞼緣鱗的游離緣全部尖出。下瞼鱗與下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4行。下唇鱗12~16枚,下緣鋸齒狀。下唇鱗11~14枚,上緣平齊,頰鱗大,約為下唇鱗的2倍。頦鱗至喉褶的~縱列鱗40~52枚。背面被粒鱗,雜有少數大鱗或棱鱗。腹鱗菱形,后角呈尖刺形,但無棱脊。四肢細弱,上臂及下臂背面的鱗片光滑或帶弱棱。前肢貼體前伸時第三、第四指超越吻端,指長順序4~3~2~5~1,爪尖細。大腿和脛部背面被棱鱗。四肢腹面的鱗片菱形,平滑無棱。雄蜥後肢貼體前伸可達鼓膜部,雌體只及肩部或喉褶處。第三、第四趾櫛緣發達,第三趾內側的櫛弱,尾背只有少數棱鱗,尾下的棱鱗往後棱脊逐漸增強至尾尖。背面黃褐色,洽背脊中央有4~5對深黑色小圓斑。外側腰部有一縱列暗斑,此外尚有一些模糊的褐斑及黃白色小點兒,頰部和唇上綴有暗紋或褐斑,,四肢背面無深色橫紋。胸腹部黃白色,惟雄蜥在腹部正中常有一黑色縱線。尾背有朦朧的橫斑,腹面白色,尾尖下方黑色,

棲息環境

垂直分布的海拔高度為1400 ~3100米,當分布區升高到3000米時,於腹部出現黑斑,以利吸收更多的輻射熱量。南疆少蜥是典型的荒漠動物,棲息在乾旱的沙漠或戈壁灘邊緣地帶。

生活習性

南疆沙蜥有時也去鹽鹼地或種植棉花、玉米的小塊耕地附近活動,常在駱駝蓬、棘黎、灰菜、怪柳和低矮的小灌叢下捕食昆蟲,然其活動不及葉城沙蜥敏捷。在此環境中生活的還有葉城沙蜥、蟲紋麻蜥、西域沙虎、密點麻蜥和岩蜥等,是天山山脈南部蜥蜴的優勢種之一。以螞蟻為主食,但胃內也發現有甲蟲和其他昆蟲的蛹,未見植物或種子。

分布範圍

南疆沙蜥分布在新疆天山山脈以南的廣大地區,自喀什往東沿塔里木盆地的南、北,分布在洛浦、策勒、阿克蘇、託克遜等地。國外無分布記載。

繁殖方式

南疆沙蜥跟其他沙蜥不同,是以直接產出小沙蜥的“胎生“方式繁衍後代的。這種“胎生”方式通常稱為卵胎生。繁殖期長,自5月開始交配後,至8月份尚能見到正值產仔階段的母蜥,產仔數3~4尾。曾對南疆沙蜥進行解剖時,發現有2尾雌蜥的子宮都有3尾發育成形的幼蜥。又在距離地表垂直深37厘米的洞底,捕得l尾母蜥及剛產而尚無爬動能力的4尾幼蜥,甚至腹下還留有短小的“臍帶”,體長20.0~22.5毫米,尾長24~26毫米,形體和背色均與成蜥相同。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新疆帕米爾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活著南疆沙蜥。

保護措施

南疆沙蜥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科學研究

採用微量凱氏定氮法(Micro-KJeldahl)、索氏提取法)Soxhlet Extraction)、原子吸收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對南疆沙蜥粗脂肪、粗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含量進行初步的測定和分析.結果表明,南騷沙蜥全體粗脂肪含量為28.25mg/g、粗蛋白含量為14.26mg/g,微量無素Cu、Zn、Ni、Co、Cr、例、Mn、sr、Pb及Fc鐵含量分別為7.34μg/g、72.14μg/g、 4.90μg/g、8.55μg/g、24.66μg/g、〈0.50μg/g、7.31μg/g、39.12μg/g、0.49/μg/g及 557μg/g。對醫藥開發以及藥用蜥蜴的可持續利用進一步研究具有重點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