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醒獅的歷史、文化與技藝》是202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醒獅的歷史、文化與技藝
- 作者:謝中元
-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月1日
- 頁數:258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9451097
《南海醒獅的歷史、文化與技藝》是202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南海醒獅的歷史、文化與技藝》是202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南獅,又稱醒獅,發源於廣東南海並傳承至今,主要集聚於粵、桂、港、澳、台及東南亞一帶,在歐美華人社區亦有一定分布。其外究形體規範,內求精神傳意,世...
歷史淵源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後流傳到廣州和遂溪。明清時期,遂溪醒獅開始表演。明末清初,兩廣地區就盛行春節醒獅民俗。遲至清乾隆年間,佛山已流行醒獅。清末民國時期,...
第一章 舞動南粵——廣東醒獅的尋根溯源 緣起:異域獅舞本土演化 傳播:傳人民間紮根南海 更名:擊鼓振奮醒國醒魂 第二章 自成一格——廣東醒獅的技藝特徵 特徵:風承中原俗融嶺南 表演:高攀低戲采青獅劇 造型:獅形多樣各有意蘊 第三章 生生不已——廣東醒獅的傳承發展 保育:輝煌迭現傳人輩出 破壁:跨界...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簡介 “中國醒獅之鄉”——...
龍門縣龍華鎮龍石頭醒獅由古時的南海郡、番禺郡(即珠三角地區)流傳而來,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因其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所以在當地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時,必有醒獅助興,歷代相傳。歷史淵源 在清初時期龍華龍石頭醒獅的獅頭是用木頭做成的,每年正月初一是龍華龍石頭傳統的出獅日子。出獅前獅隊先在祠堂...
民間扎獅從簡單的平面式畫像到立體型彩繪,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演化歷史。先由制獅藝人按構思好的不同規格的獅頭藝術造型、類別擬出草圖,用精選加工過的竹片篾條、藤絲、鐵線、麻繩等按框架紮好後,用紗紙、綢布進行多層次糊粘,壓面造型,且必須及時曬乾。若遇到陰雨或潮濕天氣還用炭爐慢火烘烤。獅頭寫畫的圖案、...
一個醒獅頭的製作周期約為十天。歷史起源 東莞何時流行獅舞,史志沒有明確記載。但從文物角度看,宋代盛擺石獅。東莞市博物館保存宋代上清觀紅砂岩石刻獅子,就是明證。東莞氏族多是宋代從中原南遷下來,將當時中原廣泛流傳民間的獅舞隨之帶來並廣泛流行。每年春節,城鄉各地,敲鑼打鼓舞醒獅。發展歷程 東莞獅頭的製作...
200多年來,凡逢年過節、喜紅慶典,都用醒獅助興,祈求平安吉祥,醒獅表演成為當地乃至湛江市民眾喜聞樂見的一項活動。近年來,遂溪縣因勢利導,加強組織、積極扶持,全縣民間醒獅表演活動空前活躍。歷史起源 該縣先後6次舉行規模大、檔次高的歌舞醒獅表演活動,並多次組織醒獅團參加市、省以至國際性的民間醒獅表演賽...
2021年8月,湛江市委書記劉紅兵蒞臨醒獅文化非遺傳承人許海龍的傳承基地螺崗小鎮騰藝龍獅客棧,對遂溪醒獅非遺項目的傳承情況進行了調研和指導。2022年1月,許海龍參加湛江市第十九國小隆重舉行“非遺進校園示範項目”授牌儀式。2022年2月,陪同曾進澤市長一行人參觀作坊內的遂溪醒獅工藝品展覽館,介紹了遂溪醒獅文化的發展...
松崗歷史源遠流長,是嶺南文化名鎮之一。因松崗地處珠三角地帶,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當地民眾在節假日慶典上,用木布或紙紮成獅子,敲鑼打鼓,翩翩起舞,慶祝豐收,表達喜悅,於是舞獅便作為一種喜慶和祈福活動,興盛起來。“七星醒獅”在清朝以後才命名,七星醒獅的民俗習慣有點眼、采青、拜祠堂;玩法有蜈蚣、螃蟹、...
《東莞除夕“賣懶”習俗》一文,透過“賣懶”現象,看到了它與歷史上賣冷習俗的聯繫,及其對火、對生命、對春天的崇敬和嚮往;又如《佛山醒獅》一文,對醒獅的起源提出了新說,認為,嶺南盛行的迎神賽會是佛山醒獅源遠流長的深厚文化土壤;是明代社會和佛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具體興起於明前期的正統年間,...
《中國佛山功夫文化》是2020年廣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佛山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中國佛山功夫文化(漢英對照)/佛山歷史文化叢書》介紹了佛山武術發展的歷史根源,集中反映各個拳種的歷史脈絡、傳承譜系、技藝風格、主要套路、傳承現狀,探討了佛山武術與醒獅、粵劇、中醫等文化的相互關係和影響。圖書目錄...
南獅,又稱“醒獅”。它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後,隨中原移民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起,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今佛山市)。2006年,醒獅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沿革 起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舞獅歷史久遠,《漢書·禮樂志》中記載的“象人”便是...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獅舞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流傳於廣東、廣西及東南亞各國華僑中間;在廣東境內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廣州等縣市。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文化活動。表演時,鑼鼓擂響,...
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構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
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 [62]。相關史料記載,廣東南海是南獅最早最正宗的發源地。明代初期,南海便有專門製作舞獅和鑼、鼓、鈸的能工巧匠。附近墟集、村落、逢年過節或遇到重大喜慶必定出動舞獅助興,成為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四鄉和相鄰郡縣多有到佛山採購獅子和鑼鼓,這使南海的舞獅...
歷史文化 文車村,舊稱“麻車”,遂溪縣遂城鎮東南13公里處。聚落沿烏蛇嶺西北申延,呈線形分布,地形複雜。是一個大村。文車村全村皆姓楊。自古習武成風,威名遠播,文車醒獅團尤為出名,已有百年歷史,享有“醒獅之鄉”的美譽。抗法歷史 1898年,法國殖民軍未經清政府同意租借廣州灣為躉煤之所,於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