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民俗與技藝》是201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個案,予以追根溯源,質疑問難。該書對那些有較廣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脈絡,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嶺南民俗與技藝
- 作者:蔣明智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134413
《嶺南民俗與技藝》是201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個案,予以追根溯源,質疑問難。該書對那些有較廣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脈絡,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嶺南民俗與技藝》是2019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選取較有代表性的民俗個案,予以追根溯源,質疑問難。該書對那些有較廣地域共享的民俗文化,能悉心辨其源流,理其脈絡,正本清源,還其本來面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內...
甘坑涼帽的圖案花紋編織、師徒傳承口訣以及涼帽“穗帶”佩帶的識別等風俗,都具有文化價值。特別是涼帽戴在女性頭上,體現女性美感和韻味,也富有審美價值。2013年,客家涼帽製作技藝被列入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淵源 客家...
在嶺南,飄色起源於明末清初,屬於社火表演藝術形式之一,依然是珠三角地區的重要藝術形式,是廣府民俗藝術之一。沙灣飄色起源於明代中葉至晚明時期,由沙灣北帝誕迎神賽會娛神節目發展而來。清中葉至民國初年達到全盛,改革開放後復興,內容...
2011年11月,花都區灰塑文化產業研究院成立,建立了灰塑產品生產基地,並與美術院校合作,建立灰塑培訓中心,保護傳承灰塑技藝。2012年,廣州民俗博物館出資2萬元,邀請邵成村對灰塑進行局部修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灰塑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周陂花麥糍製作技藝作為韶關市“非遺”民間傳統技藝之一,項目在傳統客家民俗中,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史傳技藝源於中原南遷客居嶺南地方客家人保留傳統民俗與“麵食”習俗,以“糯稻”替代“麥面”,食品糍粑技藝由此而生,並成為客家人...
嶺南木偶表演藝術與嶺南地區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戲曲緊密聯繫,特顯其含蓄細膩,剛而感其鋒,柔兒迷其韻的嶺南派木偶藝術特色而成為獨特的嶺南文化的一部分,而享譽世界各國。廣東省木偶劇團製作的木偶成為各級政府作為禮品饋贈外國賓客...
仁化艾糍製作技藝作為韶關市“非遺”民間傳統技藝之一,項目是傳統客家民俗之一而具有悠久的傳承歷史,史傳技藝源於中原南遷客居嶺南地方客家人保留傳統民俗與“麵食”習俗,以“糯稻”替代“麥面”,食品糍粑技藝由此而生,並成為客家人祭祖...
嶺南文化節是在廣州民俗文化節暨“波羅誕”千年廟會的基礎上嶺南地區民俗活動的集中展現和濃縮。此次活動以“歡樂嶺南、幸福廣東”為主題、“祈福”為主線,是一次嶺南民俗文化的大薈萃。在民俗展演項目中,涵蓋了廣府、客家、潮汕、雷州等...
廣式家具製作流程複雜,雕刻、鑲嵌、刨木、做坯料等重要工序都較難掌握,它的造型大氣、製作精細,具有濃郁的嶺南風情,現分布於廣州市內各區及周邊地區,尤多集中於荔灣區的上下九路、西關、新勝街一帶。2007年,廣式家具製作技藝經...
廣東木偶戲表演藝術與嶺南地區民風民俗、宗教信仰、地方戲曲發展緊密聯繫,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狀況 在經濟大潮衝擊下,青年人的文化娛樂取向呈現多元化,廣東木偶戲面臨觀眾群體縮窄的頹勢,加之青年一代大都不願意繼承衣缽,木偶...
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明代時,醒獅在廣東出現,起源於南海縣,後流傳到廣州和遂溪。明清時期,遂溪醒獅開始表演。明末清初,兩廣地區就盛行春節醒獅民俗。遲至清乾隆年間,佛山已流行醒獅。清末民國...
嶺南民俗學者葉春生在其所著的《廣府民俗》中提到兩種說法:“龍舟,或稱龍舟說唱,也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是粵劇、粵曲常用的曲牌。它比木魚稍晚問世,其產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清乾隆年間,由一個順德縣的破落大戶子弟首創;...
《嶺南錦繡》是陳少芳設計了四十年、研繡了十多年創作出來的巨幅刺繡長卷,這幅13.8米長的花鳥長卷,繪繡出春夏秋冬百花爭艷百鳥和鳴的嶺南景色,包含了廣繡大部分的傳統技法與“陳氏廣繡”的創新技藝。1999年4月,著名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
因此,歷史、經濟、文化與藝術的原因使得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成為中國江南木版年畫的中心,創造了與同時代開封朱仙鎮和其他地方木版年畫明顯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技藝。南方木版年畫 廣東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華南地區歷來...
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創作意識的物化,由於創作的出發點與觀念意識相通,它真情地保留著從先民那裡傳承下來的嶺南民俗文化元氣,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品,人們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年畫不僅是年節和民俗活動一種五彩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