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1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仍在進行,南海公司(The South Sea Company)在當時的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 支持下成立,得以壟斷經營英國對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島地區的奴隸貿易和捕魚業務,作為交換,南海公司需承擔約1000萬英鎊的國債。在1710年,英國軍費開支幾乎占據國家稅收9%,英國政府只能貸款,南海公司實際上是用貿易壟斷特權來吸引投資者的一家金融機構,幫助英國政府分擔債務。
但是由於1713年英西之間簽訂的《烏特勒支條約》限制了南海公司的貿易權利(例如30年內每年只允許運送4800名黑人到指定地點,船隻28.75%的利潤歸西班牙國王所有等),南海公司貿易業務慘澹,它甚至直到1717年才第一次派船進行遠航貿易,而且到了1718年貿易又因英國、西班牙關係破裂而中斷。
受連年戰爭影響,到了1719年12月,英國政府長期債務已達約4990萬英鎊。儘管貿易業務不順,但南海公司提出願意承擔將近一半的國家債務,該公司在1720年1月21日向下議院提出這份“南海計畫”,並在之後以更誘人的條件打敗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最終轉換方案是南海公司承擔將近3160萬英鎊的國債(可贖回政府債券及定期債券),並以南海公司股票作交換,而按規定政府最多還可以額外獲得760萬英鎊,並且在1727年之後債務利息可以從5%下調至4%。
與政府密切的關係使南海公司的股價受到瘋狂追捧,從1720年初的128英鎊飆升至7月的每股近1000英鎊。英國許多像“頭髮貿易公司”這樣的“泡沫公司”紛紛效仿南海公司發行股票,進行投機活動。南海公司為維持自己壟斷地位,促使議會通過制定《泡沫法令》(the Bubble Act),結果泡沫破裂,南海公司暴跌至1720年12月的124英鎊,絕大多數投資者血本無歸。“泡沫經濟”一詞便是來源於此。
南海公司企圖利用轉換方案換取巨額現金的計畫告吹,隨後該公司被查出存在嚴重詐欺、貪污、賄賂活動,公司董事財產被充公,總價值約165萬英鎊,但還遠遠不夠。投票通過股債轉換方案的英國議會也難辭其咎,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721年8月採取補救措施:免除南海公司需要額外支付給政府的700萬英鎊,令英格蘭銀行同意再接收400萬英鎊南海公司股票,5%的利息仍由政府支出……
如此一來,南海公司的債務被縮減到800萬英鎊,其餘債務由英國政府償還。據現在英格蘭銀行的數據,1722年英國政府遺留的債務本金約有400萬英鎊,債主則是損失慘重的股民。一種債務自誕生之日起,可能會被再融資多次,債券償還利息會被購買、出售、傳遞好幾代人,再由於300年來複雜的債務再融資過程——例如1853年時任財政大臣威廉·格萊德斯通(William Gladstone)就曾經再融資過1720年崩潰的南海公司股票,這一部分債務一直沒能被還清,債務利息也無法明確。
只有當政府決定要償還清債務時,債務利息才會被明確,由於2014年創紀錄的低利率,英國政府可以以1.5%甚至更少的利息借債,才決定償還歷史債務。這么做也是儘可能地節省納稅人的錢(因為無論如何納稅人都得掏錢還歷史債務)。
根據英國財政部,英國政府還打算償還其他許多歷史債務,例如對廢奴的補償債券。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廢除奴隸販賣法案(Slave Trade Act),將大英帝國境內的販奴行為定為非法;1833年,議會通過廢奴法案(Slavery Abolition Act),將英國殖民地的奴隸制定為非法。1834年8月1日,大英帝國所有奴隸全部解放,但仍然要為前主人工作到1838年。
針對奴隸制的廢除給經營者帶來的損失,英國經濟部門對西印度公司進行財產評定,西印度公司每年從蔗糖、朗姆酒和咖啡獲得利潤達150萬英鎊,政府官員建議給西印度公司10年的債券1500萬英鎊,相當於英屬西印度幾十萬名奴隸12年購買自由的工資,並且該債券利率由議會決定。最終在西印度公司的極力索要下,1500萬英鎊債券被改為2000萬英鎊而通過,這種債券可贖回、無限期,種植園主的經濟損失將由奴隸的義務勞動和國家財政來承擔。如今英國政府正準備還清這筆債券。
英國政府除了準備償還“南海泡沫”、“廢奴賠償”等事件的歷史債務之外,還打算償還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所有債務,這也是67年來的首次。BBC的報導數據顯示,一戰大約花了英國32.5億英鎊,其中21.1億為貸款。1917年,英國政府發放國家戰爭債券(the national war bonds),利率高達5%,再加上愛國宣傳廣告鋪天蓋地——“你如果不能戰鬥,你可以投資你的所有來幫助你的國家……和軍人不同,投資是沒有風險的”,約300萬英國人購買了戰爭債券。
1927年,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 將這些國債又以4%的利息再融資打包成了合併貸款或稱為統一債券(4% Consolidated Loans or 4% Consuls),如今估值2.184億英鎊。大約有11200名當年投資者持有這些4%利息戰爭債券,其中92%金額都小於1萬英鎊。
1932年,由於面臨大衰退的金融風險,時任財政大臣內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又一次利用愛國宣傳將一部分4%利息國家債券轉變為永久債券(perpetual bonds),利息被縮減到3.5%,這意味著借債人(政府)無需償還本金,只要他一直償還利息。這種3.5%利息債券如今估值19.386億英鎊,依然有12萬持有者,其中38000人持有的本金都小於100英鎊。
英國財政部估計,它在5%與3.5%兩種主要戰爭債務上已經總共償還了55億英鎊利息。英國政府表示,2015年3月前他們將基本還清以上幾種債務。現任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無不自豪地認為,“對英國來說,這是個值得驕傲的時刻,我們終於可以償還英國為打一戰而招來的債務,這也表明了我們的財政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