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

南海泡沫(South sea bubble)是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海泡沫
  • 外文名:South sea bubble
背景,介紹,原因,相關事件,評價,

背景

1689年到1714年之間,英國政府因為打仗欠了1000萬英鎊的債務,英國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發行股票,換成鈔票。南海公司執行長羅約翰(John Lewis)使股價拉高,投資人見有利可圖,就爭相搶購。

介紹

“南海泡沫”發生於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長期的經濟繁榮使得英國私人資本不斷集聚,社會儲蓄不斷膨脹,投資機會卻相應不足,大量暫時閒置的資金迫切尋找出路,而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是一種特權。在這種情形下,一家名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於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為了支持英國政府債信的恢復(當時英國為與法國爭奪歐洲霸主發行了巨額國債),認購了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該公司經營的酒、醋、菸草等商品實行了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其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當時,人人都知道秘魯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著巨大的金銀礦藏,只要能把英格蘭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數以萬計的“金磚銀塊”就會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央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同年年底,南美貿易障礙掃除,加上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帶動股價上升。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人們完全喪失了理智,他們不在乎這些公司的經營範圍、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只相信發起人說他們的公司如何能獲取巨大利潤,人們惟恐錯過大撈一把的機會。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大科學家牛頓在事後不得不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的運行軌跡,卻難以預料到人們如此瘋狂”。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身上。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1720年底,政府對南海公司的資產進行清理,發現其實際資本已所剩無幾,那些高價買進南海股票的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許多財主、富商損失慘重,有的竟一貧如洗。此後較長一段時間,民眾對於新興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也心存疑慮。歷經一個世紀之後,英國股票市場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陰影。“南海氣泡”告訴人們:金融市場是非均衡性的市場,只要有足夠多的資金,可以把任何資產炒出天價,導致泡沫急劇膨脹。正如凱恩斯所說,股票市場是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人們根據其他人的評判來評判參賽的姑娘。毫無疑問,這個時候政府的監管是不可或缺的!

原因

1720年,“泡沫法案”的通過,拉下了南海泡沫事件的帷幕,英國為何在股份公司的發展道路上陷入迷途?
原因之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實。
股份公司作為公眾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與公眾進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股票價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實信息的基礎上的。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虛假,故意誇大公司的業績或者經營狀況,就會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股票價格發生異常波動,以致不能真實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為了達到圈錢的目的,故意編制公司的虛假信息,給投資者描繪了一幅金燦燦的通往“黃金寶殿”之圖,其實這幅承載著投資者狂熱希翼的致富之圖,不過如水中月、鏡中花般虛無縹緲,最終只能因公司經營的真相被揭穿而成為南柯一夢。
原因之二:英國政府的態度不理智。
雖然證券市場自身對股票價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調節能力,但政府的監管依然不可少。英國政府在對待南海泡沫事件的態度上並不理智,從事件發生前“過度放縱”到事件發生後“一下管死”,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前,英國政府過度地縱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為日後高額發行股票的圈錢活動創造了“信譽”,也給公眾投資者造成了南海公司是政府“寵兒” 的印象,但是,英國政府並沒有盡到這樣的監管職責,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對外吹噓,吊足了投資者的胃口。而且,當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價發行股票時,英國政府並沒有根據南海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及時地予以制止,反而,讓人瞠目的是議會的議員甚至連國王都爭相購買了南海的股票,以致當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現在短短十個月時間由100多英鎊暴漲到1000英鎊又狂跌到100多英鎊的動盪局面時,英國政府束手無策,只得通過“泡沫法案”對股份公司進行強行壓制。
南海泡沫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通過了“泡沫法案”,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現,但卻對股份公司實行封殺,嚴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發展,此其二。泡沫法案規定任何未經合法授權而組建的公司,及擅自發行股票均屬非法,股份公司一般不具有法人資格;嚴懲非法的證券交易,從而保護股東及社會利益。但實際通過的法案卻故意使法人形式難以採用,從而走上了另一極端。該法案一直持續到1825年,在一百年的時間裡,公眾對股份公司聞之色變,對股票交易避而遠之,“泡沫法案”對英國股份公司發展的消極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原因之三:公眾對股票投資的極端不理性。
在對巨大財富的憧憬中,公眾的理性防線徹底崩潰,完全任由股份公司發布的訊息牽引,迷失了方向。當公眾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別股份公司的經營範圍,只為股價的一時上漲而買入股票時,他們的投資行為已經演變為一種投機性行為,無論股票的價格多高,無論它是否已經偏離了公司的基本價值,只要相信它還會繼續漲下去,公眾就會不顧一切地買進。在這種瘋狂賺錢欲望的支配下,公眾已經談不上對股市基本行情的認識,已經不能客觀預期投資所帶來的後果。他們的行為只會使股價越來越高,泡沫越來越大,等待他們的也只能是五彩的、非理性泡沫的破滅。
在這場喧鬧的泡沫事件中,南海公司、英國政府、社會公眾都是利益受損者,但他們同時也都是使泡沫越吹越大的主體,都難脫其咎。無論“南海泡沫”的“真兇” 是誰,英國股份公司的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阻礙,這一段“迷途史”都是公司歷史上的遺憾。

相關事件

1720年5月,英國股市的南海風潮中,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也買入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在早期的上漲階段他及時賣掉了股票,獲利5000英鎊。後來他又重新買入,最後虧損了20000英鎊。牛頓嘆說: “我能算準天體的運行,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日後泡沫經濟的語源即是出自於此。
南海泡沫、鬱金香泡沫與1929年美國股票危機被稱為“三大著名投機風潮”。

評價

終於,腐敗像洶湧的洪水
淹沒一切;貪婪徐徐捲來,
像陰霾的霧靄瀰漫,遮蔽日光。
政客和民族鬥士紛紛沉溺於股市,
貴族夫人和僕役領班一樣分得紅利,
法官當上了掮客,主教啃食起庶民,
君主為了幾個便士玩弄手中的紙牌;
不列顛帝國陷入錢幣的污穢之中。
這是大詩人蒲柏譏諷、批判將整個英國捲入其中的“南海泡沫”的詩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