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前哨鋼八連

南海前哨鋼八連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東省珠海警備區某部守備第8連的榮譽稱號。該連1942年組建於山東省牟平縣(今煙臺市牟平區),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英勇善戰,屢立戰功,曾獲南下鞏固模範連稱號。1949年5月,隨部隊參加渡江戰役,解放武漢後留駐漢口執行警衛任務。在新的環境中,全連官兵保持和發揚人民軍隊嚴守紀律的優良傳統,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受到當地人民政府和民眾的高度讚揚。

1952年9月,海防八連官兵進駐大橫琴島,當時,面對敵特糖衣炮彈的拉攏腐蝕,全連官兵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保持了人民軍隊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政治本色,成為禦敵防腐的鋼鐵堡壘。1964年,該連被國防部授予“南海前哨鋼八連”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橫琴島地處珠江口,坑道自己挖、道路自己鋪,拒腐防變”鑄就鋼鐵長城,十多元欠賬記入連隊史冊,

橫琴島地處珠江口

橫琴島地處珠江口西側,東南是大西水道,遙對萬山群島,與澳門特別行政區一水之隔,最近距離不足300米。是扼守珠江口外側的重要軍事要衝。
1952年9月,海防八連官兵進駐大橫琴島,當時,面對敵特糖衣炮彈的拉攏腐蝕,全連官兵立場堅定,愛憎分明,保持了人民軍隊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的政治本色,成為禦敵防腐的鋼鐵堡壘。1964年,該連被國防部授予“南海前哨鋼八連”榮譽稱號。
守望橫琴島半個多世紀,海防八連先後榮立三等功4次,二等功2次,一等功2次,10多次被上級評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先進黨支部和全國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單位,連續10年參加海上實彈考核獲第一,湧現上百名訓練尖子和優秀“四會”教練員。
“南海前哨鋼八連”命名50周年前夕,羊城晚報記者走近這支英雄連隊。

坑道自己挖、道路自己鋪

得益於橫琴島大開發,一道橫琴大橋使我們到訪鋼八連駐地極為方便。但老戰士們告訴記者,以前可不是這樣,部隊的補給還得靠運輸船每月運送。“那時候出入營區騎腳踏車都不行,一進一出要翻。”
該連1952年進駐橫琴,這裡與澳門僅數百米之遙,當時,橫琴島為軍事禁區,一般人不能輕易上島。海防八連由於所處位置特殊,戰備絲毫不能鬆懈。他們站崗放哨觀察澳門海域情況,防止敵特潛入橫琴島。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沒有營房,戰士們搭草棚、住山洞;糧食和蔬菜供應不上,官兵們吃醬油泡姜,還得上山挖野菜,下海撈海草。
建設海島是海島守備部隊的基本任務之一。南方炎熱多雨潮濕,海島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施工工具匱乏,以及採購不便等都給建設帶來難以想像的困難。連隊官兵構築工事,水泥和鋼筋都要從碼頭一根根一袋袋扛到工地上去。該連先後自製了大批土筐、扁擔、鋤頭,用這些簡陋工具採石13萬立方米,修築坑道數百米、鋪設土質公路3800米。1957年,他們硬是在島上挖出數條坑道,可供火炮機動轉移。
以前,島上亂石叢生,一片荒蕪,寸草難生,缺乏灌溉用水,種植條件差。1957年8月,連隊在距駐地10多里外的山坡上,開出了113塊地,種上蔬菜。在山下的灘涂圍造10多畝水田種水稻,小島面貌從此發生了根本改觀。
早期,部隊駐地沒有電,晚上戰士們就點煤油燈和蠟燭讀書看報,只有連長和指導員才能配備一個馬燈,方便晚上查哨。後來,部隊用電全都依靠一台老式發電機,晚上7點發電,9點半就要熄燈睡覺。由於發電機性能不穩定,日光燈和電視都派不上用場。離營房一公里遠的坑道過去一直不通電,從坑口到各炮陣地,必須穿過200多米的坑道。夜晚,官兵們練就了在黑暗中穿越坑道的看家本領。2007年上半年,駐地供電所無償為連隊拉通了從營區到坑道的電纜,坑道這才裝上了電燈。

拒腐防變”鑄就鋼鐵長城

“到了晚上,我們這邊煤油燈,澳門那邊是霓虹燈。相距幾百米,幹部戰士們看在眼裡,裝在心裡。”老指導員羅茂坤說,當時對戰士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很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一代官兵艱難困苦壓不倒、金錢女色迷不倒、敵特破壞搗亂攻不進,表現出了革命軍人的鋼鐵意志。
當歷史榮譽傳到八連新一代人手中時,珠海已成為首批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外部世界的變化對軍營衝擊同樣是巨大的。“堅如磐石”的哨位變成了開放口岸,昔日的“假想敵”成了投資者,工廠一直開到了連隊營區邊。有一年春節,一位澳門投資商要回家過年,便和地方政府領導一起找到八連黨支部,希望該連能在節假期間幫他照看工廠,並拿出一萬元澳幣作為“獎金”。最後,連隊婉拒了獎金,同時將部隊巡邏線路延長以涵蓋工廠,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
改革開放初期,橫琴島變成“垂手拾金”的“黃金地帶”,連隊駐紮的小島是走私偷渡的重要通道之一。面對誘惑,連隊官兵一如既往地用艱苦奮鬥精神滋養靈魂,築起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鋼鐵防線。曾經有一位走私分子找到該連第十任連長,希望用部隊的運輸船將十多台彩電運出橫琴,按每台彩電2000元支付運費,還額外送一台彩電。這位連長堅決拒絕了。

十多元欠賬記入連隊史冊

在八連的史冊里記載了一件小事:“2002年9月30日,司務長閔亮為連隊購物時欠了民眾11.6元,全連官兵應引以為戒,不準賒賬欠賬,不得侵占民眾一針一線。”那天,閔亮帶著一名炊事班戰士到市場為連隊購物,返回時記起指導員交代要買幾斤劍蘭乾菜給戰士們煲湯。他趕回市場,在一位大嫂的乾貨攤上挑了幾斤劍蘭乾,算完賬,一摸口袋,還差11.6元。買吧,錢不夠;不買吧,來回二十多里地,不僅麻煩,還交不了差。左右為難之際,大嫂開了口:“先拿東西,以後給錢也行,我信你們。”閔亮猶豫了一下,寫了一張欠條,拿著東西走了。
第二天,閔亮趕回市場還錢,卻怎么也找不到那位大嫂。一打聽,才知道她家有事回了北方老家。此後,官兵們每次到市場,都要找一找這位大嫂,但錢始終沒還上。這筆欠款因此進了連史,提醒官兵“不做過頭事,不占民眾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