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古船
對“南海Ⅰ號”出水的眾多生活物品類文物,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黃景略曾給予高度評價:“出海遠航的船是一個單一性社會,人們會把那個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帶上船。這種高度濃縮過的歷史標本將使我們洞察當時的貿易方式和生活方式,並且提供地面上無從捕捉的考古佐證。”
“南海Ⅰ號”文物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全部重見天日?對此,陳芝岳表示無法給出具體時限,“專家們已算過船上文物有6萬到8萬件,這些文物要一一清理保護,所需時間是個未知數,可能十幾年,幾十年,說不定百年都挖掘不完。”
“水晶宮”可覽古船真容
“南海Ⅰ號就要出水了,但博物館的手腳架到現在還沒撤,古船入館的時間能準時嗎?”昨天很多記者都表示了這個擔心。不過陳芝岳拍著胸膛、信心十足地說,博物館分很多部分,其中古船的安身地——“水晶宮”已具備古船入駐的一切條件。
據介紹,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於陽江“十里銀灘”,是建國以來廣東省在廣州地區以外投資最大的文化項目,總投資1.6億元,占地13萬平方米,博物館藏品規模確定為3萬件。它主要由“一館兩中心”(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學”研究中心和研發中心)構成,設有陳列館、水晶宮、藏品倉庫等設施。
按照規劃,博物館的總體布局由北向南展開,並以“水晶宮”引出的中軸線作為貫穿基地南北的結構主軸。據悉,“水晶宮”是一個巨型玻璃缸,其水質、溫度及其他環境都與沉船所在的海底完全一樣。“南海Ⅰ號”沉船打撈出水後,將從海底平移到玻璃缸里,供人們觀賞。通過“水晶宮”的透明牆壁,還可以看見水下考古工作者潛水發掘打撈文物示範表演。這種保護和陳列方式,在世界範圍的同類主題博物館中是前所未有的。
花費7000多萬元整體打撈出來後,“南海Ⅰ號”將被移入“水晶宮”博物館內進行“復原保護”。“屆時遊客在‘水晶宮’里參觀‘南海1號’,不但可以通過地下一層的水下觀光廊(‘水晶宮’兩側通道)環繞參觀,還可進行全景觀察,經過電腦對軌道的設定,進行三維參觀。也可站在‘水晶宮’的樓面參觀,樓面距沉船最高23.6米,站在樓面上可覽沉船全貌……”
“南海Ⅰ號”或後年申遺
昨日,陽江市副市長陳芝岳透露,廣東省計畫於2009年,將“南海Ⅰ號”和省內其他“海上絲綢之路”的遺址和文物,一起捆綁起來打包“申遺”,目前申遺前期準備工作已啟動。
記者了解到,今年國家文物局已經初定,中國將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義大利等“絲綢之路”沿線10個國家,共同將“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目前初定的48處“絲綢之路”遺址中,並不包括草原、海上部分,因此“南海Ⅰ號”等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遺蹟暫未列入,但稍後將可能以“絲綢之路”拓展項目的形式進行申報。
據悉,因為2005年國家文物局曾宣布,爭取5年內,將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及相關文化遺存“捆綁”申報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所以陽江市政府初步決定,要趕在2010年前提出“南海Ⅰ號”的申遺,這意味著申報很有可能就選在2009年。
16年炸彈謊言守護沉船秘密
昨日“南海Ⅰ號”兩度試浮出水面,神秘面紗即將全面揭開。而對於守護了“南海Ⅰ號”二十年的陽江邊防官兵,對此卻沒有絲毫如釋重負的感覺,“國寶一分鐘呆在海底,我們就還要守護一分鐘”。據陽江邊防支隊參謀長黃曉宏介紹,目前共有140餘名邊防官兵為“南海Ⅰ號”保駕護航。3艘巡邏艇加上一艘高速摩托快艇,另有6艘應急快艇,全網路的雷達覆蓋和每天兩次的不固定巡邏,24小時不間斷的安全巡保……
艇長馮振宏每天駕駛“大飛”帶領隊員要往返打撈現場警戒兩次,每次都在兩小時以上,據保守估計,光每次燃油費就要3000多元,而這些都沒有計入打撈成本。
參謀長黃曉宏告訴記者,為了保衛“南海Ⅰ號”,“南海一號”出水後,戰士們仍將繼續待命狀態,至少要維持到“南海一號”成功入住“水晶宮”,之後還將繼續保持警戒3個月以上。
據介紹,從1987年夏天“南海Ⅰ號”被發現起,直至2003年國家有關部門正式對外宣布其考古文化價值,這16年間陽江邊防支隊都一面保守這個天大的秘密,一面默默守護著“南海Ⅰ號”。為了勸說不知情的漁民離開“南海Ⅰ號”控制海域,防止拖網、拋錨對沉船造成損害,每當漁船經過距東平漁港約20海里的一片海域時,邊防的巡邏艇都會趕過來要他們撤離,說這裡有“二戰遺留下來的炸彈”,嚇得漁民們落荒而逃,更敬而遠之。在那16年裡,官兵們不斷重複這個“經典”的理由,這個“炸彈”謊言直到2003年“南海Ⅰ號”的打撈計畫逐漸公之於世才告終止。
■沉船價值
是“水上兵馬俑”?價值3000億美元?
專家:“南海Ⅰ號”難比兵馬俑
自從“南海1號”打撈開始後,有關古船財富的傳言和猜測就眾說紛紜,有人形容“南海Ⅰ號”是“水上兵馬俑”;有人說船上的一件文物,拿到歐洲市場試拍,高達數百萬美元;還有稱“南海Ⅰ號”的寶物價值3000億美元。不過昨日將參加打撈儀式的專家們則一再否定,“南海Ⅰ號”不能用錢來衡量,也無法跟兵馬俑相提並論。
船體本身價值連城
專家們稱,“南海Ⅰ號”的考古價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價值不能簡單用金錢來衡量。“‘南海Ⅰ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對研究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等都提供了典型標本。其搭載的文物也有可能解開‘海上絲綢之路’的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價值遠遠高於經濟價值。”專家們認為,“南海Ⅰ號”本身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其價值甚至超過船上的貨物,因為它給中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以及木質長久保存的研究提供了實物標本。
不要隨便炒作比喻
在“南海Ⅰ號”發現之初,有媒體曾借用部分專家的話,稱其文物考古價值堪比秦始皇兵馬俑。昨天下午,諸多考古專家再次駁斥了這一高估“南海Ⅰ號”價值的說法。
“說‘南海Ⅰ號’堪比秦始皇兵馬俑,我認為是高估太多了。”專家們覺得“南海Ⅰ號”無論是市場價值還是文物價值都是相當高的,但還不能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所以說“南海Ⅰ號”文物及考古價值可媲美秦兵馬俑的說法並不恰當。“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兩者在考古價值上各有千秋,拿它們作比較不科學也不恰當。”專家們希望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媒體都要謹慎對待“南海Ⅰ號”的考古價值,而不要隨便冠以帶有炒作意味的比喻。
■沉船揭秘
1. 船主的身份是什麼
南海Ⅰ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都沒有生鏽,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粗大,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有四兩重等,由此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黃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專家還猜測,這些粗大的金手鐲、金腰帶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會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這個人會不會是一名身材魁梧、體型巨大的富商?
2. 船上人員是否逃生
從近年對南海Ⅰ號文物的試探性打撈結果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人員是否已逃生?
有專家推測,由於南海Ⅰ號上已經出水的腰帶、戒指、手鐲等金器多為飾品,且數量少,應該不會是遠洋貨物,極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這樣的推斷,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時逃離,應該不會將隨身所戴的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全部拋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與南海Ⅰ號一起葬身大海。
3. 當時船上生活如何
考古人員曾從凝結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較為完整的漆盒,漆盒飾紋華麗,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擁有精緻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樸實。專家認為,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號上的船員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於盛酒。如果屬實,宋代文獻中記載的,遠洋途中船員飲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號上得到證實。
4. 沉船是否超載?
歐洲有兩條著名的軍艦,一條是瑞典的“瓦沙”號,另一條是英國的“瑪麗·羅斯號”,他們都是因為加裝了大炮造成船身載重量過大而沉沒的。那么“南海Ⅰ號”是否也因為超載而沉船呢?
5. 南海Ⅰ號始發地為何處?
南海Ⅰ號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還有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位於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運貨可能性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記載,在宋代廣東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發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綜合分析,南海Ⅰ號發自廣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區。
6. 生活艙濃縮中國海洋時代?
南海Ⅰ號的文物價值,已經有人估計可能會超過千億美金。
南宋的疆域狹小,但是南宋卻是中國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為國家財富積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貿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稱為古代中國的海洋時代。古船生活艙可以說是濃縮了整個時代背景,包含的歷史信息可能超乎人們的想像。
7。木質船為何長年不腐?
“南海Ⅰ號”位於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比較堅硬。
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中,還發現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塊。魏峻說,這些木塊的材質有一部分是馬尾松木。馬尾松多見於南中國地區,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因此,“南海Ⅰ號”的出生地極有可能是南中國。
為何“南海Ⅰ號”能夠長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號”水環境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徐教授介紹說,“南海Ⅰ號”在浸泡800多年後仍保存完好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號”所沉沒的水下環境氧濃度低,可以推測,船在沉沒後的短時間內周圍很快附著了大量淤泥,從而使船體與外界隔絕,避免了氧化破壞。對沉船周圍淤泥的研究發現,淤泥內有很多生物,但沒有存活的,這說明船體周圍是一個厭氧狀況非常好的環境。二是“南海Ⅰ號”所使用的材質是松木。根據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較好的造船材料。
大事紀
●1987年8月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地在珠江口以西、距廣東省陽江市東平港以南約20海里處發現一艘宋代商船,打撈出200多件珍貴瓷器。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命名為“南海Ⅰ號”。
●2001年至2007年國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的水下考古隊多次下水,對“南海Ⅰ號”進行試掘或物探調查,打撈出大量文物。●2007年4月7日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施工人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開赴南海,“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工程正式啟動。
●2007年5月17日 用於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下水,70多天后,沉井下壓到位完全罩住“南海Ⅰ號”。
●2007年8月28日 巨型沉井開始橫穿第一根底梁,直接決定“南海Ⅰ號”打撈成敗的“海底穿針”關鍵一環啟動。11月13日,底梁工程完畢。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號”被打撈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