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南海Ⅰ號》將第一次全息紀錄“南海Ⅰ號”沉船的發現、考察和打撈保護的全部過程。對已存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中,這艘古船最新考古發掘行動的拍攝,將為世人解開有關這條沉船最新的懸念。
基本介紹
播出信息,分集介紹,主體內容,九大亮點,創作風格,
播出信息
分集介紹
第一集:南海沉船
800年前的一次海難,25年前的一次邂逅。 一次次若即若離的苦苦追尋,一代代水下考古隊員的魂牽夢繞。 一條沉船出現在世人眼前的傳奇故事。
第二集:歷史密碼
一件件神秘文物背後的悲情故事,一個個歷史瞬間的撲朔迷離。 猜想的背後究竟是謊言還是真相,千年的傳承究竟身在何方?
第三集:浮出水面
一次舉世無雙的打撈行動,為的是一次跨越800年時空的對話。當我們真正面對這條沉船,我們才真正發現,這是一個真正的謎團。
主體內容
紀錄片《南海Ⅰ號》將第一次全息紀錄“南海Ⅰ號”沉船的發現、考察和打撈保護的全部過程。
對已存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中,這艘古船最新考古發掘行動的拍攝,將為世人解開有關這條沉船最新的懸念。
從內容構成來看,本片的主要內容基本上可概括為四個方面,即古船發現情況,探查打撈情況,考古保護情況及各方相關背景。從事件的展開和敘述來看,全片對“南海Ⅰ號”故事敘述的最重要的線索,必然是從古船發現、整體打撈到目前考古發掘情況的整個過程的回溯。而考古發掘中的各種謎團、關於文物的猜想、專家的推測;整體打撈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直觀的技術揭秘等,將成為形成收視興趣點。同時成為展開時代背景、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等各種相關背景的關節點。
回溯“南海Ⅰ號”的經歷,事實上可以圍繞以下幾個關鍵數字:——一是“發現古船24年”,即從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的海上探險和救撈公司在上下川島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時,意外發現了在深埋在23 米海水之下的“南海Ⅰ號”算起,時至今日,這條宋代沉船進入人們的視野已達24年;二是“水下考古調查保護7年”,即從2001年4月,由香港商人陳來發先生的捐助,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對“南海Ⅰ號”進行了搜尋和沉船遺址精確定位,直至2007年正式啟動整體打撈工作,時間已跨過7年;三是“艱難打撈9個月”,即從2007年3月準備首次嘗試打撈,到力排惡劣天氣、複雜環境的影響而最終將“南海Ⅰ號”整體打撈上岸,置於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中,耗時長達9個月。
這些數字組成的,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歷史。與“南海Ⅰ號”的發現同時,中國水下考古隊成立,意味著水下遺產保護事業的起步,對“南海Ⅰ號”多年的探查保護,也是保護水下遺產觀念日益強烈的結果。而最終的打撈,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理念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也是多年艱苦工作成果的展示。同時,在打撈過程中巨大的資金投入,也顯示了中國政府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巨大決心。這些內容的揭示和表達,對中國這樣第一個文化遺產富礦的國家來說,十分重要。
紀錄片《南海Ⅰ號》在海內外的播出,會將一個立體的、真實的、完整的“南海Ⅰ號”鮮活地展現到觀眾面前,而這一切的背後,是海上絲綢之路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以及中華民族發展和海洋之間息息相關的聯繫。當這一切通過紀錄片《南海Ⅰ號》以全新的視角和故事化的方式表現出來後,觀眾將從歷史的謎團、生動的細節、宏偉的背景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與之相伴的強大的力量。
九大亮點
1、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全面揭示了中國水下考古這一行業的成長曆程。
有關中國水下考古行業的發展,在諸多媒體上都有報導。而紀錄片《南海Ⅰ號》則以這一行業發展歷程中的國際、國內、時代為背景,以行業發展的幾大關鍵節點為故事細節,以從業人員的心路歷程為情感驅動力,全方位、多角度揭示了水下考古這一特殊行業的成長曆程。
通過採訪倡議者、決策者、事件親歷者,生動的刻畫出這一行業怎樣從面對國際海上盜寶者覬覦中國領海內的沉船寶藏的無奈,直到今天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贏得巨大國際聲譽的華麗轉身。
2、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用科學實證和多維影像展示了對南海Ⅰ號沉船整體打撈。
南海Ⅰ號整體打撈通過中央電視台直播、各大媒體的爭相報導已成為中國客群十分熟悉的公共事件。然而,對於這次整體打撈的動因、打撈方案的制定、打撈中實際遇到的鮮為人知的細節故事、打撈工藝的科學原理、決策者在幾個關鍵環節上真實的心理和工程具體實施的幕後故事卻知之甚少。
通過對當事人的採訪、對原始材料的判斷分析、對技術工程圖的三維復原,紀錄片《南海Ⅰ號》將向觀眾展現出一個你所熟悉、卻又十分新鮮的打撈過程。從而真正讓觀眾理解,這次被載入打撈史的工程的來龍去脈。
同時,片中還將展現大量未曾播映過的原始、第一手打撈現場的影像。
3、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完整還原了對這條沉船幾次探查的故事和過程。
1987年中英聯合打撈隊的偶然發現、1989年中日聯合考古隊的探尋、2001年開始的大規模探查,沉船唯一一段水下影像的拍攝。這其中有著戲劇性的故事,也有著宿命般的巧合。
通過紀實再現和親歷者的回憶,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我們還原了這條沉船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足跡,觀眾也仿佛會回到當時的時空,直觀感知這條神秘的沉船。
4、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全面展示了南海一號目前出水的各種珍貴的、不同種類的文物。
到目前為止,“南海Ⅰ號”出水了大量的珍貴文物,有幾大窯口的瓷器、有金銀器、有鐵器、還有船體的局部。這些珍貴的文物分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等博物館之中,除了在展櫃展出的部分精美文物外,還有大量的器物珍藏在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的庫房內。
紀錄片《南海Ⅰ號》攝製組進入各大博物館、拍攝了南海Ⅰ號出水的各個種類的文物,包括展品和藏品。通過國家文物局的特批,攝製組搭建攝影棚,將文物原件細細展現在觀眾面前。同時,我們還嘗試了新的表現手法,將文物的展示和潛水員的工作結合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手法,表現出水下文物的特點。
5、紀錄片《南海Ⅰ號》以福建德化窯為切入點,第一次以民窯的視角詮釋舉世聞名的中國瓷器。
大部分觀眾對中國瓷器的了解都聚焦在官、哥、汝、定、均等著名窯口之上,還有青花、景德鎮等熱點名詞。我們這次以福建德化窯為主要表現內容,除了展現德化窯的特點和價值,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窯口表現中國的外銷瓷。
因為有了外銷瓷,中國瓷器才名揚世界。外銷瓷大都是民窯生產,從個體價值很難與官窯媲美,然而,這其中的規模、產量卻是極其驚人。在宋代,因為有了外銷瓷的市場,中國也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工業流水線、有著世界上最早的標準化生產、有著世界上最早的行業標準、有著世界上最早的貨櫃運輸。
因為數量的巨大,在大英博物館,對德化窯生產的瓷器甚至有著一個專有名詞“中國白”。
就像今天美國向全世界輸出電腦,宋代的中國向全世界輸出瓷器。時代不同、產品不同,但都有著同樣的結果,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6、紀錄片《南海Ⅰ號》通過文物、文獻勾連今天中國沿海百姓的現實生活,第一次揭示了中國人千百年來和大海之間的緊密聯繫。
一直以來,我們都說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然而,中國更是一個海洋國家。先秦時期,中國的先人就已經出海遠洋,到了宋元時期,中國人引領了世界上第一次大航海時代。數百年後,西方才有了地理大發現。
除了觀眾熟知的造船技術、領先西方300多年的水密隔艙技術,海洋的印記更多的留在中國人的生活中。
在片中,我們全景式展現了東南沿海一帶瀕臨消失的木船下水儀式,這樣的儀式由宋元時期傳承至今,幾乎沒有大的改變;我們還展示了鮮為人知的海上“北管”,這樣的聲音是千百年來流傳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樂腔。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今天沿海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海洋的氣息,找到文化交融的痕跡。無論是建築、風俗、服裝、宗教,點點滴滴都證明了中華民族的海洋情結。而這一切都與“南海Ⅰ號”的出水文物有著勾連。
7、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通過水下再現攝影的手法,真實展現了中國水下考古隊員對這條沉船水下考古的場景和細節故事。
“南海Ⅰ號”沉沒地點位於廣東陽江上下川海域,20多米深的海底。與觀眾平時看到了清澈、蔚藍的海洋類節目不同,此處的海水能見度幾乎為零。水下考古隊員更多是通過雙手的觸摸完成了對“南海Ⅰ號”的水下考古。
為了直觀表現這一過程,我們在相似海域,同樣的深度,邀請中國水下考古隊最資深的水下攝影師,進行水下攝影。同時鏡頭基本按照紀錄片的腳本設計和當年的真實事件進行拍攝。通過這些影像,觀眾可以直觀感知水下考古隊員怎樣對“南海Ⅰ號”進行水下考古。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部大量使用水下再現攝影的紀錄片。
8、紀錄片《南海Ⅰ號》第一次全景展現20多年來為“南海Ⅰ號”做出貢獻的相關人員。許多人都是第一次接受採訪。
除了在之前新聞報導中出現的重要的當事人外,我們還找到了許多幕後的,為“南海Ⅰ號”做出貢獻的相關人員。通過他們,我們能夠知道“南海一帶有2000多條沉船”這一說法的由來;我們能夠知道第一位下水找到“南海Ⅰ號”的潛水員那天在海底的奇妙遭遇;我們能夠知道第一位接觸到“南海Ⅰ號”文物的文博專家的感受;我們能夠知道“南海Ⅰ號”的外銷瓷出自哪個古窯的遺址……
9、紀錄片《南海Ⅰ號》通過大量的三維動畫技術,結合實地考察、拍攝和考古資料,全景展現了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發地——泉州的古城風韻、逼真再現了宋代福船建造的場景、生動形象地闡述了“南海Ⅰ號”打撈過程中的困難和危險。
創作風格
攝製組主創人員均來自於大型電視紀錄片《再說長江》、《故宮》、《大國崛起》、《頤和園》、《香港十年》、《澳門十年》。
在此次創作過程中,主創人員秉持一貫追求“真實的事例、生動的細節、動人的情感”的創作原則,同時把握好考古題材紀錄片探索、揭秘的創作手法,從細節、故事和人物入手,運用發現的視角和敘述方式來層層推進,在展現觀眾感興趣的文物發掘、謎團解惑等內容的同時,以事實和畫面說話,既讓觀眾深刻了解到中國水下遺產的價值,又讓觀眾看到水下考古工作者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卓越的智慧和他們為保護中國的水下遺產付出的長期、艱辛的努力。同時,讓海內外觀眾充分認識到中國政府保護水下遺產的決心,和為此付出的長期而巨大的投入。
紀錄片《南海Ⅰ號》以真實作為本片的整體風格追求,在結構內容上,追求故事敘述引人入勝,力求全片大氣的風格和品質,讓觀眾沉浸於“好看”的同時,更要引發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在表現手法上,追求視聽語言的震撼效果,藉助高清晰度電視設備的特殊表現功能、拍攝的特殊視角、後期的三維動畫製作等視覺表達,以期傳播出更全面、更豐富的信息,達到最佳的視覺影像效果和長期的保留和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