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洲鎮(株洲市淥口區的一個鄉鎮)

南洲鎮(株洲市淥口區的一個鄉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株洲市淥口區南洲鎮是株洲市淥口區鄉鎮區劃改革之後的一個鎮名,是由原來的南陽橋鄉和洲坪鄉合併而成,南洲鎮成立之後總面積達到了136.63平方公里,人口48812人(2017年),在株洲市淥口區算是人口比較多的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洲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
  • 下轄地區: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 
  • 政府駐地:株洲市淥口區南洲鎮南洲村 
  • 電話區號:0731
  • 地理位置:株洲市市區南部
  • 面積:136.63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881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
  • 著名景點:空洲
  • 車牌代碼:湘B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機構成員,地理環境,人口民族,重大事件,區位優勢,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前身是株洲縣的南陽橋鄉和洲坪鄉。

行政區劃

2015年鄉鎮合併,南洲鎮轄原南陽橋鄉的南岸村、城塘村、竹基村、南煙沖村、鐵西村、竹園沖村、早禾沖村、建佐灣村、橫江村、周家埠村、神霞壠村、桐山村、袁家洲村、三望沖村、大壩橋村、馬家灣村和南陽橋村以及原洲坪鄉下轄的清水塘村、菜花橋村、江邊村、荷塘村、農科站村、北坪村、烏石壠村、將軍村、許家灣村、烏鴉山村、田家沖村、大壩橋村、霞石村、昭陵村、喜鵲橋村、石板橋村、五架橋村、洪壠村、馬洲村、泗洲站村和昭陵居委會共39個行政村與1個居委會。
5月19日晚上23點14分,南洲鎮三望沖村、大壩橋村村民代表會議結束,13名與會代表簽字同意兩村合併。至此,南洲鎮建制村合併工作基本完成,建制村數量由原來的37個減少至19個,並村率達48.6%,提前圓滿完成縣委、縣政府交辦的並村任務。
自5月16日南洲鎮全面啟動並村工作以來,鎮黨委、政府三上三下召開並村工作會議,就合併方案、新村命名、村部駐地廣泛聽取村支兩委、村民小組長、黨員骨幹、鄉村賢達和民眾的意見。始終堅持農民享受的政策不變,農村山林、土地及其附著物、水利、資源等權屬不變,農業經濟利益不變“三個不變原則”,依法推進並村工作。對於並村工作中出現的民眾誤解與村級矛盾,由包片領導、村第一書記、聯村幹部深入各村作思想工作,確保並村工作大局平穩,和諧有序。南洲鎮並村工作始終以促進發展、民眾自願、依法依規為準則,贏得了村民的理解與支持。各村戶代表均簽字認可,標誌著南洲鎮並村工作取得圓滿成功。
原早禾沖村和竹園沖村合併為早竹村
原南煙沖村和馬家灣村合併為馬家灣村
原神霞壠村和周家埠村合併為紅星村
原橫江村和鐵西村合併為橫江村
原竹基村和城塘村合併為湘東村
原大壩橋村和三望沖村合併為湘淥村
原建佐灣村和袁家洲村合併為南洲村
原桐山村和南陽橋村合併為南山村
原泗洲站村和馬洲村合併為泗馬村
原洪壠村和五架橋村合併為洪橋村
原石板橋村和喜鵲橋村合併為石板橋村
原昭陵村和烏鴉山村合併為昭陵村
原霞石村和大觀村合併為大觀村
原將軍村和和烏石壠村合併為將軍村
原田家沖村和許家灣村合併為田家灣村
原清水塘村和北坪村合併為北洲村
原荷塘村和農科站村合併為荷塘村
原江邊村和菜花橋村合併為江邊村
原南岸村和原昭陵居委會都維持不變

機構成員

南陽橋鄉和洲坪鄉合併後,南洲鎮的黨政班子成員有14名,分別是鎮黨委書記劉行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譚桂平,鎮人大主席成力,鎮政協聯絡委主任周文,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張國平,鎮黨委副書記、副鎮長張苗紅,鎮黨委委員楊彥,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唐曉暉,鎮黨委委員馬文雯,鎮黨委委員陳新華,鎮黨委委員梁海燕,副鎮長伍洪峰,副鎮長文強,鎮工會主席宋輝軍。
南洲鎮

地理環境

地處株洲市淥口區城區淥口鎮的正下方,並與其接壤。

人口民族

漢族為主,總人口48812人(2017年)。

重大事件

南洲鎮創新服務管理模式 提升便民服務質量
南洲鎮召開村(居委會)書記大會
6月30日,全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長沙召開,表彰先進基層黨組織、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株洲縣南洲鎮黨委作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受表彰。

區位優勢

南洲鎮交通便捷、信息靈通、區位優越。省道S211線和省道 S313線貫穿而過,湘江航電樞紐進場公路在鎮域內與S211相接,河東連線線與淥江二橋工程全面開工,鐵路方面,京廣鐵路貫穿全境,置昭陵、三門兩站,乘坐火車到株洲僅幾十分鐘,坐汽車輪船也不過半個小時左右。南洲大道已經建設完畢,兩邊的綠化區域也基本完成,更是直接縮短了南洲鎮人民前往縣城的路程,正在建設的湘江七橋打通了與京珠高速的聯繫,將株洲市淥口區南洲新區與淥口老城區連為一個整體,將三門鎮雷打石鎮、南洲新區真正打造為“兩江三鎮”的新格局。
南洲鎮(株洲市淥口區的一個鄉鎮)

著名人物

楊得志是著名戰將,1925年2月,年僅14歲的楊得志和哥哥楊海堂為生活所迫,冒著風雪離開家鄉——湖南醴陵縣南陽橋鄉(今屬株洲市淥口區)三望沖村,出門謀生。1926年11月,年僅15歲的楊得志參加了紅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不料這一走竟成了他與家人的訣別。1930年秋,楊得志隨部隊經過他的家鄉,當時擔任紅四軍一師通訊警衛排排長的他既沒能請假回家去見親人,也沒有遇到能替他捎口信回家的熟人,回家成了他沒能實現的夢想,成了他心中鬱結的遺憾。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和平環境裡,家鄉的地方幹部時常派人向他匯報家鄉的建設情況,並熱情邀請他回家鄉看看,那綿長而濃厚的思鄉之情才一次次牽動著將軍的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