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崖鹽業遺址群

南河崖鹽業遺址群

南河崖鹽業遺址群位於東營市廣北農場南河崖村周圍,共由65處商周時期的鹽業遺址組成,東西長約2.6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2007年上半年,專家對遺址進行了重點考察,新發現60餘處古遺址;2008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和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聯合對該遺址群1號遺址1000平方米區域進行了發掘。

南河崖鹽業遺址群的發掘是我國古代海鹽生產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現的煮鹽遺存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煮鹽技術流程;並且,這些商周煮鹽遺存是整個山東北部地區最靠近現代海岸線的考古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這裡是只有幾百年歷史的退海之地”的傳統認識,對於研究古代海岸變遷、制定現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關對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廣饒南河崖製鹽遺址群的發現為探索魯北沿海商周時期的製鹽業的規模、生產方式、海岸線的變遷以及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3年5月3日,南河崖鹽業遺址群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河崖鹽業遺址群
  •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
  • 編號:7-0244-1-244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處時代:商周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遺址群概況,遺址群發掘,遺址考古年代,研究價值,保護措施,

遺址群概況

南河崖遺址群位於廣饒縣廣北農場南河崖村周圍,東距渤海22公里,遺址群南側有一道古貝殼堤,小清河從遺址群南部穿過。這裡與壽光縣毗鄰,西南距壽光東北塢遺址群約5公里,南距大荒北央遺址4.5公里,後者也均為重要的製鹽遺址。通過此次調查,大致確定了南河崖遺址群的北界和西界(東南界尚不十分清楚)。在約5平方公里範圍內發現商周遺址61處。其中,商末周初遺址53處,東周遺址12處(另有4處與早期遺址重合),漢魏遺址2處(與早期遺址重合)。特別是商末周初的製鹽遺址分布甚密,每平方公里高達12處,有些遺址間隔僅50米。編號GN1的遺址面積最大,地表暴露的陶片範圍達2萬平方米。其次為GN17、GN36等遺址,面積在1萬平方米上下;其餘多為4000平方米至5000平方米。這些遺址延續時間不太長,但堆積豐厚,許多遺址文化層厚1米至2米,特點是遺址中心隆起,四周漸低呈漫坡狀,當地人習稱為“央子”或“圪塔地”。
這些遺址多為作坊區。有的遺址地表和排水溝的斷崖上暴露出大量紅燒土塊和盔形器殘片。在GN17遺址南部斷崖上暴露有坑池遺蹟,長超過10米,深80厘米。坑內依次堆積青灰色淤土、黃砂土、草木灰堆層等。在GN33和GN43遺址發現了厚5厘米的盔形器碎片堆積若干層(似為有意鋪墊),並與黃色粉砂土相間疊壓。GN22遺址中心位置的盔形器碎片堆積超過50厘米。GN17和GN31遺址斷面發現厚20厘米的草木灰層,長超過10米。GN27遺址上半部被村民挖掉,殘留2座坑池和盔形器殘片堆積。坑池之間有地溝相通。坑池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其內堆積分2層,上層為厚30厘米的草木灰層,下層為厚約20厘米的青灰色淤土。草木灰層夾雜少量盔形器,片徑多超過10厘米,部分可以拼合。目前,這些特殊遺蹟的性質和功能尚不十分清楚,估計多半是具有不同功能的製鹽遺蹟殘留。

遺址群發掘

2005年開始,北大與山東考古所曾多次探討魯北地區鹽業考古的合作意向,並決定先期在萊州灣沿海展開考古調查,同時向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申請有關科研項目。2007年上半年,課題組成員重點考察了山東廣饒南河崖遺址,新發現60餘處古遺址。2008年,山東大學考古系和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考古專家聯合對該遺址群1號遺址1000平方米區域進行了發掘,共發現滷水坑2個、刮鹵攤場1處、淋鹵坑18個、鹽灶3座、房址5座。出土有西周仿銅陶鬲、素麵、劃紋、弦紋罐和骨錐、骨刀等生活用品,還有較多的麗蚌、螃蟹和少量粟等食物遺存。
GN22陶片及燒土堆積GN22陶片及燒土堆積
GN27遺址盔形器碎片GN27遺址盔形器碎片

遺址考古年代

南河崖鹽業遺址群時代為殷墟四期前段至西周早期後段。從空間分布上看,西部遺址早,東部稍晚,鹽場存在著由西向東部(東部為海)逐漸移動的過程。凡商末周初的製鹽遺址往往堆積有大量的盔形器(圜底罐)殘片,占陶器總量的95%強。也有少量陶鬲、罐、瓮、盆、豆、等生活用具。一般而言,商代盔形器壁較薄,厚約1厘米。西周盔形器較厚,有2厘米至3厘米。從調查採集盔形器及伴出的生活用具看,南河崖多數遺址時代在殷墟四期到西周早期之間。在空間上,西面的遺址年代早,東部晚,有從西向東(東部為海)逐漸移動的跡象。西周早期以後,南河崖製鹽遺址似乎一度廢棄,東周時人們又重新在此活動。目前僅發現晚期遺址12處,所出陶器以小口圜底瓮和大口圜底罐(可能還有圜底盤)居多,器型普遍較大,陶胎較厚,火候高,顏色多紅色或灰色,器表拍印繩紋,內壁拍印方形、菱形或花瓣狀紋樣。共出器物多半為東周時期的、豆、盂、罐等。這些器類造型較特殊,且多見於沿海地帶,出土量大,估計也可能是與製鹽業有關的用具。這一時期的遺址規模變小,面積僅數千平方米,分布也較稀疏,沒有特別的規律。

研究價值

南河崖鹽業遺址群的發掘是我國古代海鹽生產遺址的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發現的煮鹽遺存能夠組成一個完整的煮鹽技術流程;並且,這些商周煮鹽遺存是整個山東北部地區最靠近現代海岸線的考古發現,這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這裡是只有幾百年歷史的退海之地”的傳統認識,對於研究古代海岸變遷、制定現代防治海水倒灌的相關對策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廣饒南河崖製鹽遺址群的發現為探索魯北沿海商周時期的製鹽業的規模、生產方式、海岸線的變遷以及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該遺址2011年入選“山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南河崖鹽業遺址群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