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歐黑松(學名:Pinusnigravar)是常綠喬木,枝輪生,冬芽顯著,芽鱗多數,覆瓦狀排列。嫩枝上長有針葉,針葉是著生在枝葉交接處的節狀葉枕上,每根松針的外圍都有一層厚厚的角質層和一層臘質的外膜,這樣就減少了松樹身上水份的喪失,保證該物種可以在很乾燥的環境下生存。球果第二年秋季成熟。木材有松脂,紋理直或斜,紋理直或斜,結構適中細膩,可用於家具製作。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特點,
形態特徵
南歐黑松是喬木,在原產地高達50米;樹皮灰黑色;二年生枝上針葉基部的鱗葉逐漸脫落;芽褐色,卵形或矩圓狀卵形,有樹脂。針葉2針一束,長9-16厘米,剛硬,深綠色;樹脂道3-6(多為3)個,中生。球果熟時黃褐色,卵圓形,長5-8厘米,輻射對稱;種鱗的鱗盾先端圓,橫脊強隆起,鱗臍紅褐色,有短刺;種子長約4-8毫米,種翅長1.1-1.3毫米。
該變種與歐洲黑松(原變種)不同之處在於針葉多少扭曲,通常較細,淡綠色,球果種鱗之鱗盾隆起部分較鈍。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600米地帶,多組成單純林。其垂直分布由東到西、由北到南逐漸增高。為喜光、深根性樹種,喜乾冷氣候,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中性或鈣質土上均能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南歐(southern Europe)是歐洲南部的簡稱,是位於阿爾比斯山脈以南的歐洲各國的統稱,範圍包括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及巴爾幹半島的南部,共17個國家,也稱為地中海歐洲,因為大多南歐國家靠近地中海。面積約為166萬多平方公里。[1]南歐隔著地中海與亞、非兩洲相望,自古以來與西亞及北非往來密切,同是重要的古文明起源地;對西方世界而言,南歐更孕育了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確立了早期的基督教社會,為西方的思想及知識體系奠定了基礎。[2]地理優越,東瀕黑海,南臨地中海,西濱大西洋。大多數地區為地中海氣候,降雨較少。東西長超過3300千米,南北寬1300千米,面積達166平方千米。[1南歐總人口超過1.8億,平均密度為150人/km2,人口密度較高,但是分布不均。
主要價值
南歐黑松是經濟樹種,可提供更新造林、園林綠化及庭園造景。木材有松脂,紋理直或斜,結構中至粗,材質較硬或較軟,易施工。可供建築、電桿、枕木、礦柱、橋樑、舟車、板料、農具、器具及家具等用,也可作木纖維工業原料。樹木可用以采脂,樹皮、針葉、樹根等可綜合利用,製成多種化工產品,種子可榨油。可從中採收和提取藥用的松花粉、松節、松針及松節油。
特點
世界上最能忍受紫外線照射的植物——南歐黑松
太陽光里有一種紫外線,幾乎對所有生物都有影響。特別是微生物,受到一定劑量的紫外線照射,十幾分鐘就會被殺死。所以醫院和某些工廠,常用紫外線進行滅菌。
高等植物也不例外。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如果用相當於火星表面的紫外線強度作為標準,來照射各種植物,番茄、豌豆等只要3-4小時就死去;黑麥、小麥、玉米等照射60-100小時,能殺死葉片;而南歐黑松照射635小時,仍舊活著。這是對紫外線忍受能力最強的植物。科學家估計,象南歐黑松這樣的植物,能夠在火星上生活一個季節。這一事實證明,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如火星上,有生物的存在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