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斜影朱簾立

《南歌子·斜影朱簾立》是唐末五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採用一對夫妻的敘事問答式,自由活潑地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情態逼真,興味盎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歌子·斜影朱簾立
  • 創作年代:唐末五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無名氏
  • 作品出處:《敦煌曲子詞》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南歌子
斜影朱簾立,情事共誰親?分明面上指痕新,羅帶同心誰綰?甚人踏綴裙?蟬鬢因何亂?金釵為甚分?紅妝垂淚憶可君?分明殿前實說,莫沉吟!
自從君去後,無心戀別人。夢中面上指痕新,羅帶同心自綰,被猻兒踏綴裙。蟬鬢朱簾亂,金釵舊股分。紅妝垂淚哭郎君。信是南山松柏,無心戀別人。

作品鑑賞

民間盤歌就是用假設某甲盤問乙的形式,展開歌詞帶有故事性的情節和內容,敦煌曲子詞《南歌子》,正是把這種問答體的民間盤歌形式,運用到詞中來了。加上詞中又使用了敦煌民間俗詞,這就使它充滿了特殊的古敦煌民歌風味。正如唐圭璋先生在《敦煌唐詞校釋》中指出的:“初期詞敘事自由。平民借調敘事,漫無範圍,自由已極,不似後世詞逕之狹。”這首詞便是採用一對夫妻的敘事問答式,自由活潑地來表達他們的感情,情態逼真,興味盎然。上片,描寫久別回家的丈夫,看見妻子有許多細微的變化,心中就產生了懷疑,於是便向她一連提出了五個問題來加以盤問;第一個問題是,“斜影朱簾立,情事共誰親?”“斜影”是指日偏西的影子,問她太陽才偏西就在簾邊站著向外望,究竟想同誰親近?第二個問題是,說她臉上似有指痕新跡,羅帶上的同心結究竟是哪個“綰”的?“綰”,結紮的意思。第三個問題,“甚人踏綴裙?”“踏綴”,是民間雙動詞謂語,踏指“踏破”,“綴”指“縫補”,問她什麼人踏破過裙子而又縫補好了?第四個問題,“金釵為甚分?”金釵是婦女頭上的首飾,是由兩股合成的,易於被手碰到而分開,故問她為什麼分開的?第五個問題,“紅泣垂淚憶何君?”問她流淚哭泣想哪個人?通過以上五個問題,把久別回家的丈夫複雜的猜疑的心情和心理狀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下片,描寫妻子針對久別重逢的丈夫提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自然是極為巧妙的。“自從君去後,無心戀別人。”首先是從總的感情方面,說明自己的忠貞不二。接著便從自己具體的細微的變化的辯證面,來陳述自己的深情,一為“夢中面上指痕新”,這是說臉上的指痕是自己在夢中抓的,這暗喻自己在夢中都在思念他而不安定;二為“羅帶同心自綰”,同心結是用錦帶打成的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用作男女相有的象徵,是古時男女十分重視的一種表達愛情的方式,唐時丈夫外出,妻子便綰同心結相贈或紀念。如劉禹錫楊柳枝》詞云:“如今綰作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而且,用羅帶綰同心結是古時表達愛情的風俗習慣,如《玉台新詠》卷七引蕭衍有所思》詩云:“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所以妻子特地回答他同心結是自綰的,而且是用自己的羅帶,更表示對丈夫不變的忠貞;三為“被猻兒踏綴裙”,“猻”系泛指家中養的小動物,如貓、狗之類,非確指猴子,這正表現了妻子在家中的寂寞,只能逗貓狗玩,才被它們踏破裙子;四為,說自己的頭髮是被朱色帘子掛亂的,金釵因用舊了有裂痕自己脫開了,言外之意是說自己從丈夫走後就無心妝扮,金釵都沒有換新的,所以才“金釵舊股分”;五為,說自己哭泣流淚都是為了郎君。這裡特地選擇了敦煌民間俗詞“郎君”來稱呼自己的丈夫,也是有風俗根據的,因為在唐代,“郎君”也表示對男子的尊稱,如《酉陽雜俎》前集卷九《盜俠篇》云:“士人韋生移家汝州,中路逢一僧,因與連鑣,言論頗洽。日將銜山,僧指路謂曰:‘此數里是貧道蘭若,郎君豈不能左顧乎?’”這裡“郎君”便是僧人對韋生的敬稱,因此,“紅泣垂淚哭郎君”,是對丈夫頗為尊敬的表露。這五句答語都是“無心戀別人”的具體化。最後用“信是南山松柏,無心戀別人”結束,比喻顯得高雅而純貞,“信”者,指“信誓”,妻子宣誓,她的心像那南山松柏一樣。總之,妻子反覆強調了“無心戀別人”,表明了感情的各個方面,表現對丈夫的懷念真情,也表現對丈夫愛情的堅貞,還表現忍辱辯解和委曲難受的急切心理,更表現了妻子的聰慧、機智和伶俐。這一段對唱把兩人的內心世界都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具有民間盤歌的清新的風韻,更具有幽默詼諧的人情味,這正是因為採用民歌的問答體才能體現得這么生動有趣的原故。同時,從詞中少女所梳的髮型來看,詞中主人翁具有明顯的敦煌唐人下層階級的身份。“蟬髻”是敦煌民間下層的少女愛梳的一種髮髻形式,據《中華古今注》說,這種所謂“蟬髻”,是魏文帝的時候宮女莫瓊所結,宮女都是從民間選募來的,故把這種形式的髮髻從民間帶進了宮庭,由於這種髻,“望之縹渺,如蟬翼然。”所以叫“蟬髻”又稱“雙髻”。敦煌莫高窟十七窟藏經洞裡壁畫上的那位唐代侍女,頭上梳的便是雙髻;莫高窟壁畫上,奴婢頭上大都梳的是雙髻,如二八八窟西魏的壁畫上給貴族抱拖地長衣的奴婢,便是梳雙髻。所以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段文杰先生在《敦煌壁畫中的衣冠服飾》一文中指出:“壁畫中還有身著左衽長袍,而頭束雙童髻的奴婢,這是蕃漢混合裝。”(《敦煌研究文集》177頁。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雙童髻”即雙髻,也就是“蟬髻”,這是敦煌唐人漢族下層階級少女所梳的髮髻形式之特徵。由此可見,《南歌子》中的青年男女,定然是漢族下怪勞動人民身份,所以這首詞定然是在當時勞動人民中流傳的曲子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