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該科種類,物種學史,分布範圍,形態特徵,模式種,其他種,
該科種類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
綱: | 蜥形綱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Saurischia |
亞目: |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 |
下目: | 蜥腳下目Sauropoda |
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 | |
科: | 南極龍科 Antarctosauridae Olshevsky, 1978 |
屬: | 南極龍屬Antarctosaurus von Huene, 1929 |
物種學史
模式種是A. wichmannian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命名,身長18米,他在同一年命名了第二個種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體型非常巨大。之後另有三個種被命名,近年的研究指出它們都不屬於南極龍。南極龍的肩膀可能高達5米。
分布範圍
南極龍的化石首先於1916年被描述,直至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詳細的描述及命名。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為它是於阿根廷被發現,而阿根廷與南極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形態特徵
歷年來有幾個種曾被分類在南極龍屬下,包括有模式種的“A. wichmannianus”、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A. jaxartensis”及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但大都是錯誤分類在此屬中的。
模式種
其他種
休尼於1929年亦命名了另一個種,稱為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是因它的巨大體型。這個種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學者認為它其實是疑名。這些骨頭中最著名的是兩塊巨大的股骨,約有2.35米長,是已知的蜥腳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斷,它的體重達69公噸,只比重73公噸的阿根廷龍小。這些骨頭都是從阿根廷內烏肯省的Plottier地層被發現,年代估計是上白堊紀的科尼亞克階,距今約8700萬到8500萬年前。這個地層與Anacleto地層也是屬於內烏肯組的。由於只有少數資料,而屬於A. wichmannianus的化石亦不確定,這個種目的圖片前亦不能確定是否屬於南極龍屬。
於1933年,另一個從印度發現的種亦被描述,稱為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這個種並沒有保存什麼解剖學資料,但肯定的是不屬於南極龍。於1994年它被更名為耆那龍。
由兩塊肢骨碎片及部份脊椎組成的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是在巴西的包魯地層被發現及於1971年被描述。這個種亦被認為是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