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龍

南極龍(Antarctosaurus),是泰坦巨龍類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南美洲。它是一類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龍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它的大小因而很難去推斷。

基本介紹

該科種類,物種學史,分布範圍,形態特徵,模式種,其他種,

該科種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綱:
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Sauropoda
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
科:
南極龍科 Antarctosauridae
Olshevsky, 1978
屬:
南極龍屬Antarctosaurus
von Huene, 1929

物種學史

模式種A. wichmannianus,是由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1929年命名,身長18米,他在同一年命名了第二個種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體型非常巨大。之後另有三個種被命名,近年的研究指出它們都不屬於南極龍。南極龍的肩膀可能高達5米。

分布範圍

南極龍的化石首先於1916年被描述,直至1929年才由古生物學家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詳細的描述及命名。南極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並非表示南極洲,而是指“北方的相反”,因為它是於阿根廷被發現,而阿根廷與南極洲的名字都具有“北方的相反”的意思。。

形態特徵

歷年來有幾個種曾被分類在南極龍屬下,包括有模式種的“A. wichmannianus”、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A. jaxartensis”及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但大都是錯誤分類在此屬中的。
A. wichmannianus的股骨A. wichmannianus的股骨

模式種

南極龍的模式種A. wichmannianus,於1929年由休尼所命名,種名是為紀念其化石的發現者地質學家R. Wichmann。這個種包含了大量的骨頭,現時被認為來自於阿根廷里奧內格羅省的Anacleto地層,年代是上白堊紀坎帕階,距今約8300萬到8000萬年前。當中有幾個破碎頭顱骨,包括一個腦殼及一個下頜。其他骨頭有頸椎及尾椎肋骨及多塊四肢骨頭。一條股骨約為1.85米高,推斷其體重達34公噸
大部份這些骨頭都是肢離破碎的,散布於挖掘處。因此有很多學者認為它們並非同屬於同一種類的動物。而最方形的下頜,經常被認為是屬於類似尼日龍的雷巴齊斯龍科恐龍,但是與博妮塔龍的頜部在形狀上亦很相近,可見這骨頭與泰坦巨龍類有所關連,最終可能是屬於南極龍的。腦殼及其他的骨骼雖然未必都是同一個體的,但通常被認為都是泰坦巨龍類的。雖然沒有發現A. wichmannianus的裝甲,但一般都認為它是屬於有裝甲的岩盔龍類(Lithostrotia)演化支。這個種被認為亦有可能是屬於納摩蓋吐龍科。

其他種

休尼於1929年亦命名了另一個種,稱為巨大南極龍(A. giganteus),是因它的巨大體型。這個種的化石非常的少,而有些學者認為它其實是疑名。這些骨頭中最著名的是兩塊巨大的股骨,約有2.35米長,是已知的蜥腳下目中最大的之一。由此推斷,它的體重達69公噸,只比重73公噸的阿根廷龍小。這些骨頭都是從阿根廷內烏肯省的Plottier地層被發現,年代估計是上白堊紀的科尼亞克階,距今約8700萬到8500萬年前。這個地層與Anacleto地層也是屬於內烏肯組的。由於只有少數資料,而屬於A. wichmannianus的化石亦不確定,這個種目的圖片前亦不能確定是否屬於南極龍屬。
於1933年,另一個從印度發現的種亦被描述,稱為北方南極龍(A. septentrionalis)。這個種並沒有保存什麼解剖學資料,但肯定的是不屬於南極龍。於1994年它被更名為耆那龍
於1939年,蘇聯古生物學家Anatoly Riabinin研究一個從哈薩克發現的股骨,命名為A. jaxartensis。它亦被認為是疑名,但卻肯定的幾乎不是屬於南極龍。
由兩塊肢骨碎片及部份脊椎組成的巴西南極龍(A. brasiliensis),是在巴西的包魯地層被發現及於1971年被描述。這個種亦被認為是疑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