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

南木林

南木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的中南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東與拉薩市尼木縣交南木林界,西與謝通門縣相鄰,北與那曲地區申扎、班嘎兩縣接壤,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與日喀則市桑珠孜區相距76公里,總面積884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86%。總人口7.6萬,轄1個鎮,16個鄉,150個村民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木林
  • 地理位置:日喀則市東部
  • 面積:8848平方公里
  • 人口:7.6萬
基本概況,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經濟概況,行政區劃,風土人情,

基本概況

南木林藏語意為“勝利”。作為地名具有“聖地”的含義。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後被稱為湘巴(即後藏6個萬戶司之一)。清朝初設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嘎廈政府和班禪堪布會議廳聯合管轄。1960年1月25日,在合併南木林宗、烏郁宗、拉布宗、甲錯宗以及7個卡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木林縣億政府,隸屬日喀則地區管轄至今。縣府駐南木林雪。
南木林縣屬高原性山地地形。境內河流眾多,溝壑縱橫,海拔在3790-4950米之間。南部較低,有寬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北部較高。境內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脈、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將全縣劃分為汀河主河谷區、各支流河谷區和高原亞高山草甸區。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日照強,旱雨季分明,降水較集中,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年日照時數2928小時,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霜、旱、洪、雪、蟲、雹、風等。
已發現的主要礦種有煤、銅、瓷土、油頁岩、泥炭等。主要野生動物資源有獐子、狼、熊、野牛、黃羊、黑頸鶴、貝母、蟲草等。
南木林縣是半農半牧經濟縣。主要農作物品種有青稞、冬小麥、春小麥、豌豆、油菜和蔬菜等。以飼養氂牛、犏牛、黃牛、綿羊、山羊、馬、驢等為主。1989年被列為西藏"一江兩河"中部流域經濟開發縣之一。
現有裝容量為500千瓦的水電站1座,年均發電量80萬千瓦時。
民族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主要產品有卡墊、藏刀、氆氌、各式銀具、壁畫、門拉環、銅鑄佛像等,其中有兩項產品在香港展銷會上獲獎。
全縣主要交通公路有3條,可通往拉薩、日喀則、申扎等地。
綠色土特產主要為艾瑪土豆。
南木林鎮居民近7000。縣內醫院、銀行、書店、郵局、電信、電視轉播台、餐飲、商店、自由市場等服務設施齊全。
縣內甘典果寺、熱拉雍仲林寺、雄雄寺等較為著名。分屬西藏各派。寺內佛像形象逼真,壁畫瑰麗多彩,內容豐富。有多神傳的佛祖靈塔2座,其中1座至今保存著一尊完好無損的佛祖遺體。橫跨湘河南北兩岸的鐵索橋,修建於500多年前,頗具民族特色。

自然地理

南木林地處崗底斯山脈東段河谷地帶,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絕大部分地區海拔在3790——4950米之間,極易發生高原反應,需要注意預防高原反應,縣城駐地南木林鎮海拔4020米。境內山巒起伏,有極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沙丘等諸地貌單位組成。最高點在縣境內東北部扛宗馬山峰,海拔6043米,中年積雪不化,銀裝素裹,長於雲天相連一體,構成一幅綺麗景色,山腰四季流水潺潺,慰為壯觀;最低為湘曲河與雅魯藏布江的交匯處,海拔3704米。相對高差2303米。
境內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脈、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將全縣劃分為湘河主河谷區、各支流河谷區和高原亞高山草甸區。
雅江從西而東沿南緣邊境流過,湘河是南木林縣境內主要河流,長約110公里,是由娘熱河、扎河、拉布河、則緒河、仁堆河等匯集而成,是雅江一級支流,從北向南流注入雅江幹流。湘河兩岸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歷來是南木林縣的主要農牧區。

歷史沿革

南木林縣歷史悠久,早在吐蕃時期,被稱為“扎西孜”,《見史書(湯東傑布)》,薩迦王朝時期,稱為“香巴”,即後藏6個萬戶之一,則易名為“南木林雪”或“南木林宗”,“南木林”藏語譯音為“勝利”的意思,作為有“聖地”的含義。吐蕃時期,松贊乾布執政時,在衛藏地區設定了稱為“如”(翼)的四個軍政區域。其中葉如(右翼),治所在今南木林縣。
南木林,吐蕃時期稱扎西孜。後被稱為湘巴(即後藏6個萬戶司之一)。清朝初設南木林宗。
南木林縣在民主改革前,由噶廈政府和班禪堪布會議廳聯合管轄。
1960年1月25日,在合併南木林宗、烏郁宗、拉布宗、甲措宗以及7個溪卡的基礎上,成立了南木林縣人民政府。

經濟概況

南木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中西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東與拉薩的尼木縣交界,西與謝通門縣相鄰,北與那地區的申扎、班嘎兩縣接壤,南與日喀則市隔江相望,全縣總面積8848平方公里,絕大部分地方海拔在3790——4950米之間,轄17個鄉鎮,152個行政村,421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7.4萬多人,2005年全縣GDP實現21565萬元,人均GDP2850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糧油總產5840.4萬斤,人均占有量達到789斤。

行政區劃

南木林縣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日喀則市東部、雅魯藏布江中上游北岸。總面積8113平方千米。
Nanmulin Xian
542322
857000
縣人民政府駐南木林鎮
南木林縣轄1個鎮、16個鄉:南木林鎮;達那鄉、卡孜鄉、多曲鄉、秋木鄉、土布加鄉、查爾鄉、索金鄉、達孜鄉、奴瑪鄉、熱當鄉、拉布普鄉、甲措鄉、芒熱鄉、普當鄉、仁堆鄉、艾瑪鄉。共有150個村委會。
南木林鎮
總人口8449人。
達那鄉
總人口2380人。
秋木鄉
總人口2318人。
卡孜鄉
總人口5274人。
多角鄉
總人口4561人。
艾瑪鄉
總人口8130人。
茶爾鄉
總人口2336人。
土布加鄉
總人口5190人。
奴瑪鄉
總人口2995人。
達孜鄉
總人口3952人。
索金鄉
總人口3426人。
芒熱鄉
總人口2881人。
拉布普鄉
總人口1833人。
熱當鄉
總人口6823人。
甲措鄉
總人口4474人。
普當鄉
總人口2923人。
仁堆鄉
總人口1269人。

風土人情

藏族的禮儀是多種多樣的,禮俗與佛教也有密切聯繫,主要有以下幾種禮儀: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節慶、拜會尊長、覲見佛像、音訊往來、送別遠行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紡得稀鬆如網;也有優良的、用絲綢做料的哈達,哈達長短不一,長者一二丈,短者三五尺。
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人民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當然也有五彩哈達,顏色為藍、白、黃、綠、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綠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時做彩箭用,是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只在特定的時候用。
哈達是在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王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時,帶了第一條哈達回來。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里長城的圖案,上面還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以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後來,人們對哈達又附會上宗教解釋,說它是仙女的飄帶。
磕頭
磕頭也是西藏常見的禮節,一般是朝覲佛像、佛塔和活佛時磕頭,也有對長者磕頭。磕頭可分磕長頭,磕短頭和磕頭三種。
在大昭寺、布達拉宮及其他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常常可以見到磕長頭的人群。磕時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到額、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雙手直伸,平在地上,劃地為號。然後,再起立如前所做。過去,有些虔誠的佛教徒,從四川、青海各地磕長頭到拉薩朝佛,行程數千里,三步一拜,一磕幾年,有許多死在路途之中,也覺得盡誠盡意、毫無怨言。大昭寺前的粗石板,也被磕長頭的人磨光了。
在寺廟裡,也有一種磕響頭的磕頭方法。不論男女老少,先合掌連拱三揖,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之意。
鞠躬
過去遇見長官、頭人和受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對於一般人或平輩,鞠躬只表示禮貌,帽子放在胸前,頭略低。
也有合掌與鞠躬並用的,對尊敬者合掌得過頭,彎腰點頭;回禮動作也相同。
敬酒茶
逢年過節,到藏族家裡做客,主人便應敬酒。請喝青稞酒,是農區的一項習俗。青稞酒是不經蒸餾、近似黃酒的水酒,度數十五度至二十度,西藏幾乎男女老少都能喝青稞酒。敬獻客人時,客人必先喝三口再一滿杯喝乾,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不然主人就不高興,或認為客人不懂禮貌,或認為客人瞧不起他(她)。喝茶則是日常的禮節,客人進屋坐定,主婦或子女必來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過去喝,這樣,才算是懂得禮貌。
以上是藏族禮儀中最常見、最普遍的情況,其他還有稱呼上的禮節。尊稱別人時,一般在他的名字後面加一“啦”字。藏語還有敬語和非敬語之分。用敬語,對尊者或客人說話,表示尊敬對方。其次,在吃飯方面,還有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的規矩。行路時,不搶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禮讓。坐時不能搶主賓席,不能東倒西歪,不能隨便伸腿等等,這是一般長輩教育子女的一些必須注意的禮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