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宋石延年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朝》是北宋詩人石延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為詠史詩,前兩句諷刺南朝士大夫等人物雖號稱清賢,卻不務實際。後兩句借古諷今,說南朝無一人收復中原,足以令後人恥笑,以詠史抒寫現實的憂慮。全詩從大處著墨,快人快語,一針見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朝
  • 作者:石延年
  • 創作年代:北宋
  • 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朝
南朝人物盡清賢,不是風流即放言。
三百年間卻堪笑,絕無人可定中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南朝:從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到589年隋朝統一的一百七十年間,我國歷史上形成南北對時的局面,稱為南北朝。南朝指偏安於東南的宋、齊、梁、陳四代。
2.清賢:清高賢良。
3.風流:指行為高邁,不拘禮法,追求名士風度氣派。放言:放縱其言。
4.三百年:從東晉建武元年(317)到禎明三年(589)陳亡,共二百七十二年。這裡說三百年為約數。
5.中原:泛指黃河中、下游流域廣大地區。南北朝時為北朝所據。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誰說南朝沒有濟世之才,豈不儘是清明賢良的翩翩君子。不是風流倜儻的清客,就是放言空談的名士。
苟且偷安已近三百年了,即此一端也堪為後人不齒。竟無一人奮起收復中原失地,做個完成統一大業的報國志士。

創作背景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未詳。北宋朝由於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失利,選擇偏安一隅,詩人不滿現實,企盼報國志士奮然而起,作此詩借古諷今。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前兩句寫南朝人物的普遍性格與風氣,雖號稱清賢,卻不是追求名士風度就是說些空洞的大話,不務實際。“盡清賢”看似褒獎,實則諷刺。後兩句說南朝無一人收復中原,足以令後人恥笑。此處雖是針對南朝而言,卻是借古諷今,以詠史抒寫現實的憂慮。
全詩評論的是南朝的上層人物,作者表達了對當時士大夫不關心國事、崇尚清談的風氣深表不滿情緒,諷刺他們以清流賢士自居,卻沒有一個人能承擔起北伐中原、光復失地、統一國家的歷史重任。這是南宋愛國作家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而作者卻是北宋前期人,他當然不可能料到南北分裂的局面和清談誤國的社會風氣又會重演。但這首詩卻很像是南宋人寫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裡給人們提出了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作家如果站得高,就會看得遠,他們的作品不但富有現實意義,而且也可能具有一定的歷史預見性。

名家點評

南宋詩人劉克莊:“歐公尤重其人,范公有‘鑿幽索秘,破堅發奇,高凌雲霓,清出金石’之評。集中警句尚多《南朝》詩云雲,皆清拔有氣骨。”(《後村詩話》續集卷一)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倪其心許逸民:“這首詠史詩可謂快人快語,一針見血。從歷史的觀點看,也許這詩的論斷太極端;但從北宋的國情看,卻是集中道破愛國志士的憂憤。正是出於這種愛國的優憤,詩人採取了攻其一點的極端論斷,借題發揮,以古諷今,激烈抨擊了北宋朝廷的妥協苟安,歐陽修稱讚石延年‘詩格奇峭’(《六一詩話》),此詩可作一例。”(《宋人絕句選》第22頁)
上海師範大學文學教授王杏根:“詠史,其實是諷喻現實。這首詠史詩,以南朝屈踞半壁江山,苟且偷安,未能完成統一中原的歷史教訓,諷喻當時北宋朝野,無人以收復北方失地為任者。詩人企盼報國志士奮然而起。在反譏諷刺之中,益見其憂憤之情的深重激切。”(《宋詩精華》)
中國詩詞學會理事黃瑞雲:“詠史詩唐李商隱最為擅長。李義山善於抓住史實中滑稽荒謬的細則來揭示主題,給人以深刻的感受。石曼卿從大處著墨,為南朝三百年“清賢”人物作一定評,亦自有其特色。”(《詩苑英華:宋金詩卷》)

作者簡介

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一字安仁,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曾任秘閣校理、太子中允。留心邊事,主張練兵於平時,防患於未然。為文勁健,工詩善畫,詩風俊爽,甚為歐陽修推重。有《石曼卿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