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是201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敖運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
- 作者:敖運梅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168496
《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是201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敖運梅。
《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是201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敖運梅。內容簡介敖運梅著的《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寧波學術文庫》是一部有關南明浙東遺民詩歌研究的學術著作。本書稿結合彼時的時代、地域、文化特徵,以地域詩...
易代後不仕新朝的“遺民”的詩作。在文學研究上,一般特指宋元之際、明清之際這兩個時期的遺民詩歌。此外,還有清代詩人卓爾堪選輯的《遺民詩》十六卷,亦作《明遺民詩》。宋代遺民詩 宋朝是中國精神與物質文明極度發展的時代,但卻國勢衰頹,可謂與內憂外患相終始,致使百姓長期處於動盪不安與憂憤交加的心緒中。...
《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是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暉。內容簡介 《帝國的流亡》的校樣擺在案頭,就要出書了。我不止一次想過,如若張暉見到這本新書的情景。這樣的時候他一般不會多說什麼,最可能的情況,也許只是淡淡的一笑。大概是五六年前吧,他寫《詩史》基本定稿之後,就總問我,...
《清初浙東學派詩人群研究》是201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敖運梅。內容簡介 《清初浙東學派詩人群研究》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學術專著。《清初浙東學派詩人群研究》分四章:第一章為選題緣起、背景概述;第二章為明清浙東學派哲學思想與文學創作比較,浙東詩家宗承傳統學脈以延續其詩脈,終至...
明代火器創新及其對浙江沿海抗倭鬥爭作用的研究 皕宋樓藏書流布及其宋元版追蹤研究 理學在浙江的傳播——以《近思錄》為中心的歷史考察 寒山詩集版本研究 南宋浙江遺民詞人研究 現代浙籍文人與百年中國話劇建構 世界文學視野中的浙江文學研究 浙江婦女的文學批評 浙江現當代女性文學通論 “兩浙”詩性文化與中國現代抒情...
在沈光文的最後年月里,他和同道一起結社,詩酒唱酬,留下了很多上佳的詩作。最後在台灣諸羅去世。台灣孔子 17世紀中葉,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其事跡在海峽兩岸廣為傳頌,婦孺皆知。然而作為台灣文體拓荒者的沈光文,卻少為世人所知。簡介 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參加浙東的抗清活動,授太常博士。後參與...
《南明史》是2012年7月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炳文。內容簡介 《明清史學術文庫:南明史》是明清史學術文庫之一。《明清史學術文庫:南明史》原為作者與湯綱先生合撰的《明史》(下)的一部分,《明清史學術文庫:南明史》共五章節,內容包括初期南明史、浙東、福建政權,農民軍開始擁明抗清、永曆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詩貴精專說的提出 第三節 前人詩學資源的廣泛借鑑 第四節 袁桷對戴表元理論的繼承與發揚 第三章 前期四明文士舒岳祥、戴表元詩文活動研究 第一節 遺民視角下舒岳祥等人的詩歌 第二節 由外向內的轉向:個人敘事視角的轉換 第三節 宋末元初辭賦風向之轉變 第四節 戴表元辭賦:哲理世界的深化與拓展 ...
該書彙輯明末清初甬上詩社及文會詩人之詩,以及浙西海寧地區和台灣地區遺民之詩,是研究明清之際文人會社,特別是黃宗羲兄弟友人和弟子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浙東地區是南明抗清時間最長和最激烈的地區,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黃宗羲和萬斯同曾想蒐集浙東這段時期抗清歷史資料而未果。全祖望選輯這本《續甬...
對浙東學派宗師黃宗羲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進行修補改寫;他對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水經注》《困學紀聞》進行箋註解疑;他為明清之際的抗清志士樹碑立傳,表彰忠義,追慕先賢,從而寫成名重一代、澤惠千秋的《鮚埼亭集》;他遍求遺文淘沙瀝金,編輯成《續甬上耆舊詩》,收錄1萬餘首遺民詩,為鄉邦...
明亡後改名遷,字孺木,號觀若,自稱“江左遺民”。浙江海寧(今浙江海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傭書、作幕僚為生。喜好博綜,子史百家無不致力,對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啟元年(1621)始,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偽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歷時六年,完成《國榷》初稿。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元年...
古今紀要逸編》一卷,記理、度兩朝事跡。遺民詩作 南宋滅亡前後,不少文人學士或堅持抗敵,以身殉國,或遁跡山林,誓不事元。通過抒寫亡國之痛、離亂之恨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表現遺民或烈士的凜然氣節。遺民詩人的作品在衰頹不振的詩壇大放異彩。代表作家有文天祥、汪元量、謝翱、謝枋得、鄭思肖、林景熙等人。
這首詩是詠物詩,但它表面上詠的是落花,實際上卻寫的是自己。詩歌通過讚美落花的高尚品格,曲折地抒寫了自己的堅貞氣節,塑造了遺民志士的光輝形象。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教授朱則傑:這一首《正落花詩》,含義還是相當明確的,詩的字面句句不脫離落花,詩的含義則處處在表達情懷,因此,它可說是《落花詩》中較好的...
《困學紀聞》整理點校說明孫通海 王應麟經學天文學思想評價之商榷張如安 王應麟作品與形象傳播述論錢茂偉 新發現的王應麟佚文《國小箴》張如安 試論浙東學術與浙東藏書顧志興 斯世雖亂,吾心不亂 ——略論張壽鏞先生編纂《四明叢書》俞信芳 南明孤臣,海東初祖——開台先師沈光文戴松岳 開台先師沈光文王重光 ...
越史研究 陳耆卿《嘉定赤城志》研究 論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光復會的創建 再論光復會重組的原因 從紹興志學會到北大進德會——兼論周蘊良對蔡元培的影響 越中勝景蓬萊閣小考及其重建構想 越學綜論 論吳越、荊楚地區巫術文化傳統與六朝巫風的盛行 吳、越文化比較論 楊璉真伽發陵與宋末越中遺民詩社 論明代浙江曲家的佛教...
京口遺民詩群·兼論“布衣詩” 第二章 以方文、錢秉鐙為代表的皖江遺民詩人——兼說地域文化世族 第一節 真氣淋漓的方文的詩·附說方氏族群 第二節錢秉鐙及其他 第三章 喋血于山嶺海涯的兩浙遺民詩群 第一節 浙東遺民詩群 第二節浙西遺民詩群 第四章 顧炎武與吳中、秦晉遺民詩人網路——兼說遺民詩僧 第...
在浙江歷史文化方面,合著了《浙東學術史》(華東師大出版社,1993)、參纂了《浙東文化概論》(寧波出版社,1997),獨著了《浙東學術史話》(寧波出版社,1999)與《姚江書院派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合著有《浙東史學研究述評》(2009)、《遺民史家談遷傳》(2006,與柴偉梁合著)、《一諾九鼎——...
關於王士禛的成名作《秋柳》四章是否表現故國之思的問題歷來都是詩壇學界爭論的焦點。很多學者認為,王士禛的《秋柳》四章是南明王朝的輓歌,並援引前朝事跡逐首逐句地對這些詩句加以引申論證。但也有部分學者並不贊同這種觀點,僅視《秋柳》四章為富有情味的詠物之作,欣賞其“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的藝術技巧。
清末張其淦曾編有《元八百遺民詩詠》,元遺民達八百五十餘人,相對於《古今圖書集成》所載的宋遺民七百人,其中蒙古色目士人只占很少比例,漢族士人則非常多,主要集中於徽州、福建、江西、浙東等文風鼎盛魚米富庶之地。明朝學變 繼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將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個極致——心學。明末,...
此後四五年中,顧炎武“東至海上,北至王家營(今屬江蘇淮陰),僕僕往來”(鄧之誠《清詩紀事》),奔走於各股抗清力量之間,意圖糾合各地義軍伺機而動。然而,弘光及閩浙沿海的隆武等南明政權先後瓦解,顧炎武親身參與的抗清活動也一再受挫,但是,顧炎武並未因此而頹喪。他以填海的精衛自比:“萬事有不平,...
居京期間,萬斯同屢開講席,啟導後學,學者尊稱“萬先生”。晚年雙目失明,仍口授答問、講學。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萬斯同因長期勞累,卒於王鴻緒府邸。與張岱、談遷、查繼佐合稱為“浙東四大史家”。另著有《歷代史表》《紀元匯考》《儒林宗派》《群書辯疑》《石園詩文集》等。概述圖片來源:人物生平 ...
六月,南明魯王逃忘入海。浙東義師紛起抗清。八月,南明唐王被俘,死於福州。九月,明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不從,入海抗清。十一月,桂王朱由榔在肇慶建永曆政權。十二月,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遇難。朱彝尊仍留馮村,生父朱茂曙遷居塘橋之北。順治四年(1647)十九歲 生祖母蔡氏卒。順治五年(1648)二十歲 讀...
月屬陰象,因而在古代詩詞中往往用來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詞人徐燦的《踏莎行》即云:“碧雲猶疊舊山河,月痕休到深深處!”這裡的“碧雲”典據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雲合。”意思說當時的南明小朝廷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但畢竟還在堅持;“月痕”則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滅南明。吳偉業和徐燦是同時...
論沈光文詩歌的鄉愁書寫 清初東渡視域下的勝朝書寫——浙東遺民張斐的文學審視 辨志文會與清末寧波的地方教育 近代慈善醫院的創辦及其運作——以20世紀初寧波一地為例 寧波崇信義塾史略 近代寧波三一書院述評 張嘯林建議蔣介石開徵遺產稅考析 對王魯彥研究資料中一些錯誤的辨析 作者簡介 尚永琪,1969年生,甘肅民樂人。
朱由崧(1607年—1646年),即南明弘光帝,小字福八。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鈞之孫。崇禎十六年(1643年)襲封福王。思宗親擇宮中寶玉帶相賜。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京師失守,思宗吊死煤山。朱由崧與潞王朱常淓逃至淮安,被鳳陽總督馬士英等擁立於南京監國,繼承稱帝,建元弘光。在位期間,奉行...
講學浙東,開創學派 浙東人物,風采熠熠 第四章 晚年生活:不廢世務的遺民風節 義不仕清,晚節時中 筆耕不輟,表彰豪傑 梨洲末命,不同凡響 第五章 思想創新:黃宗羲的民主啟蒙思想與力行哲學 孕育黃宗羲思想的時代因素 振聾發聵的政治思想 超越心學的“力行”哲學 “經世應務”的...
朱淡文在其著作中指出,種種歷史文獻證實,曹寅與明遺民及江南上層知識分子之詩酒流連決不能僅以文人積習視之,亦決非曹寅個人之禮賢下士所能涵蓋。此乃康熙皇帝籠絡南方士子、磨滅其反清意識的政治決策,曹寅等人則為具體實施之臣僚而已。康熙十七年正月,聖祖皇帝下詔於明春舉行博學鴻儒科考試。曹寅當時二十三歲,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