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正落花詩
- 作者:王夫之
- 創作年代:清初
- 出處:《姜齋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落花詩
弱羽殷勤亢谷風,息肩遲暮委牆東。
銷魂萬里生前果,化血三年死後功。
香老但邀南國頌,青留長伴小山叢。
堂堂背我隨餘子,微許知音一葉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此詩以落花在風中飛舞喻自己奔走抗清,又以花落牆東喻自己晚年隱居,抒發抗清之志生死不渝、老而彌堅的情懷;也流露年老力衰、知音無多的慨嘆。
②亢:同抗;谷風:東風。
③委:棄;牆東:避隱之地,《後漢書・逸民傳》:“避世牆東王君公。”
④銷魂萬里:作者曾轉徙於湘、粵、雲、貴等地,以遣情懷。
⑤化血:《莊子・外物》說:“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化而為碧。”
⑥香老:指花落結果。南國頌:屈原作《桔頌》說桔樹“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⑦小山叢:漢代準南小山《招隱士》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⑧餘子:平庸的碌碌無為的多餘人。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如鴻毛輕輕東盪西擺抵抗著東風,到頭來老邁力衰終於歇息在牆東。
生流離轉徙意氣盡付江山萬里,熱血化碧我死後應是抗清復明的成功。
花落結果該頌揚南國桔樹意志不變,葉存香當讚美小山上桂樹鬱鬱蔥蔥。
落花大搖大擺背離我而混同塵俗,只有報秋的一片桐葉憧得我的初衷。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王夫之先後寫過九十九首《落花詩》,以合陽九之數。因為花色紅,紅即朱,所以詩人借詠落花,憑弔朱明王朝的滅亡,抒寫自己的民族氣節。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首聯上句借漫舞空中的飛花努力抗禦谷風,比喻自己早年積極從事抗清活動,下句借“飛花委落”,暗示自己晚年隱居著述,歸做明朝遺民。末了“牆東”一詞,出自《後漢書·逸民傳》:“避世牆東王君公。”“漢”字喻明,“逸民”指遺民,“王”字則切合自己的姓氏。看似尋常,實際上卻也是很有深意的。頷聯上句字雖說萬里之外落花飄零之前辛勤孕育的果實,不禁黯然魂銷。實則是詩人回憶自己早年流離轉徙於湖、廣、雲貴等地抗清復明的艱難生涯。下句借典表明自己始終如一的堅貞氣節。頸聯上句借屈原《橘頌》,表示詩人的志節堅定不移。縱然故國淪亡,抗清失敗,甚至個人犧牲,也絲毫不會改變自己的初衷。下句用漢代淮南小山《招隱士》中的典故,顯然暗示當時尚未被殺的南明永曆帝桂王,樹的青色仍在,還永久地伴隨著小山上的桂樹叢,這也正是詩人永遠忠於故國舊君的象徵。尾聯藉以慨嘆知己之稀少,猶如顧炎武《精衛》末尾所說的:“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另外,唐人李鹹用《秋日與友人言別》詩云:“數花籬菊晚,片葉井梧秋。”則以菊花與梧桐葉並舉,而菊花是“歲寒”“後凋”之物,歷來和松柏-一起被人們看作是氣節堅貞的象徵。所以,王夫之在這裡許桐葉為知音,也可能在借用這個典故,以菊花來自喻,表明自已終老不變的民族氣節。
這首詩是詠物詩,但它表面上詠的是落花,實際上卻寫的是自己。詩歌通過讚美落花的高尚品格,曲折地抒寫了自己的堅貞氣節,塑造了遺民志士的光輝形象。
名家點評
浙江大學教授朱則傑:這一首《正落花詩》,含義還是相當明確的,詩的字面句句不脫離落花,詩的含義則處處在表達情懷,因此,它可說是《落花詩》中較好的一首,也是顯示詩人功力的一首。(《元明清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王夫之,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大學者,對史學、經學、天文曆法、數學等都有研究。主要貢獻是哲學,他是唯物主義哲學家,主張歷史進化論。政治上反清,明亡後在衡陽舉兵起義抗擊清兵南下,後又隨瞿式耜繼續抗清,瞿死乃隱居山林。晚年居衡陽石船山刻苦研究學問,勤懇著述四十年,人稱“船山先生”。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等,後人編輯為《船山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