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南明小朝廷)

南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多個政權的合稱)

南明小朝廷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明 (1644年—1662年)是明朝崇禎帝自縊身亡後,清軍入關,明朝宗親為了反清復明,相繼在中國南方建立起的明朝政權的合稱,歷時18年。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占北京,次日崇禎帝朱由檢在皇城內煤山自縊身亡,位於北京的明朝政權覆滅,隨後,清軍入關,但此時明王朝還存南方的半壁江山。同年五月十五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年號弘光弘光政權建立。次年五月,清軍南下攻下揚州,隨後南京陷落,弘光帝被俘後押到北京處決,弘光政權覆滅。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八月,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改元隆武;不久後,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出任監國,改明年為監國元年,兩個政權對立,削弱了明朝的抗清勢力。次年十月,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隨即被害。十一月,唐王朱聿鐭、永明王朱由榔先後在廣州和廣西梧州即位,清軍在兩個政權紛爭之時進攻廣州,廣州淪陷,紹武政權覆滅,紹武帝朱聿鐭自縊而死。之後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永曆朝廷多次變換都城,直到明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永曆政權孫可望李定國等領導的大西軍組成聯合抗清陣線,抗清局面進入高潮,明清各有勝負。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軍進攻雲貴,貴州、雲南等地先後失陷,次年八月,永曆帝逃亡緬甸。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緬甸國王莽白將永曆帝送交給清軍,次年,永曆帝及其家屬在昆明被殺,南明政權滅亡。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明
  • 外文名:Nan Ming dynasty
  • 別名:明、大明、後明
  • 時間範圍:1644年 至 1662年
  • 帝 王:朱由崧、朱聿鍵、朱聿鐭、朱由榔
  • 都城:天興府1645—1646年,肇慶府1646年、1648—1650年,奉天府1647年、桂林府1647—1648年,南寧府1648年、1651年,安龍府1651—1656年,興龍府1656—1658年
  • 建立者:朱由崧
  • 民族:漢族
  • 貨幣:通寶
  • 宗教:天主教、佛教、道教
  • 主要城市:貴陽、成都、長沙、南寧、贛州等
  • 官方語言:漢語
國號,年代劃分,建立背景,明朝內政,農民起義,歷史,清軍入關,弘光南渡,混亂覆滅,隆武興亡,兩帝並立,紹武覆滅,永曆出逃,抗清高潮,身死國滅,餘部鬥爭,疆域,疆域變化,弘光朝廷疆域,隆武朝廷及魯王監國疆域,永曆朝廷疆域,行政區劃,主要據點,人口,政治,內政,外交,軍事,軍事編制,軍費開支,抗清戰役,經濟,貨幣,貿易,文化,文學,其他文學形式,宗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南明帝王年表,明清帝王對照表,

國號

李自成帶領大順軍攻入北京之後,以崇禎帝朱由檢為首的建立在北京的明朝政權宣告覆滅。隨後,清朝入關,建立了以北京為首都的清朝政權。當時的明朝陪都南京保留有六部、都察院等跟北京一樣的政權機構,並以此建立了新的朝廷,對抗清軍的入侵。新的朝廷歷時18年,沿用了大明的國號,為與以北京為首都的明朝區分,又稱“後明”。
當時的反清復明運動主要在南方展開,並且打著復興明朝的旗號,所有的朝廷的政權都在淮河以南建立,因此19世紀中葉,被學者們稱呼為“南明”,意味著對南明政權的尊重和重視。

年代劃分

南明朝代時間的劃分分為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的劃分時間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即從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盡為開始。史學家顧誠認為應從此時算起,因為北京的明朝廷雖然覆滅,但是明朝的政權還是控制著大半個江南。另一種說法是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十五日,即從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為開始。很多古代的史學家和現代的史學家,基本上都是以在南京建立弘光朝廷為南明開始的時間,他們認為只有朝廷的建立,才是政權的開始。如施建中主編的《中國古代史》中就採取這種說法。
而對於南明的結束時間則是有三種說法,分別是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六月一日,即永曆帝及其子在昆明被殺為止,如司徒琳在《南明史》中就採取這樣一種說法;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八月四日,即李來亨茅麓山戰役為止,如歷史學家顧城就持這種愛國看法,他認為這個時候永曆帝雖然早已被俘殺,但以明朝為正朔的夔東抗清復明運動仍在繼續,他們有永曆朝廷委派的全權代表,有相當可觀的旗幟鮮明的軍隊,有地方政權維護和行使明朝的制度。第三種說法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即施琅進軍台灣,鄭克塽、劉國軒投降為止,柳亞子在《南明史綱·史料》一說中持這種說法。

建立背景

明朝內政

明朝後期,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已經空前嚴重,皇室開支,中央機構的經費都在大規模的增加,而這些主要依靠賦稅,為了能夠保證經費開支,朝廷不斷加大賦稅,甚至掠奪百姓的田產據為己有,形成皇莊制度,致使大批良田荒廢,百姓走投無路,民不聊生。
明朝實行宗蕃制度,對於親王和君王的歲供異常豐厚,也導致百姓負擔加重,田地被剝奪,苛捐雜稅層出不窮。階級內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劇,更無暇顧及來犯的清軍,加之天災橫行,百姓流離失所。水深火熱中的人民開始了反抗之路,從西北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很快席捲全國。

農民起義

各地農民起義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王嘉胤首先帶領農民軍在陝北谷縣黃龍山起義,接下來漢南,階州(甘肅武都縣),安寨,洛川,延川,慶陽,神木,米脂等地紛紛舉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旗。從崇禎元年到崇禎三年起義軍已經發展到了三四萬人。農民軍中的著名將領高迎祥,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等都屬於王嘉胤的部下。
李自成起義軍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縣人,早期在驛站當驛卒,後驛站裁員,變為無業人員,又被高利貸迫害,之後便帶著侄兒投奔了軍隊。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李自成帶領屬下殺死了剋扣軍餉的參將王國,之後帶著屬下折回甘肅參加了高迎祥組織的農民軍。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王嘉胤被部下所殺,之後農民軍推舉右丞相王自用為首領,王自用犧牲後,高迎祥被推舉為首領。之後,農民軍在高迎祥,李自成的帶領下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之後由於受到官兵的圍剿,高迎祥被俘後犧牲,李自成被推舉為闖王。
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李自成和部下突出重圍之後,到達河南,河南境內災荒遍地,饑民萬千投奔李自成,擁護闖王。明朝統治者為了抵禦入關的清軍,對災民增加賦稅,導致民不聊生,河南境內的小市民,士大夫,舉人,秀才等,也投入闖王的陣營,不到兩個月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發展到十萬人。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軍攻破開封后,揮師南下,先後攻克襄陽荊州等地,在襄陽建立“襄京”,自稱“新順王”,同年十月,攻克西安,改“西京”,建立國號“大順”。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大順軍從山西向北京方向進攻,並與三月十五日抵達居庸關。三月初得知訊息的崇禎帝徵調軍隊來北京勤王,但是並無軍隊前來。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帶兵擊破廣安門,攻占北京。三月十九日崇禎帝朱由檢在皇城內煤山自縊身亡,位於北京的明朝政權覆滅。
張獻忠起義軍
張獻忠,陝西延安人,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參加農民運動。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張獻忠攻入四川,攻克夔州等地;次年,張獻忠再次入川,相繼攻克大寧、大昌、巫山等數十州、縣。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張獻忠的大西軍又分兩路入川作戰,分別攻克龍安(今平武縣)、劍閣、綿州、安岳等州、縣,包圍成都20餘日,殺明總兵侯良柱等。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張獻忠從湖北襄陽向四川進發,被官軍包圍。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突出重圍後在長江流域繼續發動農民戰爭,與北方的李自成軍隊,分頭作戰。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克成都,改蜀王府正殿為承天殿,以府門外屋為朝房,十一月改成都為“西京”,訂立制度,改革官制,國號“大西”。張獻忠建東、西兩府,賞給兩個養子孫可望和李定國居住,並命臣屬稱他們為“千歲”。任命孫可望為平東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置丞相、六部以下官,汪兆麟為左丞相,綿州嚴錫命為右丞相。

歷史

清軍入關

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進攻明朝遼西的寧遠時,戰敗受傷不久去世。皇太極繼承汗位,就是清太宗。清太宗利用明朝政治的腐敗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收買官僚做爪牙。崇禎八年至崇禎十六年間(公元1635年—公元1643年),多次侵入長城以內。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發動了滅明的戰爭。清軍到寧遠後,被明朝總兵吳三桂領兵擊退,清軍不能前進。多爾袞於是想招撫吳三桂,遭到吳三桂的拒絕。次年三月,李自成大軍逼近京城時,崇禎皇帝急令吳三桂率軍到京師救援,三月二十日,吳三桂行至豐潤(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時,得知北京陷落的訊息後,立即退守山海關。四月十三日,李自成親率大軍前往征伐吳三桂,四月十五日吳三桂派副將楊坤及游擊郭雲龍赴多爾袞處議降,在約降之時,楊坤等人把農民軍攻占北京及崇禎皇帝身死之事,一一報告給多爾袞。同時表示願意開山海關迎接多爾袞,希望多爾袞能儘快出兵援救。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一晚上,吳三桂與清帥多爾袞拜天盟誓,吳三桂剃髮歸順,導引清軍進入山海關,二十二日,多爾袞大軍出擊,李自成大軍潰敗。
同年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返回北京,在武英殿宣布即皇帝位,次日,便撤出北京,向陝西轉移。與此同時,多爾袞與吳三桂自山海關南下,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城,在明皇宮武英殿接受明朝官員的跪降。九月,清順治帝從盛京到北京,十月一日祭告天地,定都北京。

弘光南渡

明朝首都雖然被攻陷,但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仍然在明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崇禎自盡的訊息傳到南京之後,為了儘快恢復朝政,南京的六部官員展開了選帝的爭辯。北京被大順軍攻陷後,位於河南王莊的福王朱由崧逃難至淮安,而位於北方王莊的潞王朱常淓則逃至南直隸。原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認為立潞王朱常淓,雖然朱常淓是神宗皇帝的侄子,但是比神宗皇帝的孫子福王朱由崧賢能。史可法和時任鳳陽總督的馬士英達成一致準備支持潞王朱常淓,但是當時的的江北總兵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為了爭奪權利密謀迎接福王朱由崧進南京,最終馬士英也倒向這一陣營。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的陪同下到達南京。五月一日朱由崧進入南京,五月三日任監國,五月十五日正式繼位為皇帝,年號弘光,弘光朝廷正式成立。朱由崧任監國後,任命史可法為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馬士英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御史、鳳陽總督;姜曰廣為禮部左侍郎;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劉宗周為都察院左都御史。
南明(南明小朝廷)
朱由崧

混亂覆滅

史可法任職兵部尚書後,對弘光朝廷的混亂局勢很擔憂,提出整頓長江下游崗位體系的計畫,並建立“四鎮”。徐州由高傑駐守,管轄南直隸西北部黃河;鳳陽由劉良佐駐守,管轄南直隸西部與中部淮河以南地區;廬州由黃得功駐守,管轄南直隸中部長江以北地區;淮安由劉澤請駐守,管轄淮安府。福王登基後即召馬士英入閣輔政,三日後,史可法自請督師淮陽。
此後,馬士英逐漸掌握朝政大權,並不顧群臣反對重新啟用逆黨官員阮大鋮,導致大批“清流”官員辭職,政權落入阮馬集團手中。馬士英對弘光帝極盡討好之能事,並為皇帝大肆選秀充斥後宮,揮霍無度,弘光帝也逐漸不理朝事。清順治一年(公元1644年)六月宣布要統治中國本土,弘光朝廷於同年8月派出使臣左懋第、馬紹愉、陳洪範前往北京與清廷議和。年底議和失敗,只有陳洪範回到弘光朝廷,並於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一月向朝廷做了奏報。
弘光朝廷為了軍費開支,賣官鬻爵,同時加上清順治一年(公元1644年)乾旱的天災,迅速失去人心,最終激起左玉良軍的叛變;二月,駐守徐州的高傑在睢洲被許定國殺害,許定國降清。四月,左玉良軍沿九江而下,開啟反叛之路,與此同時,清軍進入河南向南進發,五月清軍抵達揚州,炮轟揚州城,屠城十日,史可法被殺。
六月初,清軍渡江成功,弘光帝帶著太監和騎兵逃出皇宮,逃至廬州黃得功處避難,六月七日,清軍進入南京,不久,劉良佐殺了黃得功,並將弘光帝帶回南京。此後弘光朝廷殘餘官員推舉潞王在杭州任監國。月初清軍進攻杭州,明軍不戰而降,後福王、潞王被押解至北京處決,弘光朝覆滅。

隆武興亡

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七月,杭州被攻破後,監國的潞王投降。唐王朱聿鍵在一眾文武官員的支持下,前往福州準備建立新的政權。七月底,南安伯鄭芝龍將唐王接入福州,進入福州的第二天,唐王就正式任職監國,二十天之後即皇帝位,年號隆武,福州作為臨時首都,天興府為政府名,福建布政使司為行宮。迎接唐王入福州,並擁立唐王登上皇位的鄭氏家族均被委以重任封侯封伯,同時任命二十多人為大學士,入閣輔政,人數之多達到明朝之最。
南明(南明小朝廷)
朱聿鍵
南明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浙江被清軍占領之後不久,清朝就開始頒布剃髮換服令,這遭到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激烈反對,因此而起的反清運動此起彼伏,反清運動日漸勢大,原明朝兵部尚書張國維和官僚陳涵輝、宋之普、柯夏卿迎立在台州的沒有降清的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出任監國,改明年為監國元年。
由於當時訊息不通,隆武政權建立在前,魯王監國稍後。隆武朝廷又得到了其它南明政權的支持,魯王政權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是以張國維為首的魯王政權的大臣也不願放棄自己在魯王政權下的職位,即使隆武皇帝朱聿鍵派遣使者前往紹興,允諾魯王政權的大臣到了隆武朝廷之後依然可以擔任同等職位,也無濟於事。之後,隆武帝派到是紹興的使臣陸清源被魯王手下義師將領方安國所殺,而魯王派到福建的使臣陳謙被隆武帝誅殺。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自此勢如水火。隆武政權和魯王政權的對立,大大削弱了明朝的抗清勢力。
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秋,魯王計畫向西推進據點,但是被清軍阻止,後退守杭州錢塘水域。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清廷任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博洛率軍於七月中旬攻占浙江。十日方國安部瓦解,十三日紹興失守,方國安在黃岩投降,魯王在張名振的護衛下,流亡海上,魯王政權瓦解。到永曆七年(公元1653年)時,魯王監國的名義被永曆帝取消,後在台灣病死。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朱以海逃出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住在金門,鄭成功待他相當恭敬。不久,鄭成功的態度松下來,朱以海心中不滿,要遷往南澳。鄭成功派人將他沉人海中。
清軍攻滅魯王政權後,八月十三日,清軍將領博洛率軍進攻福建,十九日攻占天險仙霞嶺(在今浙江省江山市保全鄉境內),明將鄭鴻逵不戰而逃。八月二十七日,朱聿鍵逃至汀州(今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第二天,清軍追擊至汀州,汀州城破,朱聿鍵被俘當日即在汀州被殺害,清軍進入空城福州。隆武帝的死亡還有其他說法,如黃宗羲在《行朝錄》中稱朱聿鍵在汀州被俘後因不願受辱,於押送途中投水殉國。民國學者錢海岳在其所著《南明史》中記載朱聿鍵是被清軍押送回福州關押後,在監獄裡絕食而死。

兩帝並立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月,朱聿鍵被殺後,永明王朱由榔在瞿式耜和丁魁楚的勸說下,在廣東肇慶稱監國。監國七天之後,贛州失守,司禮監太監王坤主張立即逃難,首輔丁魁楚隨聲附和,大學士瞿式相等力主鎮定,也只推遲了四天。十月二十日,小朝廷逃往廣西梧州。同年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並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改第二年為紹武元年。得知朱聿鐭即位得訊息後,朱由榔在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
南明(南明小朝廷)
朱由榔

紹武覆滅

朱由榔稱帝後,派兵部主事陳嘉謨等人前往廣州,規勸朱聿鐭取消帝號,蘇觀生大怒,斬殺陳嘉謨等來使,同時派陳際泰督師攻打肇慶。永曆帝派廣東學道林佳鼎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軍務,夏四敷任監軍,會同從韶州調來的武靖伯李明忠帶領一萬多名士卒迎擊。十一月二十九日,南明兩個朝廷得內戰正式爆發。此後一個多月,兩個政權紛爭不斷,進一步削弱了明朝本就孱弱不堪的實力,從而給了清軍可乘之機,不久,清朝署兩廣總督佟養甲、署廣東提督李成棟率軍從福建攻入廣東境內,隆武二年(順治三年,公元1647年1月20日)十二月十五日,廣州淪陷,紹武政權覆滅,紹武帝朱聿鐫自縊而死。

永曆出逃

永曆朝廷聽聞清軍攻陷廣州,紹武政權覆滅後,永曆帝再次離開肇慶,經過廣西逃往湖南全州。永曆帝逃至全州後,進入劉承胤的勢力範圍,後劉承胤降清,永曆帝又從湖南沿小路逃回廣西。

抗清高潮

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八月,張獻忠率大西軍五十萬北上抗清,李定國率領部眾與清軍交戰,斬清軍隊長古朗阿、巴揚阿,但張獻忠卻不幸於十一月二十七日中箭而亡(張獻忠之死有多種說法:第一,“兵敗自刎”。如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四《李定國傳》說:“獻忠兵敗,自刎死。”第二,“蜀中病死”。如清朝谷應泰輯《明史紀事本末·張獻忠之亂》說: “獻忠以病死於蜀中。第三,“被俘遇害”。如《蜀碧》說:“(劉)進忠指善射者章京雅布蘭射之,一矢中喉。(獻忠)拔矢視之日:‘果然大兵也!’逃伏積薪下,我兵得之,曳出,縛之……獻忠臨誅,猶怒目視其部下之降者。”第四,有人說張獻忠死亡地點在鹽亭縣,如明末清初人吳偉業《綏寇紀略》卷十《鹽亭誅》及《明史》持此說),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保留了大西軍的實力。四將軍中李定國主張幫助南明,恢復大明江山,在李定國的堅持下,四將軍設壇盟誓尊崇孫可望為首,聯明抗清之勢開始形成。
明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月,大西軍開進昆明,平定沙定洲之亂,八月,四將軍在昆明共同稱王,其中孫可望稱平東王,李定國稱安西王,賞罰之事皆由孫可望決定。永曆帝稱帝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矛盾加深,李定國固守雲南,孫可望前往貴州,後劉文秀平定了川南,大西軍又建立起以雲貴為中心的新基地。
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九月,何騰蛟麾下眾將在全州擊敗帶敵來犯的耿仲明,朱由榔才接受了何騰蛟的建議,來到桂林。後全州將領降清朱由榔又撤離桂林逃往南寧。同年李成棟在廣州反正,派人去迎接永曆帝進廣州,但是瞿式耜極力勸說永曆帝回到桂林,最終永曆帝並未採取這兩位的意見,而是經由梧州又重新回到了肇慶。
南明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南明抗清將領何騰蛟、金聲桓、王得仁、李成棟等先後戰死。次年,清軍攻占湖南、桂林,瞿式耜被殺,朱由榔逃到梧州又逃南寧,能夠依靠的力量只剩大西軍。永曆五年(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朱由榔在孫可望的逼迫下封他為秦王,次年,孫可望派人將永曆帝接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大西軍和永曆政權聯合抗清陣線正式建立。
之後,以孫可望為首的大西軍開始了聯明抗清的鬥爭,並取得了廣西桂林和湖南衡州大捷。但是之後,南明的內部又開始了爭鬥,出於嫉妒,孫可望出手遏制李定國在廣西的發展,李定國被迫轉入廣東作戰,以避免與孫可望的摩擦。永曆七年(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和永曆八年(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李定國分別進行了廣東肇慶戰役和廣東新會戰役,肇慶戰役失利之後,李定國並沒有氣餒隨後又準備了新會戰役,並堅持了半年之久,對清軍的進攻起到了遏制作用。之後,新會戰役失敗後,李定國將永曆帝迎入雲南,而後孫可望降清。

身死國滅

永曆帝到雲南後,改昆明為”滇都”,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所有大事都歸李定國處理。孫可望投降後,告訴了清軍大西軍的情況,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二月,清廷大軍分三路進攻貴州,貴州淪陷,八月,清軍開始進攻雲南,十一月,清軍攻破了李定國的羅炎、涼水井大營,然後大肆屠殺大西軍和當地百姓,軍民被殺的不下三、四十萬人,大西軍的精銳部隊受到了致命損失。
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國退回昆明,李定國主張撤入湖南地區,如不勝可進入越南,召集東南亞諸國反清義士,航海到廈門和鄭成功匯合共同進行抗清,但永曆帝的臣僚多為雲南人,不願意離開家鄉,勛臣沐天波、權臣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則逃入緬甸,永曆帝表示同意。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八月二十八日,朱由榔由滇西逃往緬北,此後南明在中國境內已無任何立足點。永曆十四年(清順治時期年,公元1660年),李定國、白文選親自率軍明軍想要從緬甸將朱由榔迎回,但是使者被緬甸王莽白所殺。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率領將士25000,分乘幾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準備奪取台灣為新根據地。同年八月十二日,緬王以飲咒水盟誓為名,殺了跟隨朱由榔的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監;十二月初三,緬王受到於壓力,將朱由榔及家屬送交清軍帶回昆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父子及眷屬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吳國貴用弓弦勒死;同年五月九日,鄭成功在台灣去世;李定國得知永曆帝已死,悲痛欲絕,六月,在其生日當天發病而死。

餘部鬥爭

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十一月,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從廈門來到台灣接手鄭成功的基業,名義上仍奉永曆帝為正朔,繼續沿用永曆年號。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三月,鄭經迎寧靖王到台灣監軍。同年,清廷調動大軍十萬包圍夔東十三家餘部於茅麓山,八月五日,其首領李來亨全家自焚,明朝在大陸抗清的最後一支隊伍最終被消滅。十一月,清荷聯軍攻陷金廈兩島,鄭軍撤回台灣。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四月二十一日,耿精忠回響吳三桂發起的叛亂,以提供戰船給鄭經,換取出兵,鄭經應允此事。五月,在授職世子鄭克臧為監國,命陳永華輔政後,鄭經從台灣出發,抵達廈門,鄭經收復廈門後,並收漳州、泉州與潮州三府,進而攻下廣東惠州。後來,廣東尚可喜、福建耿精忠相繼為清軍所平定,雲南吳世璠亦敗亡,鄭經勢力敗退只能守住廈門。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正月,清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率舟師進攻廈門,鄭經派右武衛林陛督師抵禦,劉國軒部亦自海澄來援,戰事失利後鄭經率諸將回台灣。
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遺命鄭克臧嗣位,馮錫范毒害鄭克臧擁立女婿鄭克塽獨攬大權。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水師提督施琅大敗劉國軒,攻克澎湖,同年延平王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攜五妃自殺殉國,全國最後一支抗清勢力覆滅。

疆域

疆域變化

南明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加之清朝的進攻一直沒有停息,在南明政權和農民起義軍的抗爭下,南明疆域不斷的發生變化。南明時期戰亂頻發,除了農民軍起義之外,還有清軍的大肆入侵,疆域面積時有變化。

弘光朝廷疆域

南明的弘光朝廷建立以後,以南京和南直隸為據點,控制江淮,江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區。李自成被吳三桂和清軍擊敗後,山東河南的大順軍政權也被瓦解,清軍趁勢南下招撫山東河南。除了李自成和清軍的勢力範圍,張獻忠帶領的農民軍也攻下成都,並占領成都的大部分地區,這導致南明的勢力範圍進一步縮小。
南明(南明小朝廷)
1644年南明疆域圖
弘光二年(公元1645年),清軍繼續西進,占領了大順軍的都城西安,全面攻占陝西。隨後又分三路進攻南明所在的江南地區,並迅速攻占了南京,南昌,蕪湖,徐州,淮安等南明的勢力範圍。之後弘光朝廷潰敗,弘光帝被俘,杭州、湖州、嘉興、寧波等南明的重要據點也都被清朝占據。

隆武朝廷及魯王監國疆域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六月十五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稱帝,此時隆武政權的領土除福建、兩廣、雲貴外,兼有湖南及安徽、江西、湖北的一部分。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朝繼續派軍隊南下,攻占南明隆武朝廷的據點,同年9月,清軍攻占福州。10月,江西全境被清軍占領。魯王政權建立後,控制的地方有浙東紹興、寧波、溫州、台州等地。
南明(南明小朝廷)
1645年10月南明疆域圖

永曆朝廷疆域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底,永曆帝在肇慶任監國,後稱帝。永曆朝廷的據點抑制在變化,從肇慶到桂林、再到梧州,武岡、南寧、安龍、雲南府。同年,清軍再次派出李成棟和佟養甲從福建向廣東進發,隨後占領肇慶。次年,廣東十府均被清軍占領,同時湖南全境也被清軍占領。
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張獻忠被清軍殺害,之後西南被清軍占領。魯王朱以海則從舟山退至廈門。之後朱以海率軍親征殺回福建,永曆二年(公元1648年),一度收回福建大部分失地,隨著江西、甘肅、山西等地開展反清復明的運動,到這一年十一月,明軍收復了湖南大部分地區,陝西地區包括延安在內的十幾個州縣。
南明(南明小朝廷)
1648年的南明疆域
永曆三年(公元1649年)清軍展開全面的反撲,湖南,廣西,江西全面失守。次年,清軍先後攻陷韶州、廣州;鄭成功占據廈門和金門。永曆五年(公元1651年),清軍攻陷廣東的雷州、廉州,廣西的南寧,福建廈門以及浙江舟山。
南明(南明小朝廷)
1649年的南明疆域
永曆六年(公元1652年),湖南大部被明軍收復,廣西梧州,桂林也被李定國收復,隨後廣西大部分地區落入清軍之手。同年2月,吳三桂、李國瀚占領了四川大部分地區,隨後劉文秀收復四川大部,不久又失去。永曆十年到十二年(公元1656年-1658年),清軍先後攻占廣西大部,舟山島;貴州,四川,重慶,並廣西貴陽等地。永曆帝逃亡滇西,南明雲貴地區大部分歸屬清軍。
南明(南明小朝廷)
1658年的南明疆域

行政區劃

南明的行政區劃沿用的是明朝的行政區劃,採用的行省制。
明朝在全國設定十五個省級單位,包括:北直隸 、南直隸 、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其中北直隸和南直隸是作為都城存在的,所以這十五個省級單位也被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南明時期,北方大部分疆域被農民軍和清軍占領,只有淮河以南區域屬於南明朝廷的行政區域,並且隨著戰爭的發生,不斷改變。南明時期,延平郡王鄭成功在台灣設立承天府,下轄天興、萬年二縣,另設澎湖安撫司,號為“東都”,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於承天府之上再設東寧總制府。

主要據點

朝廷
主要據點城市
弘光帝時期
南京、南直隸
隆武時期
福州,建寧
魯監國時期
紹興、舟山、長垣、金門
永曆時期
肇慶、桂林,梧州、武岡、南寧、安龍、雲南府

人口

關於明代的人口,學者們有不同的推測,《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指出,明朝人口最遲在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就可能“已經達到 1.5 億至 1.75 億”,根據人口的增長速度推測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明朝人口總量約為3.42億、2.62億或2.02億。而葛劍雄、曹樹基的《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指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人口完全達到2.05億的規模;葛劍雄推測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而何炳棣著作集《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中則指出明朝末年,人口大概為1.5億,明清易代之時,死傷慘重,人口損失近半,清朝建國之時,人口大約為0.8-1億左右。

政治

內政

各朝政治策略
弘光朝廷建立初期,史可法提出的大政方針為“亟召天下名流,以收民心。”興修水利,減輕租稅,頒布新的稅法。後期馬士英當權之後,賣官鬻爵,加大徵稅力度,導致民不聊生。
弘光朝的基本國策是借虜平寇,妄圖通過聯合清朝的勢力來平定流寇叛亂,鎮壓農民起義,也正是這一國策使得弘光朝被清軍的鐵騎衝垮,最終瓦解。
隆武朝廷執行“御虜”方針,堅定的抗清誅殺清朝派來的大臣,御駕親征,並且聯合農民軍抗擊清軍。並且提出了消除黨爭的政策,提出“用舍公明”的方針,整頓吏治 ,嚴懲貪污。
永曆朝廷主要依靠各地的軍閥實力,只是圖一時的安穩。朱由榔繼位之後,並沒有知人之明,也不敢信賴瞿式耜、何騰蛟等人,永曆繼承了萬曆皇帝以來明朝的昏庸傳統,信任宦官,寵愛錦衣衛,並將宦官培養成自己的羽翼。永曆依賴宦官王紳等策劃的“興朝儀制”,政令有皇帝出,但是卻事事假手於太監,太監可以隨便任命大臣,導致大權旁落。永曆帝因依賴各地軍閥,讓軍閥坐地收稅以保證軍餉,各地軍閥還可以任用官吏,干預朝政,導致出現各地稱雄的局面。

外交

南明與清廷
弘光朝的基本國策是借虜平寇,想要聯合清軍的力量平定各地的叛亂,弘光朝廷選擇與清廷議和。隆武朝廷時期,採取聯合各地的抗清力量一致平虜,直至南明政權結束,南明朝廷與清廷始終處於對抗的狀態。
弘光元年(1644年),弘光朝廷成立不久,清朝便宣布要統一中國,同年8月弘光派出使臣左懋第、馬紹愉、陳洪範前往北京與清廷議和。目的有四點為要安葬崇禎帝及其他宗藩、給吳三桂封爵鐵券,賠款,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國、每年十萬歲幣。使臣進京後即被扣留,隨後陳洪範降清,被派回給南明朝廷回話,議和失敗。之後的南明朝廷和清廷始終處於對立的雙方。
南明與安南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安南遣使臣來福建隆武朝廷請封,並未盡如人意,反倒有一部分使臣被當時的攻占福建的清廷俘獲。永曆朝建立後,安南又派使臣前往永曆朝所在的廣西地區拜見永曆帝,永曆朝廷派出使臣跟隨安南使臣一起,前往安南,並冊封了安南後黎政權的太上皇為新的安南王。
永曆二年(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永曆帝駐蹕南寧,安南至南寧入貢。之後,廣州陷落,永曆逃至南寧,後派遣使臣至安南請求出兵援助。同年十月又派遣使臣至安南冊封后黎朝的執政鄭梉為安南副國王。
清軍的勢力範圍日漸擴大之後,安南開始對南明朝廷愈發冷漠,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廷攻陷雲南之後,大軍長驅直入,逼近安南邊境,安南政權見勢不好,放棄與南明的關係,與清廷建立宗藩關係。
南明與日本
日本一直需要中國的貨物,並且想要跟中國保持貿易往來,但是明朝政府一直不準余日本進行貿易往來,除了朝貢制度。16世紀末,17世紀初,日本的國內戰爭使得日本很多武士遠渡重洋來到中國,這些武士能征好戰,使得這些武士成為南明政權聯合抗清的力量。
當時日本的少數家族與中國的貿易獲利豐厚,致使德川幕府也對月中國的貿易頗感興趣,並指定長崎為對外貿易的口岸,後日本為了防止基督教傳播,制定了嚴格的海上排外政策,中日官方關係終止。
但南明時期,隆武朝廷及魯監國仍有不少將領為了抗清而向日本尋求幫助。隆武元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隆武朝廷的均是支柱鄭芝龍派代表前往長崎,次年,周鶴芝派人向日本請求軍事支援。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周鶴芝再次向日本請求支援,日本島津家族提供了大量的錢幣但是未曾提供軍事援助。
南明與琉球
南明小朝廷建立之初,琉球視南明為中國的正統政權,雙方保持者良好的宗藩關係。從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至監國魯王四年(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五月,琉球與南明繼續保持官方往來。琉球分別以請命冊封、請求貿易、慶賀登極、奉進龍香和護送頒詔使回國等名義,先後向弘光、隆武和監國魯王政權六次派遣使臣。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監國魯王也曾給琉球頒詔,讓其使臣攜帶回國。監國魯王四年(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九月,清廷命通事謝必振為“招撫使”,隨同琉球國使臣金思德等六人及滯留在福建的琉球其餘人員,一同前往琉球國。同年十一月,琉球國世子尚質遣使到北京,進呈“投誠表文”,南明與琉球的朝貢關係終結。
南明與緬甸
南明永曆皇帝在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通過銅壁關,進入緬甸境內避難,開啟了南明永曆朝與緬甸的外交關係。永曆帝在緬甸前期,因有李定國等大軍在緬甸東境,永曆帝獲得了緬甸政府的善待,隨著李定國等人的軍隊節節敗退,外圍無法策應、保護永曆帝,緬甸政府對永曆帝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到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五月二十三日,緬甸國王的弟弟莽白在群臣支持下發動宮廷政變,處死了莽達,自立為王。新任國王莽白對永曆帝的態度急劇惡化,甚至隨行官員也被屠殺。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六日,緬甸國王莽達派遣使者到雲南,提出以交出永曆帝為條件請清軍合攻李定國、白文選部明軍;十一月,吳三桂率軍入緬甸索求永曆帝,十二月初三,緬甸把永曆帝送到清軍大營,自此,緬甸與南明的來往終止。
南明與歐洲教廷
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朝廷得到了葡萄牙澳門當局的承認和支持,葡萄牙通過當時的耶穌會士與南明開展合作。南明朝廷得到了尼古拉·費雷拉率領300葡萄牙士兵北援助,因為此次援助,使得南明朝廷在守衛桂林的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永曆三年(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永曆皇帝派使節向羅馬教皇求援,西洋在華傳教士卜彌格與南明官員陳安德一起前往羅馬,卜彌格攜帶南明皇太后寫給羅馬教皇、耶穌會會長德兩份信件,另外宮中太監龐天壽也寫了多份信件致歐洲各國首腦。南明皇太后在信中表示南明宮廷從皇太后、皇后、太子均以受洗入教,承諾獲得穩定政權後會在中國傳播天主教。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卜彌格和陳安南到達義大利,在義大利逗留三年仍未受到答覆,直到永曆九年(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新任教皇亞歷山大七世時,兩人才得到教皇接見,並拿到了教皇與耶穌總會長給皇太后的回信。隨後,兩人又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覲見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約翰四世答應給南明政府軍事援助,但當時葡萄牙已與清朝開始了正常外來,陳安南前往澳門的求助時被葡萄牙殖民當局禁止,最後陳安南帶著外交信函回雲南時永曆帝已經逃亡緬甸。

軍事

軍事編制

弘光朝時期,史可法把駐守南京的軍隊,從北方南下的高傑,劉澤清,黃得功軍隊實行統一的制度,裁撤掉無用的職位,設立京營府衛制度,將所有的兵權集中到中央,並號召四方義師保衛京師,北伐復明。
設四鎮:高傑為興平伯駐守徐州、泗州地區;劉良佐封廣昌伯鎮守鳳陽、壽州地區;劉澤清封東平伯,鎮守淮安、揚州地區;靖南伯黃得功加封侯爵,鎮守滁州、和州一帶,史可法設四鎮意在保住江南。 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四十九史可法四鎮實行開墾屯荒制度,解決軍餉問題,避免軍隊掠奪百姓。
監國魯政權主要軍事力量為方國安部、王之仁部、張名振部。隆武政權主要軍事力量為鄭芝龍部、何騰蛟部(荊湘十三鎮)、忠貞營(大順軍餘部),永曆政權前期主要軍事力量為“東勛”(李成棟部、瞿式耜部),”西勛”(陳邦博部),後期主要軍事力量為大西軍餘部改編的明軍以及鄭成功部和夔東十三家。

軍費開支

弘光政權時期,雖然軍事上沒什麼成績,但是軍費卻一點也不少。建立江北四鎮時,規定每鎮額兵三萬,每年供應米二十萬石,銀四十萬兩,合計一鎮歲餉六十萬兩,四鎮合計每年二百四十萬兩。楚鎮兵五萬餘,軍費一百八萬,京營六萬,軍費一百二十萬,其餘八鎮兵力合計12萬,軍費二百四十萬。四鎮、楚鎮、京營及八鎮餉銀就達到了700多萬。

抗清戰役

主要抗清運動
參戰方
戰役
時間
清軍將領
南明將領
結果
弘光政權
揚州之戰
公元1645年四月
多鐸
史可法
揚州城陷,史可法亡,清軍渡江
建昌、撫州之戰
公元1645年六月
多鐸
明益王朱由本、永寧王朱慈炎
南明敗
監國魯政權
杭州之戰
公元1645年閏六月
清總督張存仁等
方國安
南明敗
浙東明軍抗清之戰
公元1646年三月至六月
貝勒博洛等
方營灶,王之仁
明先勝後敗
舟山之戰
公元1651年九月
貝勒博洛等
阮進
南明敗
義軍
吳志葵、黃蜚攻蘇州之戰
公元1645年閏六月
多鐸
吳志葵、黃蜚
南明敗
江陰之戰
公元1645年七月
博洛、孔有德等
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江陰百姓
清軍亡七萬五千餘人,獲勝後屠城
吳江之戰
公元1645年秋
清總兵李遇春
吳易,孫兆奎
南明勝,清軍損失慘重
隆武政權
婺源之戰
公元1645年十二月
張天祿
大學士黃道周
黃道周兵敗被擒,明軍皆潰
績溪之戰
公元1645年七月
都統葉臣、總兵張天祿
金聲、邱祖德、尹民興
金聲被俘殺,南明敗
吉安之戰
公元1645年夏
降將金聲桓
故明兵部尚書楊廷麟
南明失敗
贛州之戰
公元1646年四月至十月
降將金聲桓
劉廣胤、萬元吉等
劉廣胤兵敗被俘
汀州之戰
公元1646年八月
努山
唐王、明總兵姜正希
唐王等被斬於福州
泉州之戰
公元1647年八月
清閩浙總督陳錦
鄭成功
鄭成功敗退入海,清軍復占泉州
永曆政權
明軍收復廣西之戰
公元1647年
清廣東總兵李成棟
瞿式耜、呂大器、丁魁楚
南明勝,廣西大部復為南明軍控制
明軍失江西之戰
公元1648年三月至公元1649年正月
清都統譚泰
金聲桓、李成棟
金聲桓負傷自殺,李成棟兵敗溺水而亡
同安之役
公元1648年四月至八月
清軍副將廉彪,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
鄭成功
鄭成功先勝後敗,退回海上
李錦攻長沙之戰
公元164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
清長沙守將徐勇
李錦
李錦久攻不獲,後棄長沙
明軍失湖南之戰
公元1648年至公元1649年
定遠大將軍鄭親王濟爾哈朗
楊國棟、黃朝選、張憲弼、劉承蔭、徐松節
清軍全部控制了湖南
姜瓖大同反清之戰
公元1649年十二月至公元1650年十月
博洛和尼堪
姜瓖
姜瓖被殺,清對山陝的統治
道州、桂林之戰
公元1649年十月至十二月
清將孔有德
曹志健、瞿式耜
南明敗,湖廣全為清軍所控制
明軍失廣州之戰
公元1649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十一月
尚可喜、耿繼茂
杜永和
清軍占領廣州全城後
南溪漳浦之戰
公元1651年五月
清軍鎮將王邦俊
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廈門,占領南溪、漳浦
長泰漳州之戰
公元1652年二月
王邦俊、陳錦等
鄭成功
鄭成功攻克長泰,下平和、詔安、南靖等縣城,並進圍漳州
保寧之戰
公元1652年
吳三桂
劉文秀
吳三桂敗
李定國攻桂林之戰
公元1652年五月至九月
孔有德
李定國
李定國收復廣西全省
李定國攻衡州之戰
公元1652年十一月
尼堪
李定國
南明收復湖南大部分地區
李定國攻新會之戰
公元1654年六月至十二月
尚可喜
李定國
李定國失敗,撤出新會
鄭成功攻舟山之戰
公元1655年五月
濟度
鄭成功
鄭成功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
劉文秀攻常德之戰
公元1655年春至五月
洪承疇、陳泰
劉文秀
明朝水軍覆滅
第一次廈門、金門之戰
公元1656年四月
濟度
鄭成功
鄭成功獲勝
鄭成功首次北伐之役
公元1656年七月
濟度
鄭成功
鄭成功在攻下羅源、寧德後,班師回廈門
鄭成功第二次北伐之役
公元1657年
濟度
鄭成功
鄭成功攻破黃岩、台州、太平、天台,後率師而還
鄭成功第三次北伐之役
公元1658年五月
清軍
鄭成功
招降平安、瑞安浙江諸縣
磨盤山之戰
公元1659年二月
吳三桂
李定國
李定國撤退到騰越,永曆帝被馬吉翔帶走進入緬甸
第二次廈門、金門之戰
公元1660年五月
施琅、黃梧
鄭成功
清軍大敗
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
公元1661年三月至十二月
清軍、荷蘭
鄭成功
鄭成功收復台灣
茅麓山之戰
公元1664年
清軍
夔東十三家、李來亨
南明失敗,李來亨全家自殺

經濟

貨幣

南明朝廷在經濟上使用的是自己鑄造流通的貨幣。弘光朝廷於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十月,鑄造了通用的貨幣為“弘光通寶”,弘光通寶有小平錢和折二兩種,文字採用的是楷書。隸書這兩種字型。錢的北面印有鳳,貳,星紋,其中鳳字錢是在鳳陽鑄造的。弘光朝廷覆滅之後,魯王監國並與次月開始鑄造“大明通寶”,大明通寶的背面印有戶、工、帥等字。同年,唐王建立隆武政權,鑄造了”隆武通寶“的小平錢和折二錢,其中鑄造的小平錢有鐵制的錢,但是數量較少。折二錢則全部是銅錢。永曆朝廷因為存在的時間較長,鑄造的貨幣種類較多,總共有四種:小平錢、折二錢、折五錢、折十錢。
永曆通寶不僅種類多,特點也比較突出。首先背文複雜,小平錢後面鑄有各種各樣的字,這些字還可以組成一句話。其次,字型上面的書法比較多樣,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四種。最後,永曆通寶的錢幣規格也不統一,錢幣的直徑從2.4cm-4.5cm的都有。

貿易

南明時期,對於海上事務的政策非常漠視,海上貿易空缺,後有擅長海戰的鄭成功填補了空缺。南明沿海與東亞、東南亞之間貿易來往密切,有很多百姓從事海上貿易活動。南明的的海軍多是與海盜商人合作,熟悉海上貿易的海盜商人,在這期間收穫頗豐。這種海上貿易在澳門,馬尼拉,長崎口岸非常興盛。但是明朝政府官方規定,不準與日本進行貿易往來 。

文化

文學

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為明末清初的的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的主要思想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王夫之思想的核心是本體論。他的的著述存世的約有73種,401卷,散佚的約有20種。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詩廣傳》《思問錄》《老子衍》《莊子通》《相宗絡索》《黃書》《噩夢》《續春秋左氏傳博議》《春秋世論》《讀通鑑論》《宋論》等。
顧炎武的主要主張為“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強調萬事萬物都應深究其原委,曾經提出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名言,代表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古音表》《詩本音》《唐韻正》《音論》《金石文字記》《亭林詩文集》等。
黃宗羲曾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來保證百姓的基本權利。一生著述多至50餘種,300多卷,其中最為重要的有《 明儒學案 》《 宋元學案 》《 明夷待訪錄 》《 孟子師說 》《葬制或問》《破邪論》《 思舊錄 》《 易學象數論 》《 明文海 》《 行朝錄 》《 今水經 》《大統歷推法》《 四明山志 》等。
詩歌
南明時期,戰亂頻發,江南的大多數文人,都奮起抗清,成為抗清志士,這期間也有大量的詩歌產出,但是作品大都經過不同程度的刪減和禁毀。
南明的詩歌最大多數是在詩人流亡的過程中流傳下來的,詩歌比當時的其文獻資料更能真是的記載了當時人的思想和情感。南明時期的詩歌多以絕命詩、殉國詩、軍中詩及漂流海上詩為主,被譽為悲傷文學。其中以絕命詩更為盛行,代表詩人有:劉宗周、瞿式耜、張煌言等。

其他文學形式

南明政權存在時期,也是清朝政權的初期,所以對於這一時期的文學形式,大都是以明末清初來作為時間的界定。這一時期出了詩歌這種文學形式之外,還出現了小品文,時事小說,時事劇,白話短篇小說,戲劇等文學形式。小品文的代表人物是張岱,張岱的小品文代表作為《揚州瘦馬》《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等。
時事小說是以史為鑑,主取材自當下真是的歷史事件,用簡單通俗的敘事,議論語言,將文人的憂國憂民的情緒和自我感傷的情緒融合到一起。時事小說的代表作有《遼海丹忠錄》《頌天臚筆》《酌中志略》《寇營紀略》《甲申紀事》等。時事劇同樣反應了當下的歷史事實,但是跟時事小說不同的是,時事劇的事件重於角色。時事劇的代表有以下幾種:魏閹亂政類劇作主要有清嘯生《喜逢春》、袁於令《瑞玉記》、高汝拭的《不丈夫》等;寫戰亂主要有陳顯祖《蓮囊記》、陳德中《賜劍記》、吳大震《龍劍記》、李玉《萬里圓》、路迪《鴛鴦絛》等;寫明末農民戰爭、市民運動等社會混亂矛盾激烈爆發的有丘園《蜀鵑啼》、佚名《鐵冠圖》、李元玉《兩鬚眉》、沈嵊《息宰河》、蔡東《錦江沙》、李玉《萬民安》、佚名《蕉扇記》等。
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揭露社會的黑暗和人性的醜陋,著力表現世風墮落。陸人龍的《型世言》、東魯古狂生的《醉醒石》、金木散人的《鼓掌絕塵》、薇園主人的《清夜鐘》等
明末清初時期戲劇舞台創作也相當活躍,代表人物有阮大鋮等,主要以寫傳奇故事為主,用搞笑逗樂來表現悲喜交加。代表作有《石巢傳奇四種》。

宗教

南明是明朝的延續,繼承了明朝的文化傳統,弘揚士大夫文化,並且對宗教的發展持有比較包容的態度。南明時期,實行天主教,佛教,道教三宗教並行的宗教政策,其中因為抗清的原因,天主教的發展較為顯著。

天主教

明朝中後期,歐洲大航海時代開啟,天主教在歐洲的霸權地位被動搖,天主教開始在海外拓展生存空間。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耶穌會傳教士沙勿略被羅馬教皇派遣來華傳教,此後天主教在華一直推行,明朝滅亡時期,天主教的傳教活動也一直在進行。
南明政權建立期間,曾在明朝做過官員的傳教士倒向南明政權,當時的天主教總部設定在澳門,傳教士們也希望南明政權可以繼續允許他們的傳教活動,而南明政權則通過傳教士求助西方的軍事力量來抵抗清軍。
南明後期,永曆政權時期對於天主教的信奉達到了高潮,有很多官員也信奉天主教。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瞿汝夔、瞿式耜、焦璉、龐天壽。其中瞿式耜經歷了前明崇禎、弘光、隆武和永曆四朝,後期一直是南明政權的國事掌門人之一,也是擁立朱由榔的永曆重臣之一。傳教士不僅向永曆朝廷傳教,還向永曆朝廷提供軍事力量,永曆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永曆政權在桂林戰役中大敗清軍,主要是傳教士向澳門葡萄牙當局求得的士兵和大炮的支援。

佛教

佛教在明朝處於穩定發展的階段,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曾經是“和尚”的身份,所以佛教在明朝平穩發展,南明時期也是如此,但是也並沒有更多大的成就。南明時期比較知名的當屬隱元隆琦,復興了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禪寺,並以此建立了黃檗山教團,開創黃檗派,之後又東渡日本創立了新的宗派:黃檗宗。

道教

南明至永曆時期,政權逐漸南移,廣西地區的桂西土司在當地以土酋自居。明代的中央王朝的管理與教化使得土司開始轉變身份成為“漢人紳士”。隨著儒學在桂西土司社會的推行,道教也隨之傳入桂西。
道教在桂西實現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廣,桂西的壯族幾乎人人都是道教的信徒。道教的傳入同時也給桂西帶去了漢字書寫的大量經書。並將道家和文字推廣進普通百姓的家中。
帝王年表

南明帝王年表

政權
時間
帝王
諡號
弘光時期
1644-1645
福王朱由崧
赧皇帝、安皇帝
隆武時期
1645-1646
唐王朱聿鍵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
魯監國時期
1645-1646
魯王朱以海
-
邵武時期
1646-1646
朱聿鐭
-
永曆時期
1646-1662
永明王朱由榔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

明清帝王對照表

時間
南明帝王年曆
清朝帝王年曆
1644
崇禎十七
順治一
1645
弘光一
隆武一
1646
弘光二 紹武一
1647
永曆一
1648
1649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十一
1655
十二
1656
十三
1657
十一
十四
1658
十二
十五
1659
十三
十六
1660
十四
十七
1661
十五
十八
1662
-
十九
參考資料:司徒琳《南明史》
廟號
尊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恭宗
-
貞純肅哲聖敬仁毅恭皇帝
-
-
貞純肅哲聖敬仁毅孝皇帝
慕天敷道貞純肅哲修文顯武聖敬仁毅孝皇帝
質宗
聖安皇帝
赧皇帝
1644-1645
安皇帝
安宗
簡皇帝
-
-
閔王
1645
-
-
-
-
1645-1653
監國魯
-
-
敬皇帝惠皇帝
-
-
-
-
順皇帝
-
-
-
-
端皇帝
-
-
-
-
裕皇帝宣皇帝
-
-
紹宗
思文皇帝
襄皇帝
1645-1646
-
-
-
1646-1647
禮宗
-
體天昌道莊毅溫弘興文宣武仁智誠孝端皇帝
-
-
昭宗
-
匡皇帝
1646-166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